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觀音菩薩的住處嗎?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觀音菩薩的家住在哪裏?

說起觀音菩薩的住處,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唐代玄奘法師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記》中寫道:“觀音菩薩住在南印度的普陀洛迦山,山道險峻難行,山頂有池,其水清如鏡,有大河繞山周流二十圈,流入南海,池旁有石天宮,是觀音菩薩往來時的歇腳處。”

《華嚴經·入法界品》也說在南印度普陀洛迦山,山中有位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當時有一位四處參訪求學大乘佛法的善財童子,得到當地一位居士的指引,特地前往普陀洛迦山去參拜觀音菩薩,請教如何修學菩薩道。

經中描寫南印度普陀洛迦山的勝境是:“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善財童子依據指示,漸次南行,到了洛迦山,四處尋找觀音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芬郁,香草柔軟,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在金剛寶石上席地而坐,為其他的菩薩宣說大乘佛法,希望大眾自利利他,發起廣大的慈悲心,利益眾生。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亦提到佛陀有一次來到了觀音所住的普陀洛迦山。當時有很多菩薩和羅漢以及各大天龍八部,觀音菩薩在大眾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國土,金光四射,目的是要讓眾生得安樂,所以有密放這種不可思議的大神通。

由以上數種佛經,證明了觀世音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居住在南印度,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大乘佛法,行慈悲心,廣度一切有情。

觀音菩薩的第二個故鄉 ──中國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但卻發展於中國。縱觀中國漢語系的佛教,不但擁有數萬卷佛經,同時高僧輩出,歷代帝王貴族以及平民百姓亦皈信佛教。因此,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是不辯的事實。

中國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害了一場大病。群醫正束手無策時,有一位來自印度的曇無讖法師,勸他說:既然百藥無效之際,何不至誠讀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祈求觀音救度?沮渠蒙遜在這種情況下只好依教奉行,沒想到由是菩薩威神力故,病魔頓消,重病不藥而愈。因此,觀音信仰從此流傳四方,深入民心。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觀音菩薩在浙江普陀山的故事

中國人大都知道在中國大陸有佛教四大名山,即五臺山、峨嵋山、九華山和普陀山。信仰佛教的人更是每年發心虔誠的朝山禮拜。

究竟是什麼因緣,觀音菩薩會落腳浙江定海的普陀山呢?這裏面是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唐代可謂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寺廟林立,高僧輩出,佛教教育普遍且有系統。所謂八宗並弘,顯密兼有,周邊鄰近小國的僧人都到中國參學佛法,特別是日本,每年更有不少僧人到中國留學。

在五代後梁二年(916 年),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鍔,在華求學佛法圓滿後,想返回日本,並在山西五臺山請到了一尊莊嚴無比的觀音像,決定請回日本供奉。沒有想到,他坐的船由寧波駛經舟山群島時,海上卻突然狂風四起,海面湧出許多鐵蓮花,船不能繼續前行。三天三夜,船只只能繞著普陀山四周打轉。慧鍔法師認為觀音不肯去日本,只好將觀音像請上了一個小島,燒香叩拜,將他供奉起來。島上居民目睹了海上蓮花的靈景,發心建造了一所茅庵來供奉這尊觀音。這就是普陀山現存的“不肯去觀音院”的地方。

後來禮拜的人日漸增多,觀音的靈感更是時有傳聞,原來的孤島變成了佛國盛會。僧俗四眾細看這座小島越看越像《華嚴經》所描述的普陀洛迦山,是那樣清凈莊嚴,滿山花果樹木,泉流淙淙,水天一色,實為人間仙境,故名此處為普陀山。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朝臣王舜奉命出使高麗(今朝鮮),乘的船在海上遇難,王舜忽然從普陀洞看到觀音來拯救他。後來,王舜向神宗皇帝呈奏觀音顯靈的事,神宗賜匾額“觀音寶陀”。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 年),頒詔欽定此山為“天下供奉觀音道場”。

五代時期,日本僧人慧鍔法師和島上居民築了茅蓬供奉觀音,又有宋代朝臣王舜遇難得蒙觀音拯救,於是普陀山名揚天下,香火不絕,僧眾雲集,香客如車水馬龍。每逢觀音聖誕更是人山人海,儼然如靈山盛會;觀音的靈感,信眾的虔誠,成就了海天佛國的勝境。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