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演同戲(29)為何懷疑立人變節
龐林專欄
那是個亂七八糟時代,誰當國家領導人,無論多努力,都沒有好結果,最聰明的人,是隱居鄉里不問政事;但仍會有捨我其誰具備使命感的執著奮鬥者,企圖扭轉乾坤,他的支撐力量來自於麾下還有忠貞將領;5千年歷史,赤縣神州亂而不亡,就是有這兩種人;雖然有時候矛盾被利用,忠貞發生難以解說的錯亂,領導人為了威望必須處置,也許採威嚇,但不會殺,歷史自會有公斷。
孫立人長期在第一前線,第二次緬北戰役,其伙食已是半美國標準,而國內戰場,有些部隊連副食青菜、肉類都沒有來源,受傷士兵乏力照顧,士氣沉悶,只靠軍令撐戰爭。汪精衛在淪陷區,替日軍徵糧派差,其組織偽軍,牢騷消遣蔣光頭領導抗戰,到底靠什麼力量支撐?歷史證據已能確定是為中華民族而戰,蔣介石是民族英雄,而且是五千年來,華人唯一世界級偉人(理由見系列20)。
孫立人1923年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即赴美留學,就讀印地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拿到理學士學位,1924年畢業即考入維吉尼亞西點軍校讀三年;畢業後,赴歐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1928年回國。抗戰前擔任過總司令部侍衛總隊副總隊長、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緬甸戰場被日軍俘擄的英國軍士,多數被運往泰國建造跨河過山泰緬鐵路;是供日軍火車運輸補給之用,所造之橋,就是典型「桂河大橋」。盟軍在戰爭末期曾數度進行炸橋,也炸死己方被俘軍士,非常悲慘;當地之盟軍戰俘有墳墓,其中很多都是美國自己炸死自己人,這就是戰爭的殘酷。
1942年12月6日中美兩國軍隊於印度東北雷多鎮開始往中國方向闢路興建「雷多公路」;工程費時26個月,通過荒無人煙熱帶雨林山地,蚊蟲疾病環伺肆虐,進展非常辛苦。43年10月反攻時立人曾再次於孟拱解英軍之圍。1943年10月第二次緬甸戰爭反攻開始,立人指揮的新一軍新38師甫在印度蘭加接受全副美式裝備以及訓練,戰鬥力極強,有較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以毫無顧忌的戰鬥力撲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12月攻克于邦,控制戰場。立人親自交代參謀審問曾打過中國戰場的日俘,身上文件的證據及審問確定殺過華人的,以戰犯罪名槍決(野史說法)。
立人的戰場軍旅沒有一路捷報運氣,每次都是慘勝,有時傷亡因指揮得宜而減少,曾引來史迪威質疑其作戰不力(1944 05 05)。當時盟軍戰略是先歐後亞,必須歐洲取得勝利,才支援亞洲戰場。連火砲都應美方指揮官規定一天一個師限額150發(1944 04盟軍鮑特納參謀長下令)。45年1月下旬芒友中美英會師後,中國滇西遠征軍回國繼續打抗戰,日本「常勝軍團」在他前面敗得很澈底;新一軍負責打通中印公路(1945 01 27通車),清除盤駐日軍。委員長45年1月28日通車典禮宣佈中印公路改名為【史迪威公路】。
新一軍在歷時兩年的第二次緬甸戰爭中,繳獲大炮186座,坦克戰車67部,汽車552輛,控制公路650英里;新一軍自己傷亡1.7萬人。這個戰場捷報扭轉過去慘勝的數字,過去就算陳報殲滅日軍,也是傷亡多過日本。從珍珠港事變次月42年1月共計有30萬5501人日軍進入緬甸戰場,戰後日本資料統計,生還者11萬8356人返國;這數字可估算戰鬥之慘烈。
抗戰勝利後,立人曾批評國軍軍官以吉普車帶日本女人(判斷應該是慰安婦)兜風,在商店買餅乾竟是自己決定付多少,比日軍及早期土八路還兇、還厲害(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44朱浤源著孫立人言論選集22頁)。內戰時為了不使南方軍民恐慌,新聞有管制東北的內戰,百姓不知道打得比抗日戰爭還激烈。蔣介石偕夫人於1946年5月23日飛抵瀋陽視察軍情,25日接到馬歇爾急電,要求停止向松花江之北進行攻擊共軍行動,白崇禧聞訊後表示不能同意,並稱6月中旬即可拿下哈爾濱。5月30日,蔣主席轉往長春;6月國軍兵臨哈爾濱。蔣決定消滅共產黨,但馬歇爾將軍強勢壓力下,逼迫國軍停止攻擊,6月7日國府第二次頒布停戰令(1946年1月頒布第一次停戰令,11月8日頒布第三次停戰令),停戰使共軍得到人員組訓輜重補足的機會。
華盛頓為了使馬歇爾「任務」能夠有份量使國府聽話,於1946年5月12日曾宣佈對於中國要求的五億美元貸款,馬歇爾有絕對否決權,也因此其提出頒布停戰令有貫徹效果,馬歇爾對國軍有絕對約束力;後來馬歇爾返國,貸款擱置;國府可以說就是敗在這筆可以解救通貨膨脹的貸款。
1947年1月,林彪率領12個師越過松花江,發動自衛戰,反攻,紅軍實際是此刻戰力轉強,可能朝鮮金日成借兵支援是原因之一,朝鮮支隊12個團兵力支援林彪是1945年9月3日進入瀋陽,開始時應該還未放置在戰場前線,國軍在東北戰役期間曾俘虜朝鮮30名軍人穿紅軍野戰服作戰,毛澤東後來建國後,在1949年12月16日訪蘇聯期間,才下令把1.4萬名朝鮮裔解放軍移轉交還北韓陸軍。另外蘇聯離開東北時也曾留下武器給林彪。
1948年10月,新一軍部份隨廖耀湘兵團在遼西會戰中被林彪的東北野戰軍打敗。蔣知道廖耀湘與孫立人失合,也含立人與長官杜聿明處得不好。蔣將立人調離東北,南京報到,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立人選台灣鳳山為新軍練兵基地。上海保衛戰前刻,立人在台灣練新軍,當時他還派胡英傑少將到上海成立招兵處,招募知識青年到台訓練,時碼頭區貼著『台灣是新軍保母,台灣是新軍搖籃,有志從軍報國青年,歡迎到台灣去!』不過此時國軍士氣已被宣傳到很難轉運,民心已失,國軍屢次戰敗,已回天乏術。
立人是1948年11月將陸軍訓練部遷台,從新一軍調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親信,前往台灣練兵。1949年8月,立人任台灣防衛司令。之後1949年10月25日金門古寧頭戰役,參戰苦鬥的201師601及602團都曾是立人整訓的部隊。
孫立人腦筋動得很快,連政治作戰學校之女青年大隊,構想都是緣由於他。1949年2月,孫立人派員赴上海、南京等地招募女性部隊,孫團隊99人來台帶中國大陸各地招募女青年300餘人分批來臺,同年3月8日,於屏東阿猴寮(屏東機場)開始施予軍事訓練;隊長郭文萃、楊映雪負責女青年大隊。畢業後分發至台灣、金門各地軍區,是以政戰方向執行職務。1950年12月,奉命更名為「國防部女青年工作1至6隊」。
立人對於國軍後來之政戰系統不以為然,對此體制有怨言。立人的惟我獨優,是洋人實話實說之習慣。政戰系統是監軍,管的是主官執行命令之忠誠考核,立人卻敢批評。黃埔系有些認為立人反對政戰系統正是「擴張軍人權力」,難保會有意外發生「例如政變」。來台後,蔣總統使他直接可領導的部隊逐漸減少,實際是肇因於內戰有數次將領在關鍵時刻叛變。
麥帥誤了他,他有怨,但麥帥及蔣都沒做錯,這是領導學,這門學問重視安定,立人後來被架空是宿命。陳誠為了避免意外發生,將立人精銳部隊52軍移防澎湖,並且將指輝系統調整到能彼此牽制,若真政變也不會全軍響應。國軍將領訪談時認為,立人只有小團隊精神,缺大團隊容忍氣魄。但回憶歷史時,大家忽略,立人當師長、軍長時本來就是小團隊,他不是總司令職位時期之帶兵方式,也許不應用此標準套住他成為口實。求好心切這種將領若同職位待太久表現太好,最後都慘遭孤立,他們在軍人職守沒有錯,錯的是努力過度走得太快而脫節,自己當時是不知道。
當年老總統在國難時抵高雄,孫將軍恭迎於碼頭,老總統第一句話,問孫將軍,台灣安全嗎?孫立人答到:『報告總統,有我在,絕對安全!』孫立人在晚年1988年4月17日在台中市向上路寓所,受訪時流著眼淚對歷史學家張玉法說:『我對老總統是忠誠的。』(見朱浤源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44孫立人言論選集序篇)
書應是指曾有動機
2000年10月13日,時報文化出版,陶涵(Jay Taylor)著《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之第211頁有述:『中央情報局在1950年3月20日呈一份報告給杜魯門總統,引述報導稱孫立人打算兵變。』陶涵在書文215頁原文:『魯斯克(Dean Rusk時任助理國務卿,後曾擔任國務卿)1990年接受台北《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杜念中的訪問時,證實他在1950年6月接到孫立人派人親送的密函,信中孫立人本身提議領導政變,推翻蔣介石。』孫立人兵變應是子虛烏有,書上資料應只是指「曾有」動機。(另有說明在同書223頁註14:魯斯克說,孫立人沒有提議政變「計畫」,只是談到政變的「構想」。)當時美國備案扶植台灣政權領導人,含陳誠、吳國禎、孫立人等人。
孫立人1951年5月晉陞為二級陸軍三星上將,擔任陸軍總司令,孫說:『肩上的星星兩顆,只有反共大陸成功後,他才會掛上第三顆星。』1955年10月31日,孫立人被免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軟禁於台中。陳誠此段時間曾親自探視故屬,孫立人面對陳誠扯開衣衫,露出征戰期間槍彈傷跡及疤痕,孫說:『我這輩子為國家這樣子出生入死,為什麼要懷疑我變節!為什麼!』老年的孫立人是以二級上將支領退休俸,另外月加給研究費台幣兩千元。郝柏村之日記說明,孫立人自承到台灣有三件錯事;一.安置大陸撤退來台軍人不力。二.擅繳撤台部隊武器。三.在日本與麥帥會面談話未報(1986 01 15)。直至1988年3月李登輝總統下令恢復其自由。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於台中,享年90。
孫立人是二戰,最具國際聲譽的中國遠征軍將領。維吉尼亞軍校在校史館中將孫立人將軍與傑出校友馬歇爾將軍和巴頓將軍並列,展覽孫立人將軍生前所用的軍服,馬靴,軍帽,馬鞭,繳獲的日軍軍旗。新一軍在印緬反法西斯戰場連續作戰17個月。廣州市天河區廣園東路【沙河新一軍陣亡將士公墓】前後有5.6萬名日俘(資料可能是以每日工數統計)參加廣州新一軍公墓土石方工程;前面碑頂有四柱紀念塔,一隻1.6噸重塑像浮雕六米高銅鷹栩栩如生,振翅眺望,牌坊方柱一副對聯,西立柱爲「英魂長存」,東立柱爲「頂天立地」;蔣介石題「勳留炎徼」四個字;大理石碑刻有齊學啟等4543名中國駐印遠征軍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名字。新一軍共陣亡2.7萬餘人,多數安葬於緬北密支那、八莫、南坎等地中國公墓;1945年末至1946年初,孫立人將軍向美軍借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C47-2型運輸機(可載運飛機),多架次分批將印緬陣亡將士的骸骨、骨灰從密支那直接空運飛抵廣州。每架次C47-2型運輸機運載兩輛裝滿印緬陣亡將士骸骨和骨灰的軍用大卡車。飛機在廣州天河機場著陸後,裝滿印緬陣亡將士骸骨和骨灰的軍用大卡車便從機艙駛出,直接駛到新一軍公墓建築工地。在紀念塔的東側,孫立人為自己預留一塊1.5米x 3米的墓地;彷彿在說:『孫將軍,你在哪裡,我們想念你,等你來…。』
(增註):緬甸兩次攻防,並不是只靠孫立人領軍打仗,孫也並不是最高指揮官,很多文章只喜歡談論孫立人之動機在孫有來台灣,討論是否涉嫌政變。❶以國軍將領之表現來講,緬甸戰場有廖耀湘於1944年6月因孟拱河谷(Mogaung Valley)戰役打敗田中新一中將率領之18師團長,戰事告捷後獲頒青天白日勳章,其評價較高。❷只談孫立人對其他將領,雖然有不公,但這是題目。❸貴陽戰役時廖耀湘新六軍主力,曾用飛機運回國內戰場,參戰。收復緬甸戰場,廖耀湘未指揮完成,對廖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