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决胜加拿大
刘南生先生是众多的华侨非常熟悉和敬仰的侨界领袖之一,他来到加拿大接近 40 年。在这 40 年间,他做过 IBM 高管;在学校教过书;作为大专院校的常务付院长;为树立纪念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碑, 为筹建大多伦多文化中心做过贡献;又通过爱心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山区及四川震区的孩子。在刘先生享受着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的同时, 更多的华裔朋友也接受到他的帮助和指导。 这次,凌锋有机会邀请到刘先生谈谈他的人生, 经历,和对加拿大事业的一些看法。
刘先生祖籍广西岑溪。 虽然拥有广西人的血液,但是他却出生在马来西亚霹雳州, 也就是当时的南洋, 所以受名 ” 南生 ” 。刘先生小的时候,因为家贫,附近没有学校,社会又经历动乱,所以十岁才搬到小镇开始上学。 即使这样,他上学前放学后还要托着妈妈制造的糕饼到城市附近的村子里叫卖。那个时候,他学业成绩很差,无心上学,终于离家出走,跑大城市找工作。没想到工作没有找到,就先病卧街头!好在家人朋友及时发现,被送回家停学修养。 那以后,他也卖冰水、冰淇淋帮助家计。 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在辍学两年后,因为看了一本黑人 Booker · T · Washington 的自传,他下定决心重返学校, 以旁听生身份试读。 从此,刘南生发愤图强,学业成绩非常优秀。 在奖学金,竹摩法师,佛教界和钟灵中学师友及校董们的支助下,用自己的力量半工半读,最终完成了以后十年多的求学历程。 他中学毕业被保送到台湾大学就读外语系。 1965 年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并于 1967 年得到美国 Fulbright 奖学金和新加坡李氏基金的资助,完成了他到美国攻读研究院的心愿。 1969 年毕业后,移民加拿大。
刘先生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来得非常顺利,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他找到了一份在 Simpson 的 3 个月的临时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 他的表现非常的受瞩目,自然而然的,他就在合约结束的时候参加了公司正在进行的 Management Trainee Program 。这个 Program 让他充分显示了自己的管理才能,所以马上得到了 Assistant Accounting Manager 的工作。 在这以后,他经历了几次的事业转型,但是都围绕着他的专业和他的兴趣 – 教育!在交谈过程中,刘先生一直重申 ” 创新与创意 ” 的重要性,而他就是凭借着不停的创新走到了今天!
刘先生的创新之路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突破了一般人对华人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期望,成功地学习,并攻读了语言学的学位。他没有拘泥于教书一类的工作,却将语言学的知识运用在了 IBM 公司的工作当中。他没有局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积极主动地将 IBM 介绍给中国,也将中国介绍给 IBM 。他的成功经历,就是一个不停的创新,不停地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创新就意味着新的起点。
在加拿大的职场中,一个积极的人 , 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没有进取心的 , 没有主动性,没有创造的员工,只能面对企业的淘汰。这么说似乎空泛,但是这就是加拿大职场的现实。一味的运用中国的那种上边布置我就干,上边没有布置我就没有创新的态度,是没有办法在加拿大的职场中生活下去的。刘先生一再提出了 ” 为 boss 着想! ” 的理论。一个能够为老板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员工,即使他的意见与老板完全相左,也不会引起老板的反感。因为上级一时的思考不全面,并不代表他的能力差;而你一时的思考全面,也不会成为上级猜忌的导火索,反到显示出你对工作的积极态度, 以及对公司的爱护。
对新移民求职,刘先生又中肯的提出了目前移民社区里的一种错误现象:没有目的,盲目前进! 事业的起点是一个人的自我定位!在开始任何事业之前,都要花更长的时间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不是说市面上 accounting 火爆,就要去做 accounting, 明天 IT 就业又好了,就改行做 IT 。一个人的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要运用在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而不是没有目的四处探看。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如果你选择了为了下一代放弃自己本身发展的事业,就不要再抱怨工作如何低级。只要收入能够为下一代提供稳定优厚的生活,这份工作是可取的,甚至可以当作事业来做。这样的工作包括像卡车司机和电焊技工一类。而如果你选择了要为自己在加拿大成就一番事业, 那么短期的困窘是要能够承受的。当然,目标的可行性一定要在行动之前确认。花费多年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一个不利于自己能力,不能发挥自己长处,或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要求的方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要不停在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上进发。如果发现挑战,就要以创新的方式迎接挑战,继续进步。放弃墨守陈规,不思学习,不顾进取的习惯, 在不停的吸收,消化,和创新的过程中向着成功一步一步迈进。
以刘南生先生为例,他经历过国弱民贱,内乱频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痛苦; 带着一颗感恩,爱国,和创新的心来到加拿大。成功的在自己的事业领域驰骋多年。同时,他一直工作不忘感恩,积极投身教育,为教学、培训、办学,提携后进,不违遗力。退休后,还将一片爱心奉献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利用爱心教育基金 , 资助众多的孩子,让他们得以重归校园。创新让他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而学习让他拥有不停创新的基础。 正所谓:人生不离教育,教育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