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情绪和心理移情

本报专栏作者:李昶 (供稿)

依恋情结和心理移情,是心理治疗中一个很常见也是很关键的一个部分,它是指把对童年少年时期形成的某一(些)心理情结,在成年以后,用心理投射的方式转移到另外的一个人身上去。

先举点例子来说明:
一个从小倍受母亲溺爱、对母亲在心理和生活上依赖特别强的男孩,长大以后可能会在找女朋友方面有困难,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母亲的模型;而如果成家,他找的妻子有可能就是十分照顾他的那种女性。他很可能过分依赖对方对家庭大小事做出决定。这里有部分属于弗洛伊德讲的“恋母情结”,但并不完全是,因为心理移情是一个大得多的概念。

又如有一位女孩,父亲是成功人士,但脾气很大很挑剔,而母亲又性格软弱,经常受父亲欺负,做家务能力也弱。这女孩便从小都帮着做家务,担当起照顾父亲的角色,父女关系比夫妇关系还好,但父亲也常对女孩挑剔发脾气。这种家庭长大的女孩,多半在后来找男朋友时有困难。她的困难多半是:易对男友指责批评,又常拿成功的父亲的形象去比较男朋友,最后男士们都退避三舍,敬而远之。这位女士可能有事业上的成功,连自己都搞不明白为什么年龄这么大了,还找不到一个如意郎君。

还有的人如迷恋上自己的老师、老板、医生、心理治疗师等。这里都有一个情绪转移的问题,即按从小心理迷恋的对象和心理依赖,以移情的方式,转移到投射到现今生活中与其相接触的某个对象上去。

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 可能今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 如受过性侵犯的人在处理与男性亲密关系时, 会把心里那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他人身上去。这也是一种移情。

还有一种移情的情况:如果一个人,从小受了心理创伤,如被性虐待,没有得到心理治疗,长大以后,结了婚,她对性生活有恐怖感,但又不便对配偶讲明;或是从小受过暴力虐待;但身边的配偶不当一回事。在后来的日子里,她可能碰上另一个人,这个人愿意倾听她过去的不幸遭遇。她很可能把心理上的这种压抑创伤,委曲,以及希望转移出去,移到听者身上,认为认真倾听者才能了解她。她的情感可能也因此陷了进去。

但问题还不止于此。心理移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是人格最深处的东西。很多时候,它起源于一个孩子从小紧密地与母亲或父亲有着的亲情连接或亲情依恋,而因为某种原因,这种联接受阻或依恋关系中断,接下来又有另外一个人的出现,作为一种心理补偿,那么这孩子长大以后,心理上的某些情绪就会在今后的与他人,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中显示出来。

再举点例子,比如一个男孩与母亲关系很亲密,但母亲忽然病逝了。父亲娶了一个比他小得多的女人回家。她从此承担了照料这孩子的义务。因为继母不能完全取代生母在心中的地位,在孩子看来,倒更像一位大姐。他们之间关系也还好,他也感谢她的照顾。这样的男孩,长大以后,多半会去找年纪比人大的、像大姐姐似的、能照顾他、把他搂在怀里细语安慰的女性做伴侣。

还有例子, 把孩子从小交给亲戚哺养, 可能造成孩子与父母在亲情连接上的问题和孩子的强烈的不安全感, 即认为父母不要我了或不爱我了。 不仅今后孩子接回来以后孩子可能与父母不亲, 更大的问题还可能在后边, 即孩子成人以后, 终生都在心理上找那种安全感。 比如, 许多人不理解那年纪轻轻的大姑娘跑去嫁了个老头。人们冷嘲热讽, 说她爱上了老头的钱。拿自己一生(身)去与钱赌的人有, 但我的看法是很少很少。 那女孩可能过去受过人际关系的失落, 她如今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在寻求一种安全感: 老头不会再抛弃她啊!

还比如说,有的孩子从小经历了亲人的死亡、埋葬,他长大以后见到坟场都要绕路走。还有如果他亲人当年火化时穿衣的式样和颜色,都可能成了他的忌讳。成家后,如果太太偶尔穿了同样类型的衣物,他可能因此大发脾气,把身边的人弄得莫名其妙。这时所体现的,是他把从前的心理固结,以移情的方式,转移投射到了太太的身上。

这类现象的出现,也与移情有关。当事人往往把自己从小积累的或是对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不满、忿怒、不得志、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怨恨, 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身边的无辜的人发泄出来。笔者甚至见过这种情况:几位男生同时爱上一位校花般的女生,但又都没勇气表白。其中一位,犹豫后终于对那位女士发起追求的进攻。出乎他的意料,那女生竟然答应了。旁边等着看笑话的人都傻眼了。其实,哪个少女不怀春? 美女一样希望有爱情。因自身条件太好,反而成了阻碍他人追求的因素。期待中的她,一见有真心的男生去追求,自然高兴, 就答应了终身。别的男生开始不敢去追求,后来看被别人夺走,心里的愤怒和妒忌,也是典型的移情现象。这本来是自己的懦弱导致,但转换成对他人的忿恨和攻击性的想法。

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总结一下心理移情这种现象。也就是说,心理移情这种现象,它的起因很大程度上是在童年少年期,因为某种原因(多半是失望或过度的情感投入),把一个人的与他人发生情感联系的那个部分给冻结住了。与此同时,他与他人发生联系的能力, 他对这个世界的期待,也给冻结住了。

他可能在许多方面已经成长起来,如智力、学业、事业等,但是,在情感的部分,在与情感相关的与人打交道的部分,他没有成长起来,他仍然是被锁定在孩童的阶段上。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碰到不少成人,他可能有大学学历,有体面工作,满腹经纶,但是一到社交场合,一到与人打交道, 他的交流方式就像是个孩子,要不夸夸其谈,要不一点就炸,或是那种不顾事实的尖酸刻薄,挑剔挖苦马上就显示不出来。有的人说话总是咄咄逼人,蛮不讲理,无理还要进三分。
如今网络发达,给人们快速传递大量资讯,同时网络也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分,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心理变态的言论、恶毒的人身攻击等等,通过这些,你可以了解到人心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到了何等地步。

移情现象是一种情绪上的偏差,即把过去的某种扭曲情绪和心理固结以心理投射的方式,投射到当前身边的某个人身上去。也就是说,这种强烈的情绪本身,是过去、与幻想和白日梦相关,它在现实中本来是没有多少基础的,但是却以心理移情的方式,在现实与人的交往中呈现出来。

移情这种现象,极为普遍,但又复杂地体现出人心态深处那些沉淀得很深的东西,有的与过去创伤性的经历也有关系。

如果上述这种情况,出现在心理治疗中,也就是心理治疗理论中谈的移情现象。即被治疗者对治疗者产生的崇拜与倾心。因为前者要说出内心深处的隐密,而后者帮助分析,并讲得头头是道,于是,前者可能感激、感动,觉得这心理工作者真有大本事, 这时的移情现象就有可能出现发生。对此,我的观点是,不一定是这心理治疗师的本事大,把你内心什么都分析得透彻。做心理工作的,在对人的心态情绪行为进行过大量的学习和研究后,所谈的当然是遵循他所了解到的心理规律, 以及感绪行为模式。 所以,他并非聪明过人,而是能把所学知识加以系统化地合理运用,配合以适当经验,就可以胜任此项工作。

由于移情是一种极为深刻的心理现象,我也十分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相关事例。我的结论是:凡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或忽发而来的情绪或行为,在他人看来可能太离谱,但在当事人一定事出有因。他多半是通过以压抑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情感。但压抑的东西尽早会爆发出来的,这时就可能转换炽热的情感,或强烈的愤怒,或扭曲的思维和行为,或妒忌中伤讥讽他人,如此种种, 并以情绪转移的方式, 即移情, 来投射到他人身上去。

最后要说的是:凡是强烈的感情,不论是对某人依恋爱慕的情感,如上文说的对心理医生的倾心,还是愤怒仇视,如网上的莫名攻击,都是移情在起作用,即把自己的问题、内心的不安、过去的创伤,压抑,以心理投射方式,转移到眼下这个对象上去。

总之,移情这种现象,如果处理得好,特别是经过心理专业人士指导,可能使一个人豁然开朗,能深深地领悟出人性人格中那些深沉的、曾让我们终身不安宁不健康的东西,从而让生命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但是移情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许多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