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孤独 (中) ——正视新移民中的“抑郁症”
夕子
“人可以比岩石更坚强,也可能比草儿更虚弱。”
——土耳其谚语
“人可以比岩石更坚强,也可能比草儿更虚弱。”
——土耳其谚语
“失心”让人“丢魄”
采访人物:小卫? 27岁 来加拿大5年
清华大学英语系女孩小卫,5年前跟男友共同赴多留学,不久两人因琐事分手。失恋的反应如此强烈,一个人在异国的街道上,小卫经常走着走着就无法控制地流眼泪。对她来说,一切都回不去了,生活中没有哪怕一个让自己感觉温暖的人。她火速找了一个新的男友,火速结婚,又火速有了孩子。她斩断浪漫幻想,用一个充满了琐碎噪音的家庭把自己包裹了起来。
虽然结婚有孩子,但是心理的巨大空虚和落差感让小卫时常处于一种彷徨失措的状态。在她的BLOG里面写着:
“我是怎么了?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看什么东西也没有食欲,往哪儿去也没有念头。
觉得心被巨大的悲伤和沉痛充满着,自己好像是一块忧伤肥厚的海绵,轻轻一碰就会挤出水来。
我消极,我厌世,我厌食,我失眠,我想哭却哭不出来。
我觉得我被全世界的人抛弃了,我头疼,我觉得全部的血液都冲在脑袋里,胀得每根血管都酸疼;太阳穴一阵阵发紧。
我想交谈却找不到说话的对象,原来一切都是假相,我用公用电话拨手机菜单上所有的号码,通了却又匆匆挂断。
我靠在MALL里面的长椅上,就坐着,却气喘吁吁。
生活是无益的,一切都不过如此。
什么想些开心的事儿,什么吃巧克力,什么闻橙子的味道,都是无益的;自我欺骗。
睡吧睡吧,明知道躺在床上无益,也总比手脚冰凉地坐着好。
明天一切都恢复正常,希望。”
每当季节转换的时候,小卫都会出现失眠紧张的状态,有的时候甚至持续一个月都几乎没有睡眠。小卫的先生并不知道她过往的一切,而且两人新买了房子和车子,为了付贷款供车也让两个人疲于奔命没有时间静下心好好沟通,时间一长,小卫从失眠发展到紧张焦虑,抑郁得越来越严重。看着小卫一天比一天消瘦下来,小卫先生才着急把小卫送到医院,可是小卫那时候已经加重到厌食症,除了橙汁什么都无法入口。小卫先生对记者说,每一天都做好接受坏消息的准备,现在后悔也无济于事,只能等待命运的判决了。
生活在我们身边,象老王和小卫这样的忧郁症病人不在少数。记者采访的60人之中,有1/3曾经出现过或者患过或重或轻的忧郁症。这种在普通人身上发生的短暂抑郁现象是压力超负荷时的信号,是人长时间面对压力的必然反应。很多人都跟老王一样,开始满怀信心到国外由不适应到产生抑郁的过程:最初是否定期,特点是已感到心理不适,但仍告诉自己“我没事,我意志很坚强”;然后是抑郁期,也叫抑郁情绪期,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达两周以上半年以内,严重程度还不至于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情绪在高兴和不高兴间波动较大,医学上尚未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抑郁期过后,将要出现一个重要分岔,这一时间内,能有效进行身心调节者自然过渡到适应期,然后逐渐复原,反之就会发展为抑郁症。
中国人的文化与清教徒一样的北美文化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加拿大人社交活动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平常没有什么夜生活,人际交往淡漠。中国移民的业余生活极其单调。那种“晚上十点还有朋友招呼出去吃饭”的中国式交际,成为很多移民的社交奢望。中国文化是一种底蕴深厚的强势文化,在许多人的体会中,离开祖国后,中国的文化才在他们身上显示出深厚持久的影响力量。这种影响,年龄越大的人越无法摆脱。一些中年移民的中国人,后来完全是“看在孩子的份上”才坚持留在加拿大的。
表面上,大多数的抑郁总是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引起的,如工作、学习、感情等。但很多实际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文化问题。美国加州科技大学教授丁子江认为:文化的最深层困惑,是思维方式的困惑。它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海外的中国移民,像一个魔咒,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在北美,中国人几乎无法从事管理层的工作,只能作为职业机器的零件而存在。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文化障碍;同时,中国的教育方法决定了中国人才的思维方法比较不具有创造性,因此在技术和研究领域,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文化的融入不是学习来的,是浸泡出来的。”一些移民发现,“就在我们对第二语言的掌握越来越自信,对本地生活越来越熟悉的时候,却碰到了文化适应的终极之限——一个不可超越的玻璃顶。”对新一代移民来说,期望越高,当遭遇高才低用、遭遇不公平竞争和文化困惑时,越会陷入不满、失落和抑郁的情绪之中。“为温饱奔忙的赤贫顾不上抑郁,而他们有了抑郁的资本。”美籍华人作家陈燕妮说。根据加拿大MANIFORD数据分析公司的调查,1/3华人新移民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他们既不能放弃以前的优越生活,又无法以较低姿态融入加拿大社会,一年后,当他们用光了从国内带来的钱,生活和精神上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抑郁至此,何以解忧?
“我觉得我已经适应了。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人突然失明时,一定会痛不欲生,异常恐慌。但时间长了,当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可能复明的时候,只有慢慢地习惯,学着适应生活,在黑暗的天地里做一些盲人能做的事”,“永远不可能游刃有余。离开了原来完全不同的文化,就意味着生活的残缺,”;“身残志坚的人很多。”
不只一个在陌生文化中坚强生存的华人新移民提到了失明或残缺的感觉,他们告诉记者,承认残缺,正视心底深处的恐惧,是开始适应的第一步。
很多华人新移民信教了。在某种程度上,教会充当了这些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上帝扮演了懂华文的心理医生的角色。
另外一条思路,既然决定来到这个国家,既然喝着加拿大的牛奶吃着黑麦的面包,就要努力切入到这个环境中。在另一文化里独善其身并非明智的选择,因为一定要记住,出来的主要目标是接收另一种文化。
抑郁症并不遥远,如果想打败它,战胜它,首先就要了解它,重新正视它。
在此夕子与大家一起来共同面对抑郁症:也许你现在有抑郁症的潜在隐患并不自知;也许你已经患上抑郁症;也许你最亲密的家人朋友有这个问题的困扰;没关系,我们手挽手一起来清理“心灵垃圾”,回复健康精神和身体。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我们的意志力是最强大不可攻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