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水深火热 禽蚊肆虐 咎由自取

李宗海

西北欧暴雨倾盆,东南欧骄阳似火,泰晤士河牛津段在洪水轮番侵袭下, 25日终于决堤,牛津大学城受洪水威胁,当地数以百计的家庭被迫疏散;专家则警告,洪水有导致疫病暴发的可能。不仅在欧洲,环境破坏带来的各种问题在中国更加猖獗。地区性灾荒一年比一年更严重,人类在毁灭自己的家园—地球村。中国古谚曰:“自作孽不可活”,这正是人类为一己私利,咎由自取。

元凶疑为全球变暖。早在洪灾之前,英国多家气候研究机构就制作了一个计算机模型。研究显示,英近期的洪灾与全球变暖有关。由于全球气温上升,更多的水变成水蒸气,升温的大气中积聚了更多能量,从而产生过多降水。而东南欧的酷暑,则是受到非洲热带气流的影响。由于全球变暖,这次高温气流更加干燥和高热,极易引起森林大火。

近日西北欧的英德等国,连日出现大降雨,英国更是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自19日起,英国连续几天都是强降雨天气,其两大河流泰晤士河和塞文河水位暴涨,超过了1947年以来的最高水位记录。海尔福德、格罗斯特、林肯、伍斯特、沃里克、伯克和牛津7个郡灾情最严重。此次洪灾,造成约50万人被困,1万多栋房屋被毁。洪水还破坏了电站和水厂,致使35万人停水,5万人停电。与西北欧的暴雨相对应,东南欧民众却在忍受酷暑的肆虐,高温天气已持续3周。罗马尼亚24日宣布进入红色警报状态,这是该国有史以来首次因高温而发出红色警报。希腊和土耳其也是酷热难耐,该区气温已高达46摄氏度。连日的高温造成上百人死亡,上万人因身体不适就医。

25日,在又一轮洪水的袭击下,泰晤士河牛津段决堤,牛津大学城面临洪水威胁,该区的250户家庭被迫疏散,受淹区域积水最高达1.3米。受灾城市的街道成了一片汪洋,房屋、道路全都被水淹浸。一些家里进水的居民,只能赤脚行走,或蹲在家里的高处。出门购买食物的居民,则需赤脚趟水过街。停在低洼处的汽车,有的已被完全淹没。农民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洪水淹没了大片田地,大量牲畜被淹死。

而在东南欧,连日高温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火灾频发、铁轨变形、水电供应不足,甚至引爆了陈年炸弹。在意大利,仅25日当天,10小时内就发生了29起山火。截至当日,意中南部的数千顷森林、5000多公顷的农作物和牧场被山火烧毁,农牧业损失约10亿欧元。在希腊,高温引爆了二战时遗留的炸弹。在斯洛伐克,高温导致铁轨变形,火车被迫减速,不得不以汽车代替火车运输。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并加速流行病毒扩散的瘟疫骨牌效应。据《华盛顿邮报》网站文章题为《病菌随气候变暖快速传播》,尽管82岁高龄的瓦莱尔•罗默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诺曼底登陆中大难不死,但未能逃过蚊子的一叮。在战争过去60年后的今天,这位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强壮农民被一只携带某种疾病的蚊虫叮咬。这种疾病随着气温的上升由赤道传播到加拿大。

蚊子、蜱和老鼠等病毒传播媒介挺过了暖冬,扩大了活动范围,并带来了健康威胁。世界各地的许多卫生专家表示,全速变暖——水灾和旱灾也随之增多——正加快流行病的传播,让许多地区措手不及。

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过去30年来出现的新型疾病和死灰复燃的疾病已逾30种。一些专家表示,这是自工业革命带来城市人口剧增后首次看到疾病激增的现象。早在1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发出警告说,气候变化可能扩大许多疾病的分布范围。但这些警告潜伏在未来,且有所保留。疾病的传播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意料之外的抗药性,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人口流动和每年的气候变化等。因此,一些科学家对疾病和全球变暖的关系一直十分警惕。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导致疟疾从肯尼亚西部的3个区蔓延至13个区,并导致疟疾在卢旺达和坦桑尼亚流行开来。暖冬直接造成瑞典蜱传播的脑炎病例增多。最近,据说传播登革热的白蚁伊蚊(俗名亚洲虎蚊)已经北上至荷兰。

海水升温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后者体内寄居的病毒也相应增多。1991年,南美洲爆发了20世纪的首次霍乱。在贫困和糟糕的公共卫生条件的推波助澜下,这种通过饮水传染的疾病从秘鲁出发,横扫整个南美大陆并殃及墨西哥,夺去1万多人的生命。
曾在非洲从事医疗工作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保罗爱泼斯坦表示,疾病随遇而安的本领相当惊人,它们往往利用由全球变暖造成的越来越多的洪水和干旱等气候变化来扩大范围。
例如,家中常见的库蚊出乎意料地可以在干旱环境中大量繁殖。它生活在排水管和下水道中。在长期干燥的时期,这些死水产生了大量蛋白质,从而吸引口渴的鸟类,库蚊便以吸食它们的血为生。与此同时,旱灾使得蜻蜓、草蜻蛉和青蛙等库蚊的天敌数量减少。

库蚊是西尼罗河病毒的最佳传播媒。这种病毒最早于1937年在乌干达丁尼罗河区的一名发烧妇女身上发现。此后,西尼罗河热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和1996年先后出现在以色列和罗马尼亚。以色列海法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每次疫情爆发前都有一段异常干燥炎热的时期,这是气候变化导致恶劣天气频繁出现的典型表现。

1999年,这种病毒登陆纽约,可能是在拉瓜迪亚机场。有人猜测病毒潜伏在搭乘某个航班的一只蚊子身上,或者潜伏在某个已经感染该病毒的乘客的血液中。那年夏天纽约天气也是异常炎热干旱,为库蚊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当年就有62人感染,另有7人不治而亡。接下来的两年间,情况有所好转。然而,当2002年炎热干旱的夏季再次袭来时,西尼罗河热肆虐整个美国并波及加拿大。

2002年和2003年,北美洲先后有304人和276人死于西尼罗河病毒。2004年的死亡人数下降至100人左右,大概是因为天气转凉和采取了灭蚊措施。
自2001年以来,美国的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和华盛顿特区先后有22人死于西尼罗河热。

尽管死亡数字最近有所下降,但西部炎热地区的鸟类和马匹仍在劫难逃,且这种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恐怕尚未结束。

世界卫生组织去年指出,气候变化每年夺走15万人的生命,热浪和呼吸疾病等都是致死原因。加拿大政府目前将西尼罗河病毒的肆虐归咎于气候变化,并在去年警告说,加拿大最终可能将遭受登革热、黄热病和疟疾的袭击。卫生防御系统当早期积极予以提防,提出有效措施了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