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的民族性
加拿大約有二百個族裔,談加拿大人的民族性,從何說起?以政治辭令來說,這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事實上,它卻是給英裔人操縱的國家。英裔人佔全國人口40%,政府及私人機構,越是任職高層,越多英裔人。大部份的新移民,收入和社會地位,都比在本國下降,而英國移民則能找到比其於本國更好的職位。英國文化是加拿大的主導文化。在加拿大生活,必須熟習英語,了解英裔人的思維和做事方法,才能改進生活,才能發展。所以加拿大的民族性,也就是英裔加拿大人的民族性。
十八、十九年紀,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農業生產,推行「圈地運動」,就是指定在某一地區內,把小農莊併合成大農莊。小農莊的主人,被迫成為佃僱農,於是大量離開英國,移民到加拿大。所以加拿大的英裔,是英國農民之後。加拿大以農立國,到了二次大戰後,才開始工業化。目前人口中以年齡計算,以戰後嬰兒比例最大,而他們大部份仍是在農村長大。加拿大人的民族性,本質上是傳統的農民文化。
美國和加拿大,都有墾荒的歷史,但過程不同。在美國,是墾荒者先到,到了有相當的人口聚居,政府才進駐軍隊,設立警察和行政機構。在加拿大,是軍隊或皇家騎警先到,建立碉堡,然後去英國招募農民。當與土著關係緊張,發生戰事時,農民就會搬到碉堡內暫避。因此加拿大人缺乏美國人崇尚冒險及開拓的精神。
加拿大的農民文化,和中國的小農文化,有很相同的地方。「小農」就是儒家所指的「小人」,並非不屑之人。「小人」者,細民也。農民以追求溫飽為人生目標,能到達此目標,他就別無所求,既沒有什麼理想,也沒有什麼夢幻。他所追求的,是溫飽而不是發展,在生活上安守本份。言行思想都不出位,凡事照傳統模式,無須思考。
加拿大的地理環境,是造成其民族性的另一重要因素。這個國家,地方遼濶,人煙稀少,天氣嚴寒。人在這樣的大自然環境下顯得很渺小。要克服這樣的環境,要幾代人的努力,而且要按部就班,不能輕舉妄動,一旦犯錯,就會餓死凍死。這就更加強了加拿大人不願冒險,堅持實事求是,厭惡空談的民族性。
加拿大人不喜歡個人突出、唱高調。自信心、上進心和能力較強的人,往往受到排擠,為此出色的人很多離開到美國、英國發展。加人自嘲這是「加拿人的自卑感」,也承認是「平庸的民族」。
他們對工作的態度,是要好好的工作,但也要好好的休息,才能好好的工作。一天工作完畢,就回家休息,通常把時間花在整理房子和修葺後花園,少有夜生活。中國人和美國人則是一天工作做完之後,還再找多些工作來做。
加拿大人在經濟上,採取保守的態度,也就是不願冒風險,但在社會制度上,是採取開明的態度,也就是自由主義。他們知道在這個寒帶的國家,沒有住所、衣服和食物,隨時會死亡,所以很樂意把自己的一部份收入,交給政府,建立社會的安全網,也就是社會福利制度,情況和北歐斯干狄納維亞國家相同,加拿大也演變成斯干狄納維亞式的社會福利國家。
寒冷的天氣,把加人的熱情凍結了。當他在漫長的冬夜,全家圍爐取暖,有人敲門,他說:「這個人為什麼要來騷擾我?」他的意識,就是我已納了這麼多的稅,你有什麼事,去找政府好了,不要再麻煩我。加拿大人不熱情,但也沒有政治和宗教的狂熱。美國人是全世界最慷慨和最熱情的民族,有時熱情到令人避之惟恐不及。我們中國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美國人是「己所最欲,必施於人」。自以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是全世界最好的,強要別人仿傚,令人討厭。而在加拿大,只要在國慶日到國會山莊觀看表演,手中搖一支小國旗,就已經算是十分愛國了。
美國有四份之一的人口,是基督教原教主義者。這是基督教的極端教派,排外性和侵略性極強,他們以字面解釋聖經,不看任何書報、電影,只看一本聖經,不和教外人來往,如果你不信他的教,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人,他就對你不須善待。加拿大只有十份之一的人信這樣的宗教。因為加拿大沒有政治和宗教的狂熱,不可能成為極權國家,希特勒對猶太人滅族的暴行,不可 能在加拿大發生。
加拿大人是理性的個人主義者,知足常樂,謙和守禮,不談己長,同時也不崇拜英雄,常對人說他們的國父麥當勞是個酒鬼。在世界各民族,這是罕見的行為。有華人移民找到工作,竭盡全力,過了一段時期,埋怨說:「為什麼我工作得這麼好,上司同事,都沒有人稱讚我呢?」他不知道原來加拿大人,就算在自己人中,也是佷少互相稱讚的。
正如《孫子兵法》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和加拿大人共事、競爭,要充分了解對方,才可百戰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