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歷史沿革論究

本报专栏作者:龐林

1895年,中國戰敗,統治者光緒皇帝被迫簽字割棄台灣給日本統治,臺灣變成孤兒;法律上,臺灣原姓「大清」,日本統治後,改姓「日本」。二戰日敗,法律來說,回歸生父,當是應該回本姓「大清」。

1912年,中華民國是大清隆裕太后同意的合法傳承國號,有法律文件;民一隆裕太后代表清朝統治者簽署退位詔書(1912 02 12) 取消帝制,命以共和立憲國體,明確指名由資政院總理大臣袁世凱全權組織共和政府,原文:【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人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分,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晏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欽?】朝代更迭,中華民國首任統治者袁世凱是前朝合法授命的,而且後來還追加國會議員選舉確定。袁是大清立憲內閣制第二任總理大臣,擔任至民一2月12日,隆裕太后決定清室遜位,代表統治者在首都授權袁改擔任資政院總理,治理改為共和的中華民國,其內閣總理,擔任到3月10日,為了和氣,接泛革命團體希望的總統制臨時總統職位。當時全中國不同派地方宣佈獨立政府有十餘處,袁命令軍隊停火,撤出衙門,監視及待命;北京政權不但持續運作而且前後存在。中山陵只是歷史誤會,再說美國人當中國國父,不適格。而且法律上最先宣佈中華民國開國的是黎元洪(19111011)。

黎都督佈告10月11日在武昌城張貼,原文:【今奉軍政府令,告我國民知之:凡我義師到處,爾等不用猜疑。我為救民而起,並非貪功自私。拔爾等出水火,補爾等之瘡痍。爾等前此受虐,甚於苦海沉迷。只因異族專制,故此棄爾如遺。須知今滿政府,並非我家漢兒。縱有沖天義憤,報復竟無所施。我今為民不忍,赫然首舉義旗。第一為民除害,與民戮力馳驅。所有漢奸民賊,不許殘孽久支。賊昔食我之肉,我今寢彼之皮。有人激于大義,宜速執鞭來歸,共圖光復事業,漢家中興立期。建立中華民國,同胞其毋差池。士農工商民眾,定必同逐胡兒。軍行素有紀律,公平相待不欺。願我親愛同胞,一一敬聽我詞。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示(時用陰曆)。】

台灣回歸以法律文件沿革是大清,傳承是中華民國,臺灣有回歸中華民國的權力義務,現在大陸若要協商促統,簡單便宜方法,就是承認中華民國是中國合法國號。當然統一後,新中國人民喜歡,可用全民公決甄選新國號。

島民擔任總理過渡

民二10月國會選舉總統;當次議員都是公民直選出。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由全國759席議員選出,20人參選。10月6日,第一次投票,進步黨創黨人袁得471票;未達四分之三當選門檻,共和黨黎元洪154票(時共和黨已併入進步黨.黎跨黨),國民公黨伍廷芳23票被淘汰、國民黨孫文12票被淘汰,其他十幾人均個位數都被淘汰。第二次投票745席領票,袁得497票,仍未達四分之三當選門檻;黎162票。第三次投票,得票若超過半數即當選,703席領票,依選舉辦法只兩人可競選,其他人得票也是廢票;無黨的袁世凱507票當選、黎179票、17張廢票。10月7日副總統選舉719席領票,黎元洪611票當選。10月10日袁世凱就職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黃興早先曾邀袁入國民黨,袁婉拒,為此袁為了和諧,未代表進步黨競選。

依照歷史傳承,若在中華民國國號下促統,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不能顛覆;非僅如此,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可趁此契機申請恢復正名。習主席已經說明,要和平促統,因此解放軍砲彈不可以介入,而且席主席同意兩岸平等協商,範圍應該包括:國號、國旗、國歌、國體,以及臺灣方面入主中央的人事比例及合理安排領導人公平產生辦法。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是南方人約翰遜擔任美國總統,以國家聯合黨名義執政過渡統一;若比照,甄選正宗島民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過渡統一,促統障礙最少。由於1946年島民選代表參加南京制憲,因此臺灣有被中華民國保護的權利,也有不能脫離中華民國的法律約束。

臺養國軍是欠的嗎

國共內戰後,大陸兩百餘萬軍民轉進六百萬人口的臺灣,可想而知負荷很重。過去,臺籍充員兵在軍中對老兵背後都以「米蟲」稱之,雖如此,但島民認命,其等雖有保臺貢獻,但那是國共糾葛,島民無責。如果去查退除役官兵領過的俸餉、慰問金、榮民之家的預算,那可是天文數字,島民原已夠窮困,還要養這些兵,老兵屬國防,但分析可知並無生產貢獻,還有程度不足的老兵轉公務員文職混缺,工作價值及效率並不高。臺灣政府長期赤字預算養著落難臺灣的外省人,若不是此逆差造成島民稅額負擔、通貨膨脹使日子變苦,今天臺灣不會有大學生22k問題,以經濟學效應,如不是養兵太多,現在平均所得至少應有2.5倍以上,而老兵沒生產貢獻,過年還爭慰問金。今天大陸放利臺灣,只算是無理發動解放戰爭的贖罪一部份,實際上,若帳要算清楚,還得更加深放利臺灣。這裡寫文章,把話說得如此苛薄是為了分析歷史補償責任;不過,憑良心說話,大陸的放利誠意,有目共睹,島民也要存著感恩之心;怪紅黨不如怪藍黨。

另外,大陸還要感謝臺灣保護故宮文物,守住中華文化、節日風俗,全都保留還繼續發揚,例如祭祖、拜孔,所有大陸的風俗習慣,文革後,被破壞到都不見了,但在臺灣,都看得到。

兩岸歷史籠罩迷濛

呂秀蓮會感謝日本曾經統治臺灣,其題旨在教育。日籍老師教島民知書達禮、有教養、懂禮儀、社會責任、優雅舉止。請問,大陸現在?國民素質排名世界最尾端,顛倒是非翻滾中國,純是造反,甚至藍紅都曾賣國,卻掰為革命,【革命既然那麼偉大,為什麼島民不能學習?】先把無法無天的偉人歷史審判才協商促統,否則島民不會服氣;不服氣的意思就是效法毛主席玩政治。

2015年1月29日環球時報,兩星紅將寫文章,說什麼張靈甫抗日名將,解放軍手下敗將,說其為國民黨反動派打內戰身亡,並不光榮;國軍「消極抗戰」無法粉飾,中共敵後戰場才是抗日主要戰場,說1942年後,共黨領導的抗日軍民抵抗侵華日軍總兵力的58%。顯然,紅軍將領辨識歷史還在瑞金時代。如果是沒文化農民說這些,沒必要探討,但南京軍區中將副司令如此說法,真的讓人嚇一跳,這也是沒有出版自由的後遺症。不知道左岸要和平促統為何仍要顛覆歷史?不過話說回來,國民黨到現在也還有硬拗歷史的黨員,筆者三個月前還遇到過,而且還是知識份子。檢討起來,島民會對陸胞有成見,含堵統,都是外省人素質及不辨是非造成。談統,如果無檢討歷史的修養,這代表沒有誠意,最好繼續擱置。

藍紅玩革命,叛國賣國沒有什麼不可以幹,抵制北洋出兵誤了取失土,驅逐溥儀誘日侵華,蘇區掛鐮刀旗遙拜蘇維埃,都是國共偉人幹的。據說改革開放前1977年的中國人均生活水準比1911年還不如,2014年國民素質聯合國評分世界第167名,革命及治國,常態掐住自由言論,說是共和國,卻只有共黨能執政,社會責任冷漠、用詭異理論詆毀正道治國者,國共合作篡改北洋歷史,我們臺灣人,現在竟要接受無神論的鬥爭政權-共黨統治。可接受嗎?請至少買幾本自由地區抗戰史書,給兩星將軍受訓上些課,沒有土共才談統較好。

遵守正道有利和解

如果兩個基本上主張完全不同的政體,立國精神完全相異,曾經違反人性、殘忍手段競逐政權,經過幾十年後,要妥協談統一,雖然必須走,但這是隱藏衝突,仍有引發事端基因。理解歷史的要領,妥協促統只能用[正道]述理,長期矛盾交錯的陰影產生不確定因素,相互的彼此都要自我矯正,踏上真理,否則擱著較好。

坎坷顛簸的民國史曲折擦撞誰是誰非?不能說是多餘的工作。革命家說要抗爭脫困,但時間沉澱後發現抗爭只為奪權,訴求理由根本不能成立,至少歷史已經證明,北洋政府並無政治黑暗問題;國共部份,若是主義訴求,程序不對,主義也早已拋棄。共和國與君王承襲意義不同,治國秩序適宜用法律規範,不宜談成王敗寇。多數同胞分不出百年共和國歷史概括二分法真理屬哪裡?誰的奮鬥是脫困,誰是纏住困頓,哪邊正面成份高?如何吸取前車之鑑?維持迷惑,沒有釐清責任,就是纏住引信,還是會再付出代價的。兩岸統一將會是傳國精神及共和國立國精神取捨的問題,牽涉到國學及傳國思想內涵修養問題,只有朝儒家厚道、君子風範,胸懷坦蕩,以溫和、善良、恭敬、儉樸、忍讓當指標建立秩序才是百世祥瑞之基,而非爭鬥時抗問題;這不只是反省歷史,這還有整個步伐如何重新出發及邁進目標是什麼的問題;理出方向,將來可以走出順暢,而且宏觀。階級鬥爭九十年實際上階級矛盾仍然存在。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能實現民生樂利已獲得證實。窮困的農民與資本主義是可以合作而共生的,也因此恐怕革命價值得檢討!

人民政府努力化解歷史問題,但各說各話功過各自表述?右岸認為暴君,左岸讚譽為偉人,如何印教科書?尤其是左岸一黨專政下,效果上造成兩岸統一無法和平解決,就算五十年政策維持一國兩制,基於領導權若只限共黨,不可能協商出效果。與中國社會主義企業國營化政策制度最接近的西方國家是法國;從歷史法國大革命在對抗中造成的悲慟,基本上在革命團體躁進時都有矛盾存在;矛盾的核心是理念與行動訴求後來都相斥,要求正義但行動都是破壞正義,而且手法具殘忍特質與訴求行動者用宣傳造成的人間高尚節超、社會公理也迴然相異。

人民政府雖理性處理問題,仍有未解開的仇恨隱藏在根部,勉強促成組織共同政府談治國大事,會引爆仇恨,這是合理推敲,要加緊正史教育,出版自由很重要。目前國共都用自制力避免再談舊仇,但在將來的歷史仍有舊帳清算、反撲對幹引燃亂陣都有可能,有恩怨黨團請改組換個名稱。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