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佛教50年路漫漫(二)
本報專欄作者 湛山精舍住持達義法師
回到青島十三天後,樂渡法師又不得不再一次南下,為師父倓虛大師探路。風聲鶴唳,湛山佛學院的好多同學偷偷的躲在船艙裏,想跟隨樂渡法師南下,其中就有後來成為湛山精舍另一位開山的性空法師。1948年到來,臨近農曆戊子年(鼠年)春節,但擁擠的火車車廂裏沒有一點歡樂氣氛,南下的幾個大師忍饑挨餓,更讓他們難過的是,他們暫時逃避了北方的戰火,但南方到底如何也是前途未蔔。大家只有默默祈求觀音菩薩保佑了。樂渡大師把其他同學安頓到廣州各寺院,自己隻身去香港為倓虛大師的南下探路去了。到了香港,人海茫茫。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大名鼎鼎的清末民初的政治活動家、書畫家、收藏家葉恭綽居士。葉恭綽系晚清重臣,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後在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擔任要職,曾邀請諦閑大師到北京講經、幫助倓虛大師建青島湛山寺。此時,也是因為局勢混亂,隱居香港,閉門謝客,以書畫自娛。正因為如此,尋找葉先生就難上加難。樂渡大師平時就有遇事求菩薩的習慣,這幾個月他一直念觀世音菩薩加被,更加勤奮,日夜不輟。終於有一天,樂渡大師夢到觀世音菩薩摸他的頭了。有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線索:葉恭綽先生的書畫裝裱處在摩羅街九龍堂,可以順藤摸瓜找找看。店主在樂渡大師的再三懇求下,答應給葉先生帶去倓虛大師的親筆信。最後,樂渡大師終於見到了葉恭綽居士。葉居士也答應幫忙。倓虛大師終於可以來香港了!他用前後十年時間才將青島湛山寺建成,這次又用十年時間,倓虛大師在香港建立重振弘法精舍,設立華南學佛院,創辦中華佛教圖書館和諦閑紀念堂。諦閑大師曾有感於中國北方佛法曾經昌盛後來反而道場廢弛,事業傾頹,特意在招生時留意來自北方的學生,想以後讓他們擔當到北方弘法興教、重振天台的重任。後來,不僅振興北方佛教的宏願終成現實(後人評價:「天台一宗,盛弘於北方,此乃智者大師創教以來所未有也!」),而且,於不可思議的因緣,倓虛大師在香港度過了他講經、著述、印經的最後十五年。他創辦的華南學佛院成了以後漢傳佛教在海外的傳播的新起點。華南學佛院僅僅辦了兩屆,就因為倓虛大師的堅辭而結束,但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它培養了樂渡、寶燈、暢懷、智開、性空、誠祥、智海、圓智、智梵等一代僧材,他們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在國外弘法,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