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演同戲 (27) 孫立人是曹魏鄧艾
龐林專欄
鄧艾(197生264逝)是三國時代魏將司馬懿部屬。懿攝政2年,公元251年逝後,懿之長子司馬師攝政4年,師逝後,弟司馬昭攝政11年。魏第4任帝曹髦說:「司馬昭之心人人皆知」。曹髦帶著皇家衛士三百突襲司馬昭,決定誅殺;昭得密報,派兵迎戰,把20歲帝曹髦殺掉,改立曹奐為帝(奐是燕王曹宇之子,曹操之孫),260至265年在位;從此開始傀儡帝,權由司馬昭掌理,奐是魏朝末代皇帝。
司馬昭策劃滅蜀漢,263年曹魏大將鄧艾和宰相鍾會出征告捷,蜀漢亡;昭立大功,有實力篡位,卻沒帝命,265年8月離世。曹奐原來只怕昭一人,雖被監禁,但至少昭會保護,現在突然滿朝好像都是殺手;被暗示後,公元265年12月,保命要緊,願意禪讓帝位;昭長子司馬炎遇良機趕緊登基,國號晉。
曹奐退位時,太傅司馬孚握著奐的手說:「我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孚是懿的三弟,是晉武帝司馬炎之祖輩,自然得到尊重。司馬炎允許遜帝曹奐仍保有皇帝儀仗,用皇家禮儀祭祖,不必以臣下自稱。奐303年58歲逝於許昌,帝禮下葬諡號元帝。
司馬炎265年開始太康年號,280年統一中國;這年中國有245.984萬戶,1616.3863萬人。之後有八年「天下無窮人」太康盛世。晉武帝290年5月離世。
司馬家族攝政,有日本幕府之特點,都是自家人接班攝政世襲。魏將鄧艾一生戰功彪炳,不比岳飛差,能力及忠心史冊難見其副,征西將軍官至太尉,相當於現在陸軍總司令,與蜀漢將姜維多次交戰,263年與宰相鍾會伐蜀,率兵迂迴山路繞過姜維防線,從陰平小路翻越無人煙峻嶺,奇襲成都,征服蜀國,是曹魏滅蜀漢關鍵戰。這次會戰,諸葛亮子諸葛瞻帶兵與魏將鄧艾交戰於綿陽,由於兵力不足,與亮之孫諸葛尚一同陣亡。
鄧艾此時段,將士在外,有實力君命有所不受,自立為王,但不夠狠不搞陰謀,不幸生長在三國,司馬家最會耍弄權術時刻,受到誣陷,耿直個性不辯解,悲劇下場;264年1月曹魏傀儡皇帝依司馬昭之意下令逮捕,由衛瓘派出與鄧艾有隙怨的田續追殺,死得很冤。
孫立人[彪炳戰功]與鄧艾一樣,傲氣領兵,兩者遇到戰場都是窮山峻嶺,跋涉千里路,在補給困難之下,辛苦遠征立功。孫立人對於老蔣之忠心沒有問題,也曾有取而代之實力,美國還主動表態支持,但孫一生並未違逆蔣公,追求安定,維護國家利益。
緬北遠征軍戰將,美最欣賞孫立人,在內戰東北重要時刻,與杜聿明不和,蔣要在東北之嫡系專心進行反共戰爭,犧牲孫,縱寵杜,孫被拔權,來台練兵;遠離南京,將士在台,有機會君命有所不受,獨自全權募兵擴大實力機會,尤其陸軍總司令,長期與美關係良好,是美國務院頂蔣位之預備牌,只要願意,有擔任台灣領導人機會。蔣穩住後,拔軍權,後來算軟禁(註一),下場算冤。
鄧艾與宰相鍾會分軍兩路滅蜀,後來鍾會謀反,利用駐地之便先發制人,攔截書信竄改鄧艾奏書,使而朝廷認為鄧艾桀驁不馴,有狂妄之印象,然後鍾會檢舉鄧艾謀反。264年1月,宰相鍾會派衛瓘持密詔逮捕鄧艾父子,衛瓘偽稱願代訴雪冤,而愚蠢的部屬劫囚車,計劃回成都擁鄧艾自立,成為叛逆口實;監軍衛瓘自知當初與鍾會合謀構陷鄧艾,勢必會被追究,趕緊派出與鄧艾有舊怨之田續執行追殺令。
鄧艾早先在襲四川江油時,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皆迎戰陣亡。占領緜竹後,蜀漢帝劉禪263年10月開成都城門向鄧艾投降,天下剩兩國。早期叛魏入蜀漢,幹宰相之姜維,看到帝降,無心再戰,張翼收到劉禪投降的敕令與姜維一起向征服者曹魏宰相鍾會跪下,鍾會予以禮遇,連印璽也送還姜維,並邀投魏效忠。
姜維投效鍾會,但隱藏偽降心跡,必須等機會。姜維一生北伐曹魏11次(240–262),有其武將地位,暗中派人通知遜位禪帝,計劃聯合故舊中興復國。鍾會這邊估算實力足以戰勝權臣大將軍司馬昭,與姜維密商,前蜀將張翼(原鎮南大將軍)願意配合,計劃聯合造反合謀在四川蜀地建立新王國,惟一障礙是魏國同僚–太尉鄧艾,決定用誣陷鄧艾,掃除障礙。孫立人後來命運牽涉共諜案,基本上也是被誣陷。
之後,企圖稱王的[鍾會之亂]上場(264年2月29日–3月3日);鍾會派衞瓘執行殺鄧艾,原有走狗烹犧牲衞瓘陰謀,目的要抓到鄧艾拒捕罪狀;衞瓘沒有上當,在清晨進入成都殿前,出示司馬昭手令,逮捕在床的鄧艾、鄧忠父子。264年2月29日鍾會抵達成都後,先將被囚的鄧艾送走,馬上展開謀反行動。實際上鍾會曾躊躇貽誤軍機,要命時刻哪能等候,份量不夠消息也走露,頭腦太簡單。要命的是,鍾會部將有效忠司馬昭者,重要關頭拒絕參加叛亂,魏將胡烈用計使全軍混亂,鍾會、姜維兩人都死於亂陣(264年3月3日)。當時曹魏實際掌權者是司馬昭。
鍾會踢出鄧艾,角色比較像孫文興亂時代之岑春煊角色,岑1918年以為用七總裁踢走孫文,就能南方稱霸,至少討到副總統,後來卻被吳佩孚利用;吳順水推舟,公開支持孫文的臨時約法,恢復民二國會合法地位,邀孫文也參選,卻落選,結果是曹錕選上總統。當時檢舉曹錕賄選案件,後來調查時,曹錕團隊辯稱是補發袁總統解散國會期間薪資,既然復會,袁就屬不合法,支票5千元是民二國會議員停職期間薪津補償。
大致上,三國將領命運較接近孫立人的是曹魏鄧艾。而蜀漢這邊,鄧艾的對手是姜維。姜維原是曹魏天水郡中郎將,後降蜀漢,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死後,姜維總領蜀漢大部份軍權,先後11次伐魏,年輕時被諸葛亮軍事接班人蔣琬、費禕,數次限制給他不超過一萬名士兵,因此沒重大斬獲,加上被鄧艾挫敗數次,後姜維兵力不夠,年紀漸老,戰氣已弱,偽降鍾會,但製造鍾會在川自立機會,計劃趁亂伺機蜀漢復國,但局面太複雜,數路主流各有盤算,姜維敗在與基層新主流沒有默契,死在亂陣,亂相很像疆軍閥時期。
姜維一生奮鬥,希望蜀漢一統天下,曾任陳布雷秘書的蔣君章,來台後在政大教書,上課講授很欽敬姜維明辨忠奸、移孝作忠、好學不倦,從不灰心奮鬥,在無可奈何中,還想著光復社稷,奮鬥精神,值得佩服。姜維的故事也算少康中興異曲同工;1983年,蔣君章著《蜀漢風雲人物》台北三民書局有出版。
(註一):一般野史為孫立人所謂無辜被囚卅餘年喊冤,有甚大誤解;沒這回事。至少約民國51至58年,都無關囚情形。筆者年幼階段住台中市北區,時汽車少,長期間騎腳踏車都與孫將軍之特有黑色古典汽車交會;孫在大坑有塊農地,常去看。可能是因為有司機、衛士,被誤解,孫將軍從來都是很自由行動,連軟禁都稱不上,最多算看著,可能不許出國而已。
立人鄧艾蠻荒奮戰
抗戰時孫立人大隊長身份帶兵,國家很窮,上面發下每員戰士三雙草鞋,孫扣下,只在穿到破爛才補充,後來其他大隊士兵無草鞋更換時,他的大隊仍有新鞋更換。之後有長統靴時,他也捨不得穿,他說在打戰,長統靴應留到冬天才穿。
孫立人是偉大將領,他的部隊面對頑劣日寇,傷亡率最高,淞滬戰役孫立人以稅警支隊少將指揮官臨危受命趕往前線。1937年10月,防守蘇州河南岸,曰軍在攻下吳淞、大場一線後,就直撲蘇州河而來,左翼瞬間被敵人攻下,孫仍堅決防禦,黃杰曾親赴前線,告知孫軍可撤出,適仍在持續猛烈戰鬥無法停止,部隊有戰士五度負傷仍不能退,孫部無畏倭奴挺進,傷亡慘鉅,戰力維持不懈,心中只有報國捐軀。1937年11月3日孫率部在一次阻擊戰身先士卒負傷13處,由衛士抬出火線後送送醫治療,轉由宋美齡之幼弟宋子安協助帶到香港療養。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武漢保衛戰,兩次立下戰功。孫立人認為要部隊長陣地死守應訂期限,時間到上級未依承諾派兵支援,即可撤。抗戰時有很多國軍將領,奉命死守,最後陣地崩潰撤退,都慘遭軍法處決,非常悽慘。
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隸屬於第66軍,孫立人任少將師長。1942年2月,中國第5、6、66軍組成遠征軍。4月7日孫立人新38師由滇甫抵達臘戍向曼德勒移動,8日委員長偕史迪威將軍、蔣經國飛到曼德勒城東側眉苗臘戍,親自佈達孫立人擔任曼德勒衛戍司令職務及宣示盟軍共同任務,並檢閱部隊。四月中旬新38師兼程馳援,沿途隨時可遇毒蛇、猛獸、螞蝗、瘧蚊,最恐怖的是緬甸獨立人士身著袈裟第五縱隊,屬日、緬混雜間諜,是敵是友無法辨識,轉身伺機可能就開一槍、丟一彈,最是難防。
美空軍杜立德率領B-25機群於1942年4月18日首次轟炸東京,雖然傷亡不大,造成日本很大震撼;也因此籌備中途島戰役,但加速其敗亡;中國庇護完成任務飛行員,曾遭到很大報復;日軍的戰力,這個時候很旺。
孫立人在仁安羌戰場於華氏110度之氣候下,指定戰鬥團,挑選敢死隊,19日凌晨4點用無聲信號彈各路同時攻擊,冒險深入,摧毀敵巢,擊斃日寇,犧牲了營長張琦等204名弟兄,完成已斷糧水三天之仁安羌英軍7千餘死守部隊之解圍任務。
42年5月4日史迪威帶115人遁走印度,國軍除孫立人等部隊兩個師外皆奉命撤退,200師在緬北中伏,23日師長戴安瀾中彈傷逝。緬甸反攻計畫是史迪威掩飾疲困,6月向白宮提出,但過了一年半才行動。杜聿明認為戰事有捷、有挫,先轉進荷馬林安頓俟機反攻;日則扶植傀儡政權42年5月宣佈緬甸獨立。
新38師4月「仁安羌解圍」解英軍遭日困圍。日隨後反攻,英軍放棄仰光,防線崩潰,遁入印度境內。變成新38師任務落在後面,掩護英軍撤退,新38師陷入絕境,損失慘重,饑渴勞頓晝夜兼行,穿越原始森林歷經險惡艱苦退入印度,過程疲憊不堪,一槍一砲未失,來到印度仍然紀律嚴整,軍容壯盛接受盟軍指揮部校閱,14個國家參加,被評第一。
孫立人是用盟軍角度,整體作戰團隊精神參加緬甸戰爭,這個戰爭的表現使新38師獲得擴充為新一軍,裝備全是美式規格,他領到中、美、英戰功勳章。戰時英國來過緬甸軍人全都感戴他;但他逝世時,沒有英國官方派代表悼祭;羅斯福授孫立人豐功勛章,杜魯門授孫立人自由勛章,英王喬治六世授帝國司令勛章,美、英對戰功勳章價值是什麼?我們認為只有在將軍出殯時能証明,美、英自己證明,其勳章價值是令人失望的。
鄧艾擔任遠征蜀漢總司令時,走沒有路的山區進入陰平蠻荒險隘,以突襲方式展開攻擊,完成任務。孫立人抗戰第五年,翻越野人山,走緬北山區進入仁安羌突擊日軍,解救英軍,完成任務。孫立人一生的命運幾乎就是三國曹魏大將鄧艾征西將軍面臨之戰場;人、事、面,全是峻嶺危境,闢路開山,有限乾糧,缺彈缺養,無人山地騎馬作戰,喧嘩上海,面對巨敵及東北坦克裝甲攻防都曾是其指揮戰場,屢次作戰負傷有勇,效忠敢戰。來台後,連鋼盔都沒有,士兵戴著斗笠出戰鬥操,美國給他的鼓勵使他有涉嫌政變的成份,老總統用虛偽的罪名、最低的成本演一齣戲,使其他將領懾服不敢輕舉妄動,事實上真相過程對美國、孫將軍、蔣介石、國軍士氣都有傷害,但這部份是非曲直涉及解放戰爭的進展,黃埔黨軍嫡系的檯面人事拔河,蔣家當時也有難言之隱。
(增註): 1954年6月孫立人陸軍總司令任期屆滿,蔣總統調孫改任參軍長,孫開始受到看管。孫的老部下郭廷亮之後被捕,這麼做不在逮捕,有警嚇目的。郭廷亮曾被控匪諜罪名,於1956年9月經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後來赦改無期,75年6月特赦釋放,服刑20多年。軍方依據文獻記載指出,郭廷亮在綠島七年於指揮部後勤組任圖書館管理員,每月津貼5千元,解雇時調漲到9600多元。郭廷亮的遺族依法申請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案件補償,審核單位認為,郭廷亮在綠島七年是受僱於軍方,不是非法羈押拒絕賠償。這個過程,說明孫案是演戲,有警嚇美不可推幕後搞軍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