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要急於求成
在二千多年前,印度恆河下游的聸波古城首富,名叫守籠那,家產有二十億之多,因此大家稱呼他為二十億。這位富甲天下的富翁有一位獨生子,人們亦叫他二十億耳。雖然這位獨生子的父親很有錢,但他則放棄了世間的名利而去跟佛陀出家修行。剛開始,他選擇在一處墳場苦修,二十億耳比丘日以繼夜的在禪坐和經行,他以為用這種苦修可以早證正果,卻沒有想到不但沒有得到自在解脫,反而動搖了他修學佛法的信心。有一天,他心裡這樣想:「在佛陀眾多弟子當中,我算得上是精進用功的人,可是至今倘未能悟道,這樣,不如返俗回家,做一個在家修行人,將父母親雄厚的金錢拿去佈施修福更加有用。」
佛陀知道了二十億耳的想法,就特地前去開導他,佛陀首先問他:「你未出家前彈過琴嗎?」
答曰:「不但曾經彈過琴,還彈得很好!」
佛陀繼續問:「當你彈琴時,如果琴絃調得太緊,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
答曰:「不好聽!」
佛陀再問:「如果琴絃調得太鬆,彈出的聲音好聽嗎?」
答曰:「不好聽!」
佛陀又問:「如果鬆緊調得恰到好處,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
答曰:「這樣就好聽了!」
佛陀說:「這就對了,修行人急於求成功,就像調得太緊的琴絃,反而引起退失道心的念頭;相反的,如果修行不精進,就像調得太鬆的琴絃;又會令人懶散懈怠,兩者都不利於修成正果。因此,真正修行是不急不緩,適當的調整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十億耳比丘聽完佛陀這一番精采的開示以後,茅塞頓開,悟到了修學佛法的要點,於是重新樹立起修學的信心,依照佛陀的開示繼續去修行。沒得多久,便證悟到瞭解脫之道,並向佛陀表達了悟道的境界。佛陀在比丘們面前表揚了二十億耳的修證體驗,並對他的修行境界給予了高度的肯定。這是一段在佛經中有關佛陀指導弟子修學佛法最感人的故事,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到兩方面的啟發,做事快慢要適中,而且在做事中暗示了心性的開發比外在的事物還要重要。
快慢適中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許多剛走出校門,正在投入新工作環境的青年們,常常對自己的工作崗位失了信心,問題主要是出在像二十億耳比丘一樣的毛病,做事太過理想化,希望一步登天。當他們在短時間內見不到工作的效率時,卻心灰意冷,覺得工作沒有什麼意思,於是不斷尋找新工作。到最後,如同愚人挖井一樣,急於求成,不能一門深入,而全功盡棄,作為一個有為的青年,首先要俱備洞察力。
其次是決策力,最後就是堅強的意志力,唯有俱備了這三種力量,才能明白凡事要按部就班來完成,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未成熟的瓜,摘下來是不能吃的,乾電池若沒有足夠時間充電,是不能發出強大的光明。
佛教的修行是這樣,世間種種的事情何嘗不是如此;怪不得常言道,心急喝不了熱稀飯,當然那些做事慢三拍的人也難以勝任大事,何況是修成佛道?所以在做事時善於調和急緩的人,才是做大事的人,亦是事業成功的重要秘訣。
心性的開發比金錢佈施更重要
當二十億耳急於求道而未見解脫的時候,心中便打妄想,想到他的父母家產有二十億錢財,既然修道不成,何不返俗去分享他父母的雄厚財力,亦可以廣修佈施功德,佛陀知道二十億耳比丘心中打這種妄想以後,立即前往指導,指明修行比財富更加重要。因為財物是身外之物,縱使富能敵國,享受榮華富貴,施貧濟世;但這些只是外在的東西。錢有一天會用完,人因無常而會離開錢,所以唯有智慧、根性、能力才能永遠跟隨我們每一個人的第八識田中,生生世世常相隨,佛經有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業是指我們平常所積的善惡業,特別是自己的覺性與慧根。因此,一個人若能開發自己本有的佛性,其功德遠遠勝過於身外之物的種種功德,由此我們知道慈悲的佛陀為何在百忙之中特到二十億耳處指點迷津,希望世人明白了這個道理,覺悟到淨化心性,增長智能比腰纏萬貫更有意義和更加重要了。
結論
佛陀不愧是一位偉大卓越的大教育家,他說法四十九年,有無數的苦惱眾生因為佛陀的開示指導,而覺妄歸真,脫離了人生的種種痛苦,二十億耳比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他為了早證聖果而急於求成,未料不但沒有長進,反而退失了信心,幸好佛陀慈悲及時的指導而終於明白了凡事不能太緊,亦不能大松的道理。故事中的道理亦暗示著二十億耳的佛法成就,不是任何金錢財富可以替代得了的。他的解脫證道,象徵著人性的覺醒與反思,因此心性的淨化與開發,應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提升人格、矯正教育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必修課程;同時佛陀亦暗示著我們,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所謂十年植樹,百年教育,急於求成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