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演同戲 (22) 蔣介石為世界哭泣
龐林專欄
馬歇爾使華出發點應是善意,企圖誘導中國走憲政兩黨民主政府,但遇到油腔滑調,善於用心計的周恩來。此部份美國太天真,被毛周所騙;付出的代價比兩個世界大戰還多。另因還有,北洋故舊早年被蔣北伐,基層積怨太深,被毛利用聯合戰線擊敗蔣光頭。
各有黨軍如何共治
理論上馬歇爾調停政策沒錯,但有三盲點;1.那個年代,華人民粹只懂搶,不知道規矩訂出後,要遵守;沒有接受法律制度共識。2.當時國、共都有軍隊,兩個政黨都有黨軍,如何走和平政黨體制?3.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有基本衝突,如何和諧共治?
馬歇爾的對華政策失當,直到韓戰爆發才醒過來;忽略蔣公圍堵蘇聯擴張之重要性,其他條件不變下,美國付出代價是捲入韓戰(美軍陣亡36576人、失蹤8176)、越戰(陣亡58209、失蹤2100)及冷戰四十年。假設美當時只支持合法政府,只需承諾將南京要的貸款五億美元及不停止軍援(蘇有援林彪),南京會底定內戰。假設蔣政權若存在於南京,美不可能遇到韓戰、越戰,連冷戰都不會發生。我們甚至可以說,因為毛澤東建國,承諾史達林願意支援必要時出兵歐洲,造成柏林危機,蘇聯有恃無恐,東歐災難延伸四十年。如蔣政府統治中國,蘇聯有忌諱,不會進兵新疆隔鄰阿富汗,這情況下不會發生阿富汗戰爭;而沒有阿富汗戰爭則不會有後來塔立班政權,沒有塔立班不會有賓拉登,沒有賓拉登則沒有九一一。唉…說不完的災難!概括英美主流,偉大的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民族,竟然只有邱吉爾是先知。
馬歇爾植內戰條件
在羅斯福總統角度,用馬歇爾,用對了;二戰的陸地戰,因為馬歇爾是艾森豪、巴頓、布萊德雷的伯樂,使得戰爭的進行,掌握得好像諸葛亮用兵。但,上帝不能好的都送給美,羅斯福的早逝,給美嘗到苦頭。杜魯門派馬歇爾使華,會弄到中國變色,之後朝鮮戰爭;這個過程,蔣嘗盡委屈。蔣努力脫離蘇維埃控制,提前結束革命,曾經努力割斷第三國際,有效奠定立國基礎;毛共要割據蘇區,附傭蘇聯,蔣不論對手是什麼理由,毫不憐憫迎戰,寧可戰敗,也不南北分治;曾經用小暴制大暴,是為了秩序;他還要應付看不懂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區別的羅斯福、史迪威、馬歇爾,後來看不懂藍紅區別的國家都吃了大虧。馬歇爾看到共產黨真面目後,參加五百萬人反共簽名運動,已經太遲了。
馬歇爾讓老蔣肝膽俱裂,至死埋怨;為什麼美要用自己國家不會選用的政策–扶植共產黨中共解放軍壯大?讓中國有敵我不同主義思想的兩支部隊?而且在臨門一腳,可以終結中共軍隊關鍵時刻來臨時刻,非要老蔣停火;所有之後發生的一連串變化–國軍敗退台灣;也因為中國赤色,毛興內戰及統治期間增加冤魂七千萬。
馬歇爾1947年1月離華,上任國務卿即擱置已獲國會批准的五億美元對華貸款。當時大陸及台灣通貨膨脹已失控,中國極需要這筆貸款,後來在韓戰等戰爭開銷超過這個貸款百倍。戰後復甦建設、辦正常教育,蔣要穩住經濟,需要貸款;中國當時通膨是八年抗戰後遺症,美有盟國責任放貸。
當時為了避免傷到駐延安之美方人員,47年3月7日前,撤走全部美國人,蔣還很君子的將共產黨駐渝、滬、寧代表及共黨眷屬送離重慶,才開始進軍延安戰鬥,胡宗南軍隊是3月19日進入延安。問題不是戰事勝利與否,當時胡在陜西算虛捷,實際是熊向暉賣主求榮,將戰事計劃交給周恩來,胡宗南沒炸到人,得到的只是空城,也沒找出來共軍主力對決、消滅。
蔣一生的爭議性永遠不會有結論,因為歷史的宏觀常與狹隘交葛錯亂,永遠飄浮不定;但有一點可以確認,他的五十年堅持反共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甚至是蘇聯瓦解的前哨戰,這種概括效忠資本主義,奮鬥一生永遠不與鬥爭主義妥協的人,20世紀只有蔣介石、邱吉爾,是保護資本主義偉人,西方卻視若無睹,這是文明嗎?美英都對不起蔣介石。
如果不是馬歇爾糊塗扶植叛軍,蔣在大陸終生執政,不會有韓戰、越戰,越南還轉紅,這些都與美對華政策相關。蔣的政權還有不可能大躍進、文革的條件;如果新疆是國府治理,蘇看到國府統治新疆會有顧忌,不會出兵隔壁介入阿富汗;沒有蘇進兵阿富汗(1979 12至1989 02),則不會有後來塔立班政權,沒有塔立班不會有賓拉登,沒有賓拉登則沒九一一。這些問題的起因只在蔣反共曾經失敗,而這項失敗的基礎是:美蘇共同的中國兩黨共治政策造成的結果。談這些,讓人不勝唏噓,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推算是真的。馬歇爾用扶植叛軍,感謝蔣政府抵抗軸心國戰爭?盟國道義何在?更可嘆的是曾經陪美走過二戰奮戰及反共戰爭的千萬將士軍人,後來都沒有得到貢獻的榮耀;要記住,他們原來都是盟軍,後來都死得極慘,有能力化解災難的是馬歇爾,他造成的災難,卻沒有受到足夠的起譴責。
馬歇爾的中國政策,連美洲後來都有延續效應,格拉瓦受毛革命成功鼓舞,投身協助卡斯楚革命建國,實行共產主義之古巴國幾十年來之不友善,還有委內瑞拉,美算是受盡窩囊氣。毛沒有建國,赤柬人間煉獄、東歐災難也都可能可以避免,柏林危機也沒有條件發生,中國也不會有大躍進及文革。馬歇爾的決策使世界各國付出的代價極為慘痛。而這些災難都在早年1927年蔣已預知。
一切問題在馬固執
馬歇爾愛聽好話,1947年初介入國共談判,在國共內戰,竟親共;逼迫老蔣概括有六個月停戰令,使國軍在四平戰役中勝利後不能前進,之後美對華武器禁運至1947年5月解除,時間已經慢了;蘇援中共有地利之便,而且撤離東北時,武器都留給中共。1951年6月9日,韓戰聯合國軍隊總司令麥帥在被撤職後說:「馬歇爾使華是美國外交史上最大的失誤之一,自由世界現在為此以鮮血和災難付出代價。」並表示自由世界可能為此無限期的付出血的代價,後來就是如此。
魏德邁比較瞭解中共革命態度。1945年12月,馬歇爾抵華,魏德邁直言報告:國黨和共黨不會和諧聯合政權。馬歇爾是用優越思維看中國政爭,完全沒有進入國共鬥爭之魔障探索究竟,根柢糾葛太深,不是用導向民主政治能夠處理。馬歇爾在南京時,周恩來、董必武來拜訪。周恩來說明中共時局的態度:「中國不能再內戰。我們主張政治協商會議草擬憲法,然後改組政府籌備國民大會制憲,通過憲法,使中國走入憲政的國家。」當時說得很好聽,馬歇爾沒有足夠瞭解到共產鬥爭本質。周恩來說明,中共是溫和的農村改革者,不是實施共產主義。說謊只在騙取美國的信任;解放戰爭其實在當時已經是中共內部共識。周恩來知道美國推銷政黨民主政治,當時虛偽迎合說:「美國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有華盛頓時代的民族獨立精神;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有羅斯福的言論自由、宗教自由、擺脫貧困的自由、反對侵略的四大自由精神;中國還要學習美國的農業改革和國家的工業化。」「中共期望中國有美國式的民主。」中共所表現的誠意和謙遜,使馬歇爾同情、支持共黨對抗守正不阿的蔣政府。而蔣對於看不下去的中共謊言,總是倨傲、固執,無法耐心和緩解釋說明。
1946年5月,中共部隊在東北一路潰敗,周恩來、羅隆基5月26日緊急拜訪馬歇爾,要求斡旋停火,停撥國軍軍火,馬歇爾6月3日強要蔣政府頒下國共停戰令,給蔣施加關鍵的壓力,逼迫蔣停止在東北進擊中共;當時美國國會在審艦隊艦艇贈華,蔣屈服,答應停火15天,之後又延長四個月,概括期間是1946年6月3日起至1947年1月20日。馬歇爾停撥國軍軍火,問題不在停撥,而是蘇援中共源源不絕;中共絕處逢生;1948年11月,國軍面臨軍機無油困境,而中共有兩路供應,黑龍江、北朝鮮都能取得。
兩匹馬拉車當然翻
西方制定指揮中心,都是一條線,可是馬歇爾支持中國共黨與國黨同時存在軍隊,一個政府有兩匹馬往不同方向拉車當然會翻車,內戰條件建立,關鍵時刻美卻撤手,蘇違反條約介入內戰只援紅軍,國軍焉有不敗之理。
華盛頓為了使馬歇爾任務能具份量使國府聽話,於1946年5月12日宣佈華要的五億美元貸款,馬歇爾有否決權,也因此其提出頒布停戰令,蔣有俯首效果;加上調停失敗,明知俄援中共源源不絕,竟決定停援國府;而聽命於莫斯科的毛共得到蘇支持,這場你死我活戰爭,馬歇爾責任很大。
中共中央東北局是46年6月決定以北朝鮮為戰略後方接受征員家屬照養與傷患照料,也是物資供應基地,當時是蕭勁光處理細節;朝鮮最重要的任務還有掩護內戰失利逃離戰場紅軍。7月開始北朝鮮開始屯積屬於中共可以直接取用的以萬噸計算的戰略物資與武器彈藥。朝鮮是在11月,共產黨與新民黨、人民黨合併為朝鮮〝勞動黨〞從此成為朝鮮惟一執政黨。
蘇未遵守義務是:「蘇聯只援助國府」;此部分45年8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原文是:「蘇聯政府同意予中國以道義上與軍需品及其它物資之援助,此項援助當完全供給中國中央政府即國民政府。」交換條件是准許外蒙公投自決。
蘇只援中共,沒收日軍武器戰利品都交林彪。蘇軍占領朝鮮授意支隊12團兵力支援林彪,1945年9月3日進入瀋陽。蔣知道蘇擴大軍援林彪,適逢制憲,鑑於蘇未遵守條約義務,因此交代將外蒙疆域仍定位為中國領土;簡單講1947年元旦頒布憲法,已經說明45年8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無效。
蔣命令蔣廷黻提交聯合國控蘇案是1949年9月,理由是,蘇掠奪東北大量物资,吞并外蒙唐努力烏梁海,支持中共叛亂;52年2月1日聯合國通過控蘇案。53年2月24日,台湾立法院通過議案,蔣明令廢止中蘇條約及其附件,外蒙獨立的公告失效。因此,在中華民國版圖上,當時外蒙仍是中國领土。
蔣介石偕夫人於1946年5月23日飛瀋陽視察,25日接到馬歇爾急電,要求停止向松花江之北攻擊共軍,白崇禧表示不能同意,並稱6月中旬即可拿下哈爾濱。5月30日蔣轉往長春。6月國軍兵臨哈爾濱。蔣決定應戰,但馬歇爾強勢壓力下,逼迫國軍停止攻擊,46年6月7日國府第二次頒布停戰令(1946年1月頒布第一次停戰令,46年11月8日頒布第三次停戰令);停戰使共軍得到人員組訓、輜重補足的機會。
早先日本成立滿州國後,蘇聯把法律上中蘇共有的中東鐵路以1.4億日元賣給偽滿(1935 03 23),只有如此才可減少日本戰線往北動機。日本被丟原子彈,蘇軍進入東北,因為已經將中東鐵路賣掉,既然無法取回,當戰利品也不錯,蘇曾經拆除一千餘公里的鐵軌運回國內,造成國軍攻到松花江卻難以北上,這些都是影響國共戰力起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