佛陀的政府觀(二)
除了「十王法」,還有「七不衰法」,表現了佛陀關於治理國家的理念。「七不衰法」也叫「七不退法」,這裡的「七不退」是指一個國家如何保持繁榮昌盛、不會衰落的途徑,與個人修行的「七不退」(七覺支)不是一回事。
前文說過,佛在世時,印度有十六個大小國家。按照《長阿含經》第五的說法,這十六個國家是,「一央伽國。二摩竭國。三迦尸國四居薩羅國。五跋祇國。六末羅國。七支提國。八跋沙國。九居樓國。十解闍羅國。十一阿濕波國。十二娑蹉國。十三薩羅娑國。十四乾陀羅國。十五劍浮沙國。十六阿梨提國。」
其中第五國,跋祇國(Vrji,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為「跋耆」,唐玄奘譯為「弗栗恃」,比較接近梵文讀音),位於中印度北部。《大唐西域記卷第七》記載他取經時看到的這個國家:「弗栗恃國,周四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土地膏腴,花菓茂盛。氣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 ,大小二乘,兼功通學。天祠數十,外道寔眾。國大都城號占戍挐,多已頹毀。故宮城中尚有三千餘家,若村若邑也。大河東北有伽藍,僧徒寡少,學業清高。」
不過這是一千多年以後的跋祇國。佛在世時,該國人民族團結勇猛,威武不屈。當時摩羯陀(上面列舉的第二個國家)國王舍城國王阿闍世王(順便說一下,就是此王贊助了佛滅后的第一次結集)覺得此國不順伏,欲出兵討伐。『跋祇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另一版本的經上說:「跋耆國人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我當斷滅跋耆人種,破壞跋耆,令跋耆人遭無量厄。」(《中阿含梵志品雨勢經第一》)
總之,這位國王想征服跋祇國,讓他們臣服,但沒有十分的把握,就請大臣雨勢((Varsakāra又譯禹舍)去請教佛陀,能不能這樣做。
世尊聞已,告曰:「雨勢!我昔曾遊於跋耆國,彼國有寺名遮惒邏。雨勢!爾時我為跋耆國人說七不衰法,跋耆國人則能受行七不衰法。雨勢!若跋耆國人行七不衰法而不犯者,跋耆必勝,則為不衰。」
在經文里,我們看到佛陀曾給阿難講過這「七不衰法」。這裡給大臣雨勢又說,我曾教導跋耆國人民要行七不衰法,他們也一直堅持這樣做。只要有一國人民實行其中一法,已不可戰勝,何況該國行全七不衰法?雨勢聽了,畢恭畢敬地離開佛陀,回去告訴國王佛陀的開示,國王取消了這個征討計劃。
但阿闍世王還是不放心強悍的北方鄰國,命令大臣雨勢修建了華氏城,以防禦北國入侵。因為這一做法非常符合佛陀一貫倡導的和平理念,對此佛陀非常讚賞。
佛告阿難:「造此城者,正得天意,吾於後夜明相出時,至閑靜處,以天眼見諸大神天各封宅地,中、下諸神亦封宅地。阿難!當知諸大神天所封宅地,有人居者,安樂熾盛。中神所封,中人所居;下神所封,下人所居。功德多少,各隨所止。阿難!此處賢人所居,商賈所集,國法真實,無有欺罔,此城最勝,諸方所推,不可破壞。此城久後若欲壞時,必以三事:一者大水,二者大火,三者中人與外人謀,乃壞此城。」
後來人們恭請佛陀到城裡開示,大臣雨勢想把將佛陀走過的門命名為「瞿曇門」,把佛陀渡過的河命名為「瞿曇河」。就在這條河邊,佛陀親自演示了渡人至彼岸的神跡。
爾時,世尊出巴陵弗城,至于水邊。時,水岸上人民眾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而渡河者。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忽至彼岸。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亦為自解結,渡岸得昇仙;都使諸弟子,縛解得涅槃。」
講法完畢,佛陀從華氏城出來(巴陵弗城,就是此城的另一譯名),看見岸上有很多人都等待過河。當時有很多船,很多筏,也有很簡單的木頭做成的渡河工具。按常規,這些船筏,渡河時有快有慢,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彼岸。但當時大家跟佛陀一起渡河,在伸手彎臂之間,一下子到了對岸。其中的深意,值得我們認真體會。
後來,華氏城成了北印度的佛教中心。因為逐漸擴大,後來把首都也搬到這裡,取代了王舍城。不過世事無常,等玄奘大師留學印度時,此城已經荒蕪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