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遍 印第安人非殷商后裔 文化与华夏无关 (二)
作者:周继明(No1Sport第一体育)
印第安人和“殷商”“华夏”没有关系
12000年前,最早的华夏民族尚未形成,最具文化特征的甲骨文商代(约公元前1600—1046年)晚期才出现,据认为人类最早的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至今也不过6000年。而在9000年前另一拨走出非洲人群沿冰冻海岸线跨越白令海峡抵达北美后不久(应是传说中世界各地发生大洪水阶段),美洲大陆因白令海峡解冻而与外部世界“隔绝”,直到几千年后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
传说中的“牧野反戈——商纣王10万东征大军突然消失、其余部跨海抵达了美洲”,只是在没弄清楚人类走出非洲的迁徙路线、没得到分子生物学证实前的猜测。商纣王所处的公元前1046年前后(距今3000年),印第安人早已在美洲定居上万年了(据认为印第安人用1000年的时间从北美抵达南美最南端的巴西),殷商时代的“中国人”去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已经太晚;而从无论航海技术、或“洋流挟持(数万人?)”之角度,“纣王十万大军残部”渡海抵达美洲又太早、太玄。其可信性与二战纳粹战败后,希特勒没自杀乘潜艇逃到阿根廷隐姓埋名定居下来差不了多少。
印第安人与“殷商”“华夏”没有关系,那奥尔梅克文化、玛雅文化、玛雅象形文字与甲骨文、华夏文化为什么也很相像?如玛雅文字与甲骨文的形似,玛雅文化里也有“玉石偏爱”……
两个人群早在人类文字、文化产生前即被隔绝几千年,显而易见根本不可能有文字、文化上的传承、甚至相互影响。被隔绝在“孤零零”的美洲大陆,玛雅文字、文化只能“独立产生”、“自生自灭”。
文字、文化相像应有两个原因。一、人类文字创造初期过程相近,皆由对最简单事物象形开始,如日月人,水火木,难免有某种程度相似;二、两个人群有非常接近的智商,从而决定了文化相近的层次和内容。
人类几大早期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甲骨文,以及玛雅文字,早期皆由最简单的象形开始,然后再脱离象形、向更抽象方向发展。所以,几大文字早期对相同动物、事物、现象的记录、描述皆有所相像、相近就成不可避免。所以,除玛雅文字看上去与甲骨文有几分相似外,还一直有甲骨文传承自更早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及古印度印章文字的说法,也是因为更相像。
但也只是相像而已。
以目前研究最多的甲骨文与苏美尔楔形文字间关系为例,众多学者已排除了两者间的传承、甚至相互影响的关系。几百个甲骨文与楔形文字的全面对比下有几个(7%左右)相似完全是巧合,而有真正传承关系的腓尼基字母与欧洲文字、阿拉伯文、波斯文,汉字与日语、韩语都至少有80%的相似与相同。
与甲骨文与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楔形文字和古印度印章文字相比,甲骨文与玛雅文字间的相似度更低,低到只是远处看上去似是而非而已。所谓美国发现了甲骨文遗迹,墨西哥奥尔梅克遗址祭祀中心发现的雕像、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被(画家、太极大师王大有)破译为“俎娀茧翟(茧翟是有娀氏的长女,殷商的祖先)”、“妣辛(帝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也是殷商的一位祖先)”,“十二示土(殷商祭祖的制度)”……应皆属牵强附会,不足为证。人迹隔绝数千年,文字、文化何以相传?所谓毛之不存,皮将焉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
现代人类单起源文化多起源
若陆上生命进化自大海命题成立,则开始的陆上生命是多起源的,辽宁、美国……皆发现过恐龙化石即为明证。但地球第三期冰河期冻死了除最“温暖”非洲赤道附近的陆上生命,所以那之后的陆上生命、包括大陆解冻后“走出非洲”的现代人,都只能来自保存了陆上生命“火种”的非洲。
为什么现代人类皆来自“走出非洲”的“单一起源”,不同文字却是多起源?
——因不同人群相近的智商。
智商被认为是人类产生和创造文化最重要的因素。人类在走出非洲迁徙途中形成了很容易辨识的不同肤色、身高、强壮程度等外表特征外,还表现在不容易辨识的不同脑容量和不同智商上。按黑、白、黄三大不同肤色人群排列,智商值分别为黑人75,白人100,东亚黄种人105(东南亚马来人87),智商越高、创造文化的程度越高。非洲大陆黑人智商在75左右,所以黑人各民族一直只有语言、没产生出文字(据说只有埃塞俄比亚有最简单的文字)。而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甲骨文、腓尼基字母,现代欧洲文字,与现代汉语几种不同文字,一是皆为高智商的产物,第二是其中也体现出智商差异。
如果说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对应的是两河流域、地中海南岸的黑头发、黑眼睛、白皮肤人群,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欧洲文字对应的是地中海北岸白皮肤、眼睛和头发带颜色的人群,那腓尼基字母(没有辅音、没来得及发展出单词)与欧洲文字间的“差距”就是两个人群间的智商差距(地中海南岸人群智商90左右,北岸人群100左右)。而甲骨文和现代汉语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商特点,甲骨文虽然与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玛雅文字皆有相似,但显然更简洁流畅、字数更多(至少5万、甚至更多)、表达意思更丰富、更立体,因为甲骨文和现代汉语对应的是平均智商为105的华夏民族。
为什么人类几大文字中,只有汉字能一以贯之、最终从象形道路上走到了底,而欧洲文字中途“改弦易辙”的选择了更省事、效率更高的表音之路?因为字音与字意需分别记忆的汉字对记忆力要求更高,而记忆力是智商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说表音文字需要另外的想象去构建文字的画面感、缺乏想象力就丢失了画面感,汉字则留了象形文字天生的画面感、立体感,那这个不同和差距也是智商100与105间的差距。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各有优劣,但汉字对记忆力要求更高,表达更立体、更富有直接联想、信息量更大,却毫无争议。
智商属人类最基本、最难改变的素质,人类智商测试始于19世纪末的英国人高尔顿(Francis Galton,达尔文表兄),后经法国人宾尼特(Alfred Binet)发展成为现代智力测试的固定模型。在长达100多年的测试中,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智商测试值非常稳定。因为智商测试大多与一些基本图形、色彩、记忆相关,所以还与受教育程度无关。之前一段时间,印第安人智商值被标明为75,但最新世界智商地图上美国印第安人智商显示为102,为除美国犹太人外之最高(比美国白人、西班牙裔、黑人都高)。智商75不可能创造出高级别文字,而102很符合同东亚黄种人先后在蒙古高原完成进化的过程,智商102与105的差异很可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
人类几大早期文字的相似不一定表明他们之间有传承关系,无论甲骨文传承自苏美尔楔形文字,还是玛雅文字传承自甲骨文,甚至相距只有咫尺之遥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间都无法确定有传承关系、最多是相互影响。相似很可能来自相近智商的不约而同,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相近的范围、层次和内容。后成为华夏民族的人群从蒙古高原南下时,两河流域前赴后继的迁徙人群也尚在路上,任何文字、文化皆需人群定居之后才能在生产、发展中“应运而生”。文字和文化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肯定要慢于人群连续迁徙的速度,但华夏民族“随身携带”的高智商可在定居、条件成熟后,随时随地创造出文字和文化,与华夏民族有相近智商的印第安人亦如此。玛雅文化中的天文学、彩陶术、建筑等,首先体现的是印第安人的智商,然后才是与其它几大文明的相似、相近之处。玛雅文化自公元5世纪后的衰落很可能与文化周期,人种单一、缺乏竞争,及人口稀少、生存相对安逸等原因有关,此乃另一话题不在此展开。
智商在人类文化、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再明显不过的体现在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诺贝尔科学奖上。获奖人数最多的两个人群,犹太人和日本人,一个平均智商110,一个105。据2019年统计,诺奖104年的历史上获奖者共770人,犹太人占154个,比例高达17%。若抛开和平奖、文学奖,只从科学学科论,犹太人获奖比例高达23%。而后发民族日本自1949年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起,至2019年70年间共24人(两人为美籍)获奖(百度百科日本2019年获得诺贝尔奖人数与2021年相同,故采用了2019年数据)。以此为据,未来将肯定会有更多的东亚黄种人科学家(日、韩、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跻身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行列。
往往是这样,在一个多方交叉的相互关联中,解决了一个问题,其它几个相关问题很可能也就有了答案。印第安人与殷商没有关系,甲骨文与玛雅文字没有关系还说明什么?——说明人类文字、文化的多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