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國王砍頭父債子還

龐林專欄千年演同戲(02)
龐林
(接上篇)文學家能把簡單的演繹以形式具體寫出恩怨無知,犯錯或殘酷自私都會使自己遭遇惡果。《李爾王》原著發表於1606年12月,很多情節被電影劇本抄襲,都是一小段,例如《追殺比爾》次集就抄襲《李爾王》劇情刑求,挖眼球之部份。如果你想要做合格影評家,熟讀莎劇及中國歷史史記、資治通鑑都是必要的。嚴格要講歷史引鑑,是智慧之承襲範圍,重要的是如何鑑。

敏銳透視人性筆法
亂世講真話,誠實和坦白都可能威脅到生命。活在複雜世間掙脫不開邪惡鄙陋的人性,只有離開後才能得到安寧。莎翁企圖要表達人性高尚美德,用美麗辭彙頌揚;遇到極端醜陋,建議只能靜觀其變;不可理喻之對象,主張不必急迫處理,它們已失去靈魂,怎麼樣做都已是魔鬼,改變不了他們,不如擱置。很多罪惡都是越抵抗,罪惡更詭譎。如果亂世輪迴也是亂世,僅存的英雄奮鬥意義又在哪裡?我們不把亂世找到奮鬥的意義,那種亂世只是悲劇;但我們把亂世奮鬥的目標,找出來,那是使文明進步的過程,因此,糾葛都要找出答案。

鬥爭哲學,已經折騰中國百年。亂世過後,要有脫胎換骨的轉變,否則只是悲劇;人民必須覺悟,則這個悲劇是值得的票價。西方戲劇家、日本電影都曾探討詮釋莎劇,喜歡選用歷史劇檢驗人生哲學,透過銀幕拉開距離看到深處隱藏的問題。到底世界之亂,會不會因為出現悲劇,而改變人類有辨識是非能力?這是維護靈氣靈魂的關卡。有悲劇、有罪孽,要靠檢討,不是掩飾、強掰。

莎翁是詩人、思想家,也是偉大劇作家,其著作價值引經據典,用悲慘景象、批判醜陋的行為;筆鋒犀利,很多已是人類演講,日常生活表達意境,必須要用的辭句;描述的人物450年時空都在證明與不長進的人類並未脫節;其反應的人生態度是面對四方猛獸,需要奮鬥掙扎或智慧耐心周旋。他的著作被許多劇作改編,也有電影劇本引用。黑澤明之武士影片寫英雄被犧牲,但沒有足夠的掌聲,畢竟東方民族的領悟仍然不夠;電影《影武者》表達的是武士不再是武士之悲哀,當大勢已去,武士只剩下影子相隨,影子只能追逐死亡到來,電影中的英雄,都註定要承受孤獨的下場,自己必須無聲無息的犧牲,沒人紀念、毫無意義的消逝是英雄奮鬥失敗之命運;這種武士都只算白死。

莎士比亞生於1564年,逝於1616。《李爾王》在1606年12月26日戲劇公演後,即遭到政府禁演百餘年;主要是劇中人物,忠臣葛羅斯特伯爵被誣叛國,架上刑台太過殘忍。葛羅斯特被挖出眼睛,竟是李爾王二女婿執行,先挖出伯爵一個眼球,讓他的另一個眼球看到自己的眼球被丟在地上踩碎,殘酷手法令人髮指,而這一幕在英國官方,凌遲刑求是先演。莎翁用劇作張力手法使著作傳世,靠的是敏銳的透視筆法;著作靠刻薄悚慄字眼,刀光劍影,血淚詮釋;必須如此,人類才會發現自己是多麼殘酷自私,沒有徹底描述血肉橫飛之悚慄,人類更會停留在冷漠無知!

決裂後西班牙征英
西班牙是1491驅走回教700餘年統治勢力,結束阿拉伯民族末代國王巴拉迪爾統治。當時的統治者伊莎貝拉女王重視海洋霸權,1492就贊助哥倫布艦隊美洲探險。伊莎貝拉一世驅逐異教徒後,1512西班牙以天主教立國。

亨利八世是英國史離婚最多次的國王。八世的一任妻凱瑟琳原是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之公主;原是亡兄的寡婦,婚後生六子女,只存活一女–瑪麗。八世是以無王子為由,要羅馬教皇克萊門德批准休妻。教皇聽命於義大利皇帝兼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伊莎貝拉一世之外孫)。凱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姨母,教皇克萊門德不敢得罪查理五世,也就不敢批准英王離婚申請案;也因此導致羅馬教廷與亨利八世非常緊張。

亨利八世之二任妻、五任妻都是因紅杏出牆被揭穿,分別1536、1542處死;八世1547年1月逝去,傳位的愛德華六世,是三任妻珍西摩兒所生。愛德華在位6年(1547至1553在位),16歲病逝;由八世之一任妻獨女繼位,是為史上赫赫有名的血腥瑪麗(1553至1558在位)史稱:「瑪麗一世」;在位後,1656年3月21日將協助亨利八世與母親凱瑟琳離婚的坎特伯大主教湯瑪士克蘭瑪,送火刑場。瑪麗在位5年,無後,逝後由亨利八世二任妻安妮波琳1533所生女兒伊麗莎白接位,在位44年(1558至1603在位);一般說她是處女女王,但男友很多,應該不是。新教徒伊麗莎白一世繼承英王後,英、西兩國為了尼德蘭勢力,衝突升高,戰火燃燒。

1588年5月,西班牙腓力二世下令由134艘戰艦配合巡迴支援小艦,以正規軍組成[無敵艦隊]從里斯本揚帆出航,要挑釁消滅英艦;在英來講,這個海域戰是本土防衛戰,伊麗莎白一世緊急招撫海盜擴大艦隊,迎接國難。腓力二世出師不利,任命克魯茲上將擔任艦隊總司令,但克卻瘁死;二世改派米地拉公爵,氣勢已弱。

加萊海上Gravelines一戰,英軍以臨時徵收商船載著炸藥,以繩索聯結竹筏八艘為一組,在組織艦隊之四方,擺數組貼著風浪順風航行,三更半夜遇到目標,艦隊停止前進,放開全部各組[竹筏八艦],由其自己往前衝,順著海浪湧向敵艦,這是最省士兵生命的炸彈攻擊,竹筏接觸敵艦後,英方才在遠處以火繩槍射出沾油草體茅,敵艦燃燒後自動燃爆炸彈;此戰英只陣亡一名船長和20幾名水手,西班牙死600,傷800。英軍取名:[地獄燃燒者]。

[無敵艦隊]包括葡萄牙、義大利支隊,有些沒機會反擊即受難;火船攻擊後,戰果並未全殲敵人。西班牙這邊雖只損失六艘艦,影響士氣卻很大,慘的是後面。在戰情通告後,西艦選擇避免再遇上英艦。8月海域再戰鬥7天,部份西班牙艦隻無彈無糧或船艦受創傷後離開戰場,被迫向北逃竄,接著海上遇到兩次大風暴,有35艘船隻沉沒。西班牙士兵及水手隨風浪沖到愛爾蘭西海岸,登陸者,接著全被英軍趕過來殺死。戰到10月,無敵艦隊兩艘被擄,剩43艘殘破小船隻勉強駛返。西班牙海軍出動8050人,陸軍出動1.8973萬人,加上後勤共動員6萬;此戰損失1.4萬,慘敗使無敵艦隊一蹶不振,皇家矢志要復仇。

海戰失利改用爆破
凱瑟琳原是西班牙公主,竟被亨利八世離婚。八世為了掌權及離婚連續殺幾名要人,【包括湯瑪斯摩爾(反對國王擔任教會領導1535 07 06被殺)、湯瑪斯克倫威爾(協助離婚.亨利只半年取消婚姻.變成災難1540 07 28被殺)】。羅馬教廷認為英國王室屢次破壞秩序。

亨利八世共有一子二女都輪流當上國王,但都無嗣。伊麗莎白一世逝去後無子,1603年3月24日傳位屬於新教的表姪孫蘇格蘭國王–英國稱詹姆士一世(1603至1625在位);登基時,羅馬天主教廷與英教會已徹底決裂。

亨利八世與西班牙公主凱瑟琳離婚,已經舊怨難平;加上戰爭仇恨,西班牙思索報復無敵艦隊被殲之恥。西班牙國王支援財務及彈藥,要炸掉英國國會,誅殺英王,目標希望英國恢復羅馬天主教勢力。他們把報仇計劃押在[蓋伊法克斯之爆炸行動小組]。蓋伊屬羅馬天主教廷信仰者,原是採礦工兵,是爆破專家,共13名小組進行任務。

爆炸行動稱「Gunpowder Plot」,先租下與國會隔鄰之房子,由地下室挖隧道通往國會地下室。在爆破前,行動小組一名成員,認為36桶炸藥沒辦法辨識己方及敵方,天主教屬己方,不應無辜陪葬,而這天是議會開幕式,議員都會到齊;這名成員私自寫信通知有舊誼的天主教議員摩提哥,叫他11月5日不要來開幕式。摩提哥不知道玄機;10月26日,沒有心機的把信交給熟識的首相羅伯特塞西爾。

蓋伊很負責任,1605年11月5日行動日,自己去地下室做最後檢查,然後於國王蒞臨後親自執行點燃行動。誰知抵現場後,竟看到火藥桶子導管已經被抽掉,無法點燃,隨後落網。詹姆士一世為了查出真相,簽署命令辦案人員延長折磨時間,用刑逼蓋伊招供;蓋伊無法承受一番又一番之拷打審問,同夥姓名住處全部招出,幕後支持者及運來火藥細節都經過數度過堂,全部行動資料,幾次回答都互相穩合後,卷宗呈詹姆士一世。而同夥全部在鄉村等待舉事成功之消息,不知東窗事發,沒有逃亡之準備。

蓋伊遭殃了,死得最慘。法庭在西敏寺依叛國罪判處死刑,並且加設割體裂身上吊刑罰。1606年1月31日,英式淩遲上場,36歲的蓋伊首先受刑(維基資料是策劃者3人先刑殺,蓋是第4名就刑),綁在特別設計的刑架上,以縛身繩子束牢於齒輪後轉動拉扯身體,帶上吊刑台處,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殖器被割下,在他前面用火烤,然後成黑炭,趁他仍有知覺,把綁在身體部份之繩索切斷,以利刀砍斷肋骨,胸膛撥開,肚腸拉出,破胸後心臟旁肌肉割下一小部份,讓他自己親眼觀看,劊子手受命趕在還未斷氣前,執行斬首,屍體成五塊,分別放置於倫敦四個市集,五個地點,頭顱懸掛在倫敦塔橋上警嚇人民。蓋伊之同夥有一名拒捕被當場格殺,一名被押期間疾病旋死,運氣很好,其餘十名死的情形都與蓋伊一樣慘。

《李爾王》劇中人物,忠臣葛羅斯特伯爵被架上刑台挖出眼睛,先挖出伯爵一個眼球,讓他的另一個眼球看到丟在地上踩碎,殘酷手法與蓋伊遭受酷刑相似,莎翁《李爾王》著作是在1606年12月26日戲劇公演,時間在蓋伊被刑殺之後十個多月,情節顯然有抄襲可能,也可能是王家有忌諱因此遭禁演,長達百餘年。而王家要把刑供讓外界知道,可以警惕再度發生機會,因此有可能是王家提供刑場情節給莎士比亞。

事件後,詹姆士一世宣佈11月5日,辦慶典,慶祝叛徒陰謀失敗,以焚燒主謀人像洩恨。詹姆士一世1625年3月27日逝去後,兒子查理一世登基,後來湯瑪斯克倫威爾(見前段黑框)的族親子孫國會議員奧利佛克倫威爾主導革命,是替蓋伊團隊復仇,1649年內戰結束,1月30日查理一世在倫敦白金漢廣場被以叛國罪送上刑台,當時由劊子手用斧砍頭。【查理一世算是子還父債】,是歷史上第一位上斷頭檯之英王。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開始流亡。後來【查理二世子報父仇】。

查理二世展開鞭屍
奧利佛克倫威爾替蓋伊團隊復仇成功;1653年12月16日,出任護國公;1658年9月3日去世,其子理查繼任護國公,由於無能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政壇進入混亂,國會聲明取消護國公體制,恢復君主制復辟;查理二世被迎回國。王朝復辟後,承諾不翻帳才上位的查理二世,下令把奧利佛克倫威爾的遺體從西敏寺墓地掘出,屍體被拖往特設刑場。以掛拉分(google查得到細節)之刑,車裂戮屍,然後送到處決普通犯人的泰伯恩行刑場,吊上絞刑架,執刑者把吊屍體的繩子砍斷後,把頭顱砍下來。王家似乎要說;砍人頭者,當也被砍。屍身扔進土坑掩埋,頭挑在長矛上遊街示眾。最後,奧利佛克倫威爾的頭顱用一根長釘子釘在西敏寺的屋頂。

25年後,一場風暴把完全乾燥的頭顱颳下來,時仍有鬍子長在下頜。後來頭顱流落民間,成了私人收藏品。18世紀後期,羅塞爾家族開辦一個小博物館,奧利佛克倫威爾的頭顱展覽14年後,被一個名叫約西亞威爾金森的以230英鎊買走這顆頭顱 (google 看得到相片)。有一名看過這個頭顱的瑪利亞艾吉沃斯寫著:「…那是個極可怕的人頭,頭上面蓋著乾燥的黃皮,跟木乃伊一樣,上面還有栗色的頭髮,眉毛和鬍鬚都保存得很好,頭顱仍插在一個鐵桿上。…客人可以排著隊輪流到窗邊抱一抱那個頭顱。人們可以在腦後部看到劊子手留下的斧砍的痕跡,有一隻耳朵依要求砍掉了,頭顱左眼上面還有奧利佛克倫威爾的獨特標誌–一個碩大肉疣痕跡。」1960年,奧利佛克倫威爾的母校劍橋大學的錫德尼蘇薩克斯學院取走,埋葬在牛津地區的一座小教堂旁。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