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公司稅制該不該修改?
作者:匯澤
近期有關聯邦政府稅制改革的話題,引起軒然大波,爭議不斷。連續幾日來,聯邦反對黨保守黨針對財政部長莫爾諾的個人問題窮追猛打。
莫爾諾是什麼問題?從政前他擁有可觀的資產,從政後他沒有把這筆資產轉入保密信託基金(Blind Trust)。加國曆屆財政部長中,在從政之前,大多數曾經是財經界或企業界比較舉足輕重的人物,掌管大型的企業,也許很多都是屬於高收入人士,很多人可能都有可觀的資產。保守黨指責他有利益衝突,沒有把資產放到保密信託基金,並用各種嚴厲的詞彙,給莫爾諾戴上了很多高帽。然而,在一個民主社會,在一個法治社會,不應該隨便給人“戴帽子”。評判一個官員是否違反利益衝突,應該有固定的機制。在加拿大聯邦政府的體制下,確實有固定的專員,對每一個新上任或任何一個官員進行審核,提出相關意見,約束他們不犯錯誤,不出現利益衝突的問題,這就是操守專員。就像一個法治社會,裁定一個人是否有違規、違法,這是法官的職責。指責一個官員違反規定,應該有真憑實據,有法治體系認可的專人裁定。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在近期的聯邦政壇,反對黨似乎急於把自己裝扮成法官的角色,儘管真正的“法官”,也就是操守專員,已經澄清。
但是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操守專員已經就此事向公眾做出了裁定:莫爾諾並沒有違反有關利益衝突的規則。據莫爾諾和操守專員分別證實,莫爾諾多次與操守專員查詢,依照她的建議行事。操守專員證實,莫爾諾沒有違反規則,這就是最權威的裁決。保守黨的批評者大概忘記了,往屆的財政部長也可能是高收入人士,也曾經有大筆資產,這也包括保守黨的內閣大員。同一個操守專員也曾經對往屆的保守黨官員提出過建議和結論。比如,據《渥太華公民報》2014年報導,上屆保守黨政府的財政部長奧利弗自己也有一個投資基金(與本屆不同的是,我們不知道他的資本有多豐厚),奧利弗部長自己也成立了一間私人公司,自己是該公司的全資持有人,而這間公司再擁有投資賬戶,奧利弗當年並沒有把資產存放到保密信託基金中。對於這種處理方式,操守專員說沒有問題,奧利弗部長自己也說沒有問題。同樣是沒有放入保密信託基金,聯邦保守黨可以對當年的財政部長奧利弗不聞不問,卻在今天對財政部長窮追猛打。這是否是自相矛盾?這其中的緣由,只有保守黨自己才能解釋。
筆者認為,在一個法治而不是人治的社會,如果需要保障每個官員、每個業主及每個打工者按照公平廉政的原則從事自己的事情,就需要有合理的制度。我們需要的是利用法治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裡,而不是人把法治規則裝進荷包裡。聯邦保守黨一直拿個人問題來進行炒作,儘管相關的“法官”已經公開發話。他們當前所做的,恰恰是繞開“操守專員/法官”的裁決,“踢開黨委鬧革命”,把自己裝扮成“法官”。這就不符合法治的精神。
如果認為莫爾諾的個人處理有問題,就應該尋求操守專員的意見,尊重操守專員的裁決。在另一方面,如果認為操守專員所依據的規則有問題,就應該提出修改法律。實際上,操守專員曾經在2013年提出多項建議,呼籲修改相關的規則,但當時的保守黨並未遵從專員的建議採取行動。
上述的這些動作,實際上是釋放了一個政治煙幕,掩蓋了這個議題中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當前的企業稅制度是否公平?保守黨人士似乎不願意討論這樣的問題:當前有一些高收入的人利用註冊公司,可以合法避稅,做公司老闆、拿高收入的人士,繳稅的稅率可以遠遠低過同在公司為老闆打工的人士,這樣的事情是否公平?同樣,如果老闆的子女在公司裏邊不做工、沒有為公司做出實質性貢獻,但同樣拿薪水,因為這樣可以幫助老闆免交高額的收入稅;但是另一邊打工的護士、秘書每一份薪水都是一個鐘、一個鐘拿到,這樣的現象公不公平?
自從新的聯邦政府執政以來,為高收入加稅,為中收入減稅,大幅增加兒童福利金,促進了更多中產階層家庭的消費,使加國經濟擺脫了前朝政府期間經濟處於二次衰退的窘境,令加國經濟走上了快車道。這是個可惜的現象,更需要讓經濟增長的紅利,得到包括中產在內的各階層所分享。
現行稅制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對少數的高收入人士形成不成比例的優惠。這種方式合法,但是很不公平。這樣的制度已經持續了幾十年,是否需要改變,讓所有的納稅人都處於在同一個平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