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移民第二代子女问题

本报专栏作者:李昶 (供稿)

华人移民的孩子,有许多在学业、人品、业余爱好等方面都发展得十分优秀,这是华人的自豪。记得多年前在英国读到一篇研究文章,指出东亚人以及犹太人在群体上十分喜爱读书、学习成绩优秀。

但是,华人移民孩子中有一个少数群体,学习不太好,并且多少伴有情绪、行为或心理上的问题。笔者长年与这类儿童、青少年打交道,想把一些观察到的现象整理出来,以便与大家探讨。

首先谈谈行为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心理反叛时期。其核心部分是反叛父母的指示教训,听不进父母的话的同时却希望与同龄人保持一致性,即只听得进去朋友的话。同时,在这一反叛期还有一个角色定位的问题,即对自己问我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将来想干什么?将来能干什么等等。角色定位和角色迷茫是青少年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心理的核心部分。如果这个阶段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已基本明确,如“我想上大学”等等,那么在行动上就会跟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而如果角色定位期迷茫,不知所措,没有目标,那么这孩子就会过日子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胸无大志,学习上自然不会努力。有的还出现行为问题。

但这里同时要指出:华人的孩子很少染上去拉帮结伙,或打架,暴力,凶杀,性乱交,酗酒吸毒等等人们闻之生厌的东西和社会毒瘤。

华人孩子的行为问题:据我的心理治疗经验和观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厌学、逃学、迷恋电视、上网和聊天室,还有赌博。

厌学是指不愿意学习,学习上没有上进心。混一天算一天,老师指派的作业不按时完成。不愿意看书学习,不愿意上进。成天只要一谈学习就无精打采。厌学分为:有的儿童青少年,因新近移民来加拿大,英语不好,加上如有老师指责、同学讥讽,自信心就会下降很多,这可能导致厌学。但厌学更多的情况是与忧郁有关。

忧郁症起因多种,相当复杂。有的由体内生化物的不平衡导致;有的由环境不佳和生活上的挫折导致,如向异性求爱未成,心态上可能会一落千丈。这里特别要指出:中国文化讲含蓄,中国文化也过分讲面子。所以有的年轻人一旦在男女交友上被拒绝,心理上承受的打击和在朋友圈内要面临的压力,可能是很大的。其他国家的孩子被拒绝,多半并不很往心里去,另外再找一个就得了;而华人文化讲求挚爱忠诚、专一投入,所以一些华人孩子经不起这方面的打击。最严重的可能出现忧郁症压抑后产生的妄想,甚至可能出现精神分裂和一些其它症状。

赌博是华人社区中的一个大问题。可能是华人文化太强调钱与安家立业的关系,强调有钱做得人上人的观念,谈有朝一日要衣锦还乡等等。所以,华人中有些人想以赌博快速致富。多伦多各种民族文化的人都有,但你听说过这些大赌场还为其他种族的人,像对华人那样每天开数班免费公车的事吗?华人好赌的心态,必然影响到下一代。

华人孩子中行为问题最多的范围,我个人认为是迷恋上网、打网上游戏或聊天室内与认识不认识的人聊天。上网已经到了物质迷恋上瘾地步的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认为这种上网上瘾在本质上与吸毒酗酒很相似,因为都是到了一旦陷进去就不能自拔的地步。上瘾的核心是自信心低下。所以要真正解决上网上瘾的问题,其核心是要解决自信心重建的问题。

华人孩子面临的情绪问题,最多见的是焦虑症和忧郁症。

焦虑症的核心是把生活中本来不大的事给予无限放大,导致过分担心害怕。有时甚至是对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的担心。问题在于,有焦虑症的人总是在与现实评估上与实际情况脱节,总是在心理、情绪、行为上对夸大的情况,如对想象中的困难作过分的反应,如反复去想或做一件事,浪费时间或把事搞砸。

焦虑症另一个类型,即完美主义者或完美主义的态度。完美主义的态度,往往使人走极端,把自己搞得很累,同时也可能耗掉身边人的耐性。有完美主义的人,因为去追求那本来没有的完美生活中的事物,到头来往往是完不成生活中的任务。有的青少年,太热衷于在学习上方方面面俱到,到头来完不成具体的学习目标。过度焦虑,包括完美主义,产生的后果往往是自我击败的。

忧郁症可能由遗传和体内生物物质失调引起,一定要去看医生进行治疗。还有一部分忧郁症由环境引起。忧郁症如果不是由遗传和体内生化物质失调引起,那么华人孩子们体现出来的主要就是对前途无信心,看不到希望,出了问题也不懂怎样去寻求帮助。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蒙头睡觉或无精打采,大脑中好似给一些单一固定的想法锁住了似的。

华人孩子在情绪上的问题,往往体现在情绪波动与自我之间的整合问题上。也就是说,由于华人文化中把握和表达过于细腻,而以理性引导和理性解释的方式,在情绪的细微部分,往往拢不住,表达不清。由于人在情绪上把握不准自己,那么在给自己角色定位时,定义就不会清楚。同时,当在情绪、行为、心理上不能统一时,人们在把自己各方面综合起来时,在更有效地生活和更真诚地感受时,就会出现不足和偏差,在行为上表现为功能失调,在情绪上表现为不稳定和反复,在心理上表现为变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自我是否整合的意思和范畴。

下边谈谈华人移民子女的性格问题。

华人孩子的性格,总的说来像一个矛盾的综合体。由于华人孩子普遍学习较好,照理说是应该自信心比较好。其实不然,我所接触到的华人孩子,多少都有些自信心方面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华人文化过分强调了智力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发展,过分强调了分数的重要性。别的族裔的孩子,考试能及格可能已满足了。而华人的孩子,考上80-90分,自己不称心,家长也不满意。还有,华人的孩子,一般除了学习努力外,不善于在班上争先发言,不善于在群体中抢先表达自己,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出人头地。这里也有一个自信心的问题。

华人孩子在性格方面普遍有待改进的,还有社会交往交流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是西方人特别强调的,而华人孩子们不少都擅长于个人的发展,而比较忽略与人的交流和在团队中个人的协调作用。另外,有些孩子组织集体活动的能力也比较差。这种情况,从一个人的成长完善角度来看,不是很有利。
另外就是对华人家长普遍强调智力商数,而不太强调对孩子的情感商数的培养。而情商在培养一个人对他人的同情心,理解他人的情感对自己情绪的把握方面,在建立社会公正的意识,以及在罪过感、负疚感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从产生以上行为、情绪、心理及人格问题起因常基于以下因素:
1)家庭缺乏温暖。有的家庭,父母争吵打骂或分居离婚,或父亲回了中、港、台去工作或做生意,把太太孩子留在了这里。这类家庭缺少父母建立正面的行为、情绪模型的机会,其下一代要不学会以打骂来交流,要不锁闭自己,退回到内心深处,不愿与人交流,或患上忧郁症。

2)有的移民的孩子产生心理、情绪、行为问题,与移民安置过程中的不稳定和调节有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家长有,孩子也会感受到。孩子的焦虑可能由此产生。加上有的移民孩子还有语言关要适应。

3)在这里长大的第二代,心理自我修复能力可能比第一代移民要差。因为生长的环境不像父母一代吃了那么多苦头,需要的东西来得太容易,不太知道理解珍惜手边的东西。第一代人受了委屈,往往忍忍就算了。而第二代移民,却在忍耐委屈方面有时显得差一些。

4)学习上的竞争。由于华人社会过分强调成绩,那么有的孩子一旦不能拔尖,自信心就可能垮下来,形成自暴自弃,或变得孤独焦虑忧郁。

5)这里成长的孩子,民主意识比较强,这是好的一面。但有的孩子又喜欢在许多事上去讨个公道,要求平等。现实生活中在实际上是有许多不平等的,所谓民主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孩子们如果接受不了这点,心理上就会产生矛盾,行为上就可能出现过分据理力争。这时对他人、对社会的负面心态就可能产生。

那么,要解决以上种种问题,应该怎样下手呢?

1)以和平、讲道德、宽容和能接纳不同意见的方式来处理家庭矛盾冲突。

2)父母要特别能聆听孩子,特别是青少年的不同意见。

3)以协商的方式而不是命令的方式来与孩子建立联系。

4)父母一定要建立平等意识,并帮助孩子走向独立,应想:孩子不是我的私产,孩子首先是应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

5)最关键的是:华人移民的孩子一定要学会从“我”字中走出来,要学会社会交流能力,说话技巧,倾听能力,日常生活安排能力,社会活动组织能力,体育锻炼能力等等。

6)情商的培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华人中有许多人,包括孩子和成人本身,对他人情绪的感受能力较差,也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点是我们大家都应去共同努力争取和改进的。

7)自信心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关键问题。自信心是整个人格心理的核心部分。当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人就可以从挫折失败中去吸取教训,在跌到时爬起来又干。另外,一个人只要有了自信心,旁人才可能看得起你,旁人也才可能对你有信心,才有更多可能的生活之门对你打开。

总之,移民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已提上日程,希望家长们、老师们、社会工作者、青少年工作者、心理工作者都一起来理解关怀下一代,让他们能更好地成长起来,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