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演同戲 (23) 諾曼地先鋒加拿大
龐林專欄
二戰德蘇1939年8月23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結盟分占波蘭,這是法西斯與共產,心術不正談盟,誰與德蘇簽約,後來都凶終末隙。歐戰打到40年6月法投降,德新目標是蘇?還是英?必須決定。美英其實早有對策。
1941年6月23日,美參議員杜魯門國會發言:【假如德比蘇強,我們應該幫助蘇。如果蘇即將取勝,我們就去幫助德。我們應該讓他們儘量自相殘殺,儘管我一直不願看到希特勒在任何情況下取得勝利。】此刻,德已佔領歐洲247.6萬平方公里土地,增加2.05億人口,已有175萬外勞和127萬戰俘作勞役支援戰爭。英美要考慮蘇若投降怎麼辦?41年7月12日,英蘇在莫斯科簽訂軍事協定。協定規定英蘇在對德作戰中合作,雙方都不同德談判,也不同德單獨媾和或簽訂和約。
戰時,德蘇談盟資料,雙方戰末都銷燬,只知道發生2至3次;有些資料是史學家用次層談話資料、其他問訊、回憶錄,旁徵博引零碎整理,不算具體完整;甚至連波羅的海三小國被蘇占併,都是戰後審訊里賓特洛甫單方面陳述,外界才知是納粹默許。而且40年,蘇占領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是說好分贓。另外,39年11月至40年3月蘇芬戰爭,蘇慘勝,強取芬蘭11%領土和30%資產,則非德同意的。史達林是玩術高手,玩得漂亮,全靠優異幕僚群,非常冷靜能預先估算對方會提出什麼?如何反應對自己最有利?這部份,蘇外長莫洛托夫很不簡單,掌握彼此重點,都有破招辦法。
史魔狡黠讓他苦戰
德蘇開戰第一周,蘇機4500架被擊落,德只損179架。明斯克是41年7月8日淪陷,擊毀蘇坦克3332輛、火炮1809門,俘32.4萬。9日,納粹進攻斯摩棱斯克。中旬,蘇已向英提議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9月3日,史達林給邱吉爾函:擺脫危險局面惟一辦法是今年在巴爾幹某地方,或者法國開闢第二戰場,可迫德從東線戰場調走30到40個德國師。美英得考慮,蘇被德征服後,盟軍要如何贏得戰爭?救蘇,然後呢?蘇是共黨,德是法西斯,都是邪惡政權,繼續讓蘇德互咬,對民主陣營有利。實際英美用心援蘇,但延宕救蘇,讓德蘇筋疲力竭,主要仇恨動機判斷是在40年11月12日,蘇德外長曾規劃聯合攻英,還有42年2月20日起8天,史達林建議納粹停戰,蘇提盟軸打英美,談判地點是已被德佔領的姆岑斯克。在蘇來講,當時對於英美挺蘇抗德,仍左右擺動,要取得最大利益。
史達林目的應該含騙取時間,當時部份軍工廠要往大後方撤退,紅軍許多畏戰,須要時間處理。日蘇中立條約是在41年4月13日簽訂,這條約,約定蘇不再援華抗戰。這等於說明蘇只在歐有戰況,專心應付德蘇戰爭即可,現在需要時間及如何取得美更多軍援。42年2月20日,蘇方參加談判的是副內務人民委員梅爾庫洛夫,德方是黨衛軍參謀長沃爾夫。史達林具體提議,42年5月5日6時到8月1日18時停戰,之後德軍撤到談好規定地點;德在1943年底前與蘇一起對英美開戰。蘇也考慮對德談和理由,把戰爭責任推給猶太人。之後梅爾庫洛夫是2月27日給史達林報告,轉示德提議條件:1.談和停火後,戰線維持現狀到1942年底;2.蘇應把猶太人送到極北地區集中營,讓其自然消滅;3.隨後的世界勢力,德要求劃出統治拉美、中國和阿拉伯。蘇方研究後,拒絕,談判中斷。過程,史達林卻向美說明,未出賣住在蘇境的猶太人(野史說法),意在拉攏。
史達林此時提盟德對英美開戰,應是緩兵之計,目的:1.須要時間;2.暗示美增加軍援。事實上,史達林成功了。雖說簡單明瞭,爾虞我詐,讓英美必須高度觀察;此種軍事對壘變化,在二戰已數次,德蘇都未按牌理出牌。
諾曼地先鋒加拿大
42年1月前,紅軍向軸心國已投降及被俘450萬。2月,看到史達林竟要求德停戰,共同攻打英美,這怎麼可以!史達林是老狐狸,以為美是肯定怕打仗的,再多揩些油,騙點軍火不會在乎的,而且在美的猶太裔有高度影響力全力支持抗納粹。美肯定不會挺德的,答案出來就是必須拉蘇留在盟國。那麼如何留呢?只有援,如果不讓蘇挺住,德解放或盟蘇的次步就是打英、美。這下場太可怕了,美外交是兩害取其輕,加緊援蘇。後[姆岑斯克會談]流產,時還未發生中途島海戰,美已經開始籌備生產航母方案,只有航母部署在外海才能扼住戰鬥運輸機飛入美洲。
邱吉爾的6086人加拿大軍配合英、美聯軍,1942年8月19日登陸法國迪耶普計劃,避開地雷區,直接登陸,屬於敷衍史達林,這個勇敢的試探性進攻在試探盟軍登陸法國的可能性,加拿大羅伯茨少將第二步兵師很英勇奮戰,有3367人陣亡、傷、俘,加軍在海灘死傷慘重,都怪英事先偵查做得不夠,並且涉嫌事前走漏搶灘計劃。最糟糕的是加拿大盟軍指揮中心早就料到這次戰鬥會傷亡慘重,竟預先警告法國民間不要參與抵抗,結果納粹獲悉,增援抵抗;如果這次戰役成功,加軍是王者之師,世界上唯一連戰鬥時都關懷人民性命的部隊。
加軍此役是戰鬥主力,其中皇家團556人奮勇作戰,200人搶灘陣亡,曾駕駛著帶來的坦克攻到迪耶普市中心路段,在一座娛樂場外圍與德軍進行激戰,空戰時雙方均損失近百架戰機,有加軍在無法繼續前進,沒有後援,槍彈用罄,疲憊,多數傷殘,仍互相扶持艱苦地要返回海岸登陸艇,是在退出戰場途中陣亡;264人被俘。此役英軍主力是空軍,地面部隊只少數參加,損失275人,美軍3人;蒙巴頓元帥認為此役戰鬥過程為諾曼地登陸提供寶貴經驗,使後來搶灘減少損失。1944年解放迪耶普也是加拿大第2步兵師完成,盟軍通常只報導美英戰情,忽略加拿大貢獻。
42年8月之戰鬥並不是總進攻,冒這種穩死的危險,並不值得,但加軍知道盟軍演練的必要性,而且敵方有波蘭軍隊,或許會響應,不去冒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最可貴的是,加軍服從指派任務,從來不邀功卸責。在迪耶普陣亡的加軍,埋葬於當地迪耶普加拿大戰爭公墓,風景很美,熱愛加拿大國家的移民,建議僑界組團憑弔最有意義;加拿大今天能壯盛,先人勇敢犧牲不能忘記。
日襲珍珠港後,曾制訂5個師攻澳,以及遠征錫蘭,與德在印度洋上會師計劃。1942年3月23日,德外長里賓和日駐德使大島商討戰略,要求日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向中東和高加索的進軍。日本在5月占領緬甸。此[姆岑斯克會談]談判事件資料上,蘇對德媾和之附帶條件及對美英發動戰爭理由是把責任推到國際猶太人組織上。梅爾庫洛夫42年2月27日在給史達林的報告:[德統帥部不排除同我們建立反英美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德方建議停火後把戰線改為維持現狀到42年底,顯然談判當時獲得希特勒回應,有進展。]德還建議,蘇應把猶太人送到極北地區集中營隔離後自然消滅。德方談判代表,黨衛軍參謀長沃爾夫,同柏林商量後說明,如果蘇領導人接受德方條件,德願意把國旗上卐字標誌的顏色從黑色改為紅色。第三次媾和,1942年9月瑞典秘密協商,留下史料不完整。
歷史往往意外演出。原來1942年底,美就能在法開闢新戰場,即可讓德於北非、蘇聯戰場分心,打不下去,既然史達林要耍美英;美英索性讓德蘇繼續火拼,兄弟盟邦英雖暫時無法解危,但使蘇德繼續熬戰,有利盟國。艾森豪登陸法國計劃原是43年4月1日反攻,擱延14個月;講起來,史達林充滿算計、狡詐並沒有好處。
諾曼地登陸有延後
在美英立場,最重要指導原則,是如何讓德蘇繼續纏鬥,最好是兩敗俱傷。因此結論就是,諾曼地登陸儘量延後。(此為筆者估算,非學術界研究結論)【作戰處長艾森豪少將幕僚1942年3月下旬完成好代號「圍捕」計劃,有9月進行大錘行動是歐陸開打,可減輕蘇壓力。另要一支5800 架作戰飛機,和48個步兵師和裝甲師部隊,英派出半數,計劃是43年4月1日反攻,比諾曼地登陸提早14個月。】42年8月12日,美英蘇三國會議決定攻擊北非的隆美爾軍團;這個決定大約使德軍戰爭壽命延長往後一年。
42年9月20日,羅斯福折衷改依英計劃,分3路登非;11月8日,英美聯軍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另外緬甸戰場,史迪威是1942年7月18日,提出反攻緬甸計畫;要點:於42年11月15日發動,戰鬥至43年4月,發動進攻主力:英3個師、美1個師、華2個師由印度阿薩姆渡江入緬,向瑞波、曼德勒出擊;再令華派12個師由滇西攻擊臘戍後與美英會師,再聯攻仰光。後來代號為[安納吉姆]是43年10月20日才進行。鄭洞國新一軍聯合美軍突擊隊攻緬北,胡康河谷,孫立人新38師112團是29日占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克于邦,廖耀湘新22師65團於1944年1月25日,攻取大洛,戰場殲滅日軍,史迪威親自在戰場計算日軍陣亡人數,是617人;攻下大洛後,復仇之師,國軍積怨已久,把日軍割下人頭用竹子挑著遊行;稍後攻下日軍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關防大印,戰績報回重慶,蔣很忙,但很興奮,向新22師先發簡單三個字:[中國虎] 電報嘉獎。
加拿大軍隊最神勇
加國參加二戰時,楓葉國旗還未啟用(1965年2月15日啟用),加國用紅船旗,上面有米字圖案讓外界以為是英國,戰功讓英占了不少便宜;1939年9月後,不列顛空戰,加拿大飛行員是加入英皇家空軍單位支援作戰,單位番號屬英。
香港保衛戰有兩個加拿大步兵營參加,安大略省巴里市民陸軍准將約翰勞森帶領溫尼伯格步兵營和皇家步槍營計1975名士兵參加保衛戰;加軍含約翰勞森將軍共陣亡554名(含傷落俘後死): 勞森准將是二戰中加國陣亡最高軍銜。
猶他灘之南端奧馬哈灘在3月起就已是德第352師防線;D日前兩週,增進補充第352師軍力,盟軍以為只有第716師一個團駐守;情報做得很差,登陸後才知道。選擇登陸地點錯誤造成傷亡比預估增加很多,後來是退出搶灘,靠驅逐艦長砲摧毀陸上陣地,才壓住德軍灘頭堡守勢。奧馬哈海灘登陸場寬約2.4公里,有15個堡壘,美軍登陸兵力約在8000人,有兩波上岸攻擊。奧馬哈搶灘,陣亡4184,多數是美軍,很悲壯。
加拿大第1集團軍第1、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79裝甲師的第2裝甲旅,加軍官兵共2.14萬名分配登陸朱諾海灘,加拿大傘兵有部份直接跳傘進入朱諾後方,死傷很多,若只計算6月6日當天,加軍陣亡946,受傷1300,輕傷都繼續參戰;因為惡劣天候與導航,登陸時間延後20分鐘,在漲潮時登陸,加軍有戰士數十名下水後裝備過重,不幸溺死;上陸者,遇到德軍火力射擊,所幸英國海軍的岸轟支援,效率很好,有轟炸到敵人數個碉堡。加軍還負責用坦克打通12條通路,清除海灘障礙物,保障後續部隊上陸和推進;看相片,有許多加軍是帶腳踏車搶灘,因此衝到最前面。
整個諾曼地戰役43天,上陸39個師165萬人,美20個師,英14個師,加國3個師,自由法國和波蘭各1個師;加軍陣亡5000、傷1.3萬;如果是用當時國家人口算陣亡比例,戰爭爆發時加拿大有1126.7萬人,動員110萬服役。最高峰時加拿大陸軍有49.5804萬人,包括1.5845萬婦女。加國海軍9.2萬人;空軍在1943年是20.635萬,發展到48個飛行中隊,1945時,加國空軍規模排世界第四;在1939至1945年期間,加軍有飛行人員1.71萬陣亡;二戰加軍共陣亡45400位英勇戰士。在1942年的大西洋反潛戰,加拿大海軍出動13艘驅逐艦、68艘護衛艦、20艘掃雷艦及60艘小型艦艇。1934年初,從北美往歐貨輪,有48%是加拿大海軍護航。
加拿大影星詹姆士督漢,1940年是Winnipeg團,步槍隊中尉,被送英接受海灘登陸作戰、戰術訓練,時屬加拿大第三步兵團。他的第一個軍人任務是參加D日進攻諾曼地,加軍登陸朱諾海灘。督漢在上岸搶灘時,射中兩名狙擊手,率領部下穿過地雷區攻下高地,架設防禦工事,在晚上11:30前往指揮所時,被德機槍掃射中六槍:四發打在腿部,一發打中胸部,一發打中右手中指。打在胸部的子彈被香菸硬匣擋住,手指在戰地手術截斷。傷口痊癒後,仍繼續留在軍中,之後被派受訓後成為空軍戰鬥機負責觀測,用無線電連絡砲兵。戰後,第一份工作是1946年1月12日在加拿大CBC廣播公司。後來轉到電視影集《星艦迷航記》發展,飾演總工程師。1975年,55歲與影迷Wende Braunberger結婚,是第三任妻子;2000年時,妻子替80歲的督漢生了第四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