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的關門與開放理念衝突
隨著美國總統競選的日趨激烈,一股思潮也在伴隨政治人物的競選口號而興起,這就是關門孤立、貿易保護主義。美國總統候人的辯論,在開場幾秒鐘之內就把中國當作靶子——指責中國操縱匯率、指責中國利用貿易劫走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甚至有報刊指出,特朗普呼籲在墨西哥邊境築牆,只是小兒科,有形的牆,他真正想利用選民的情緒希望形成的,是針對中國築起貿易壁壘,這就是無形的高牆。
其實,來自中國的移民也許都對“封閉”和“開放”的爭論記憶猶新。因為二戰後的冷戰格局,中國也曾長期處於關門孤立的狀態,經歷了一個揚棄意識形態的鬥爭觀念,揚棄孤立保守的封閉保護,走向開放理念的過程。曾幾何時,私營的異地貿易、貨物流通是一種罪行,被冠之以“投機倒把”。中國曾經糾結於意識形態的大爭論,為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爭得不可開交;中國曾經糾結是否允許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很多人擔憂是否會形成新的租界,“社會主義的中國”怎能容許美帝國主義資本家控股50%以上;中國也曾糾結是否應該加入WTO,擔心“狼來了”,實力雄厚的外資企業會吃掉中國企業……。
當年,外國企業的湧入、外國商品的湧入,確實也讓一部分中國人失去了飯碗,但卻讓很多中國人得到更多的機會,讓一部分中國企業關門,但卻讓更多的中國企業開門、成長,在國際競爭的環境下提升自己的能力。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與西方世界擴大經貿交流,總體上是得遠大於失,百姓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必須指出的是,國際經貿交流與合作並不是零和遊戲,這並不意味著一方有得、另一方必然有失,而是可以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共贏。
開放面對全球化經濟的競爭,不是“狼來了”,而是“糧來了”。這就是中國人40年從封閉走向開放所得到的經歷。
比較有趣的是,40年後的今天,當年“狼”的代表美國,卻開始懼怕和排斥中國,排斥國際貿易及合作。中國在40年前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所糾結的問題,當今似乎在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開始重演。
特朗普主張,如果當選美國總統,將要大幅削減中美之間的貿易,針對中國物品征45%的關稅。然而真正的經濟專家則指出,這樣的政策打擊的不僅是中國的經濟,也同樣打擊美國自己的經濟。
在特朗普宣傳的對現狀不滿理論中,似乎美國存在的諸多問題都是外國因素所致。甚至連氣候變化的概念,也是“中國編造的騙局”,“企圖讓美國製造業失去競爭力”。有很多人會天真地認為,特朗普會和其他美國政治人物一樣,一旦上台之後,就會放棄競選時期的政治口號,改變成務實的策略。但是,特朗普未必屬於“正常靠譜”的一類。據美國媒體披露,特朗普最近宣佈將經濟學教授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作為他的經濟智囊,此人近期與章家敦共同出書、做電視片,宣揚《被中國殺死》,鼓吹中國掠奪美國的就業機會,並將這一切和中國的政治制度聯繫起來。
也許,當今世界真的面對一個十字路口,面臨走向封閉還是開放、貿易保護還是國際合作的分水嶺。(本文有刪節)
文/匯 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