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將爭鋒、權歸大漢
漢武帝元封二年的秋天(西元前一零九年),一支海軍艦隊從山東的某個港灣出發,橫跨渤海的千里波濤,來到東北方的朝鮮的半島。這支艦隊載著大約七千名從山東募集到的士兵,他們大多是已被判處死刑的罪犯,抱著將功贖罪、掙脫死亡的心情參加了這次漢朝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上軍事行動。這支艦隊的司令官是時任樓船將軍的楊僕,它的目標則是朝鮮王右渠。
右渠接手衛滿的江山之後,一直蠻橫地擴張他的勢力。在朝鮮,他一手遮天,不但控制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土地和人口,並且阻絕一切可能使附庸於他的小國們能夠與漢朝直接溝通的道路。這讓雄視天下,視四海如掌中之物的漢武帝十分不滿。元封二年的夏天,漢武帝派遣招安使節涉何渡過今天的鴨綠江,來到右渠的王城勸其奉詔朝貢。但經過一番外交談判後,右渠堅持了他抗禦漢天子之威,始終不肯奉詔稱臣的決心,兩國的軍事交鋒已無可避免。
漢使節涉何雷厲果決、心狠手辣,在歸國的途使人殺死送他回國的朝鮮裨王長,並憑此被漢武帝封為遼東都尉。涉何的舉措引起右渠與朝鮮人極大的憤恨,不久右渠組織了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殺入遼東境內,擊斃了涉何。在漢武帝看來,這與匈奴人的入侵一樣無法原諒。於是他決定廣募天下死罪囚徒,組成軍隊,水陸兩軍討伐朝鮮。水路由樓船將軍楊僕為首,陸路則由左將軍荀彘統領,計有五萬大軍,越過鴨綠江直指朝鮮王城。也許是因為水路便捷的原因,楊僕的先頭部隊率先抵達了朝鮮境內。
對於右渠來說,充分利用朝鮮半島崎嶇險峻的地理環境是他的一大天然優勢。在漢軍尚未到達本土之前,他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防禦準備。朝鮮的士兵在右渠的命令下,分別把守住各個險要的路口,只等以逸待勞,和漢軍決死。起初,楊僕的戰略計劃應當是等候陸路大軍到來時一併夾擊王城,但朝鮮的細作在漢兵登陸後不久就把這支部隊的情形摸得清楚。他們認為應當趁漢軍立足未穩、援兵不到之際,迅速出擊,消滅這支部隊。果然,在朝鮮軍隊瘋狂的進攻下,楊僕的七千名士兵大敗潰散,絕大多數或戰死、或失散。身為主將的楊僕竟不得不在荒山中躲藏十餘日,以求苟免。
就在楊僕因戰敗困逃山野之際,親統數万大軍的荀彘被朝鮮軍的另一支主力阻擋在西邊的邊境上,遲遲不能攻破對手的防線,遑論救援楊僕的敗兵?遠在長安的漢武帝聽聞兩路大軍均告失利,不得不正視朝鮮半島的力量。同時,他也明白朝鮮人和右渠對漢朝亦不無畏懼感。當下相持不下,並不代表朝鮮能夠始終阻擋漢朝的進攻。倘若漢武帝發狠,調動大批精銳部隊來攻,那麼奪下朝鮮蕞爾之地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於是他決定趁著兵威正盛的時候,再派一名使者與右渠談判投降的事宜,以達到戰至半途而屈其兵的目的。
這次的談判行動進行地非常順利,右渠在漢朝大軍的進攻下顯現出服軟的姿態。他許諾將以馬匹五千,持兵器之軍人萬餘,兼軍輜糧草入漢求請求和議,並派太子為使團領袖,入謝漢朝,以示誠意。一代奸雄右渠的這個做法,很可能是一場陰謀,企圖在漢朝君臣鬆懈的情況下發動在漢朝境內的軍事入侵,至少,在漢軍都督荀彘看來,這個動機是極有可能存在的。於是,在右渠太子越過邊境的時候,荀彘要求他的士兵解除所有武裝,再入漢土。右渠太子也因此對漢朝使者和荀彘產生懷疑,他決定不入漢,而是帶著自己的人眾返回朝鮮。
最後的談判破裂了,荀彘只得以全力進攻朝鮮軍隊。很快,漢軍突破了朝鮮軍的防線,直殺到王城周邊,並包圍了王城的西北方。這時,躲在深山多時的樓船將軍楊僕,也收回了一部分逃竄的士兵,趕來和荀彘會合,且牢牢困住右渠王城的南面。不過,向來兩將受命必生嫌隙。樓船將軍起先因被朝鮮軍攻破,力量不足,無法配合荀彘的行動,錯過了好幾次荀彘規劃的大規模攻擊,使荀彘對楊僕已經抱有許多成見。及於此圍城之時,朝鮮軍守備森嚴,戰心堅決,致使漢軍久攻數月不下。軍中又傳出楊僕私自和右渠商議投降事宜。荀彘對楊僕的行為屢思不解,最後猜測他可能有串通敵人造反的心意。
前線遲遲不可引起漢武帝的高度注意。漢武帝乃派遣前濟南太守公孫遂到朝鮮前線去勘察實情,並授予其“便宜行事”的大權。公孫遂先抵達荀彘的軍營,聽荀彘抱怨朝鮮就不攻克的原因正是因為楊僕心懷異志,屢屢不配合作戰計劃,長此以往,對大軍不利。公孫遂贊同荀彘,將楊僕召喚到荀彘軍中,當即將他綁縛拿下,並將楊僕的軍隊編入荀彘麾下,以強化荀彘的實力。沒有想到的是,公孫遂只是漢武帝欲整合前線力量而使用的一顆棋子。也許是為了防止前線軍心由於兩將爭權而譁變,漢武帝在不久之後就下令處死了公孫遂。
公孫遂不明不白的死,換來的是荀彘軍權的大增和朝鮮人與日俱增的畏懼。到了元封三年的夏天,右渠手下的幾個大臣紛紛出逃投降漢軍,右渠自己也被部下殺死。朝鮮的人心軍心徹底瓦解,首次被中華軍隊武力佔據的歷史將展開序幕。雖然不久後,原右渠的一個大臣據地稱王,企圖重新抗衡漢朝,卻還是在荀彘的誘攻下迅速失敗。漢朝廷成功平定了朝鮮半島,這片土地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的版圖。在這裡,漢武帝設置了真番、玄菟、臨屯、樂浪四個郡,按照漢朝的郡縣制治理。四郡之上又設立了都督府,總督朝鮮半島的事務。不過,創造這一切戰果的荀彘在戰後被武帝以爭奪軍功的罪名殘忍地處死,被荀彘綁縛的楊僕則因之前戰敗的罪過被廢為庶人,後來淒涼病死在民間。儘管朝鮮暫時屈從在漢朝無可匹敵的兵威之下,朝鮮人卻並沒有因此而完全轉變成中國的一部分。巧妙的是,恰恰在漢朝的統治下,獲得文明新生與安定發展的朝鮮半島孕育出了許多年後主宰朝鮮歷史命運的三國—百濟、新羅、高句麗—的先祖。一個新的時代在漢朝文明的籠罩下正漸漸培育出它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