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演同戲(30) 忠貞將領見識野蠻
龐林專欄
緬甸地形像一隻飛在天空的紙鳶,頭部朝中國,長長的尾巴垂向南方,臨安達曼海(也稱緬甸海);也很像一隻盤踞的老虎,頭部看著中國,尾巴很長,蓋在泰國西側,老虎頭部放在印度與中國之間,密支那部位是眼睛,孟拱是眉毛,眼睛向東看昆明成一直線,八莫在鱷魚下顎處,臘戍在右肩,向東北開闢出一條可歌可泣之艱巨偉大公路「滇緬公路」。[當陽]位[臘戍]之稍南,仁安羌在胃部,曼德拉處心臟下方,背脊骨頂著印度,最高處黏著孟加拉,有一地名庇古恰好在臀部尾部,仰光在身軀後端看著安達曼海洋。
無情戰事夾雜荒唐
1942年4月7日,孫立人新38師抵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日軍像無聲部隊直接無聲無息佔領濱河大橋,堵住英緬大軍的退路,英軍主力兩萬多人被困住。16日黎明,亞歷山大總司令忽然發現自己已落入敵人包圍圈,判斷是敵人空降部隊,命令突圍。仁安羌煙硝迷漫爆炸聲隆隆持續兩天,英第一師師長斯利姆仍有7千要突圍。
孫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團星夜馳援,淩晨發起猛烈攻擊,中午美坦克十多輛掩護下向日軍進攻,攻克陣地,殲敵一個大隊,口袋打開,解除英軍被圍,救出落俘的英國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計500餘人。113團斃傷日寇1200名,仁安羌解圍是華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孫師長指派800餘敢死隊上陣,配備後勤400餘兵力,擊退敵人救出友軍,轟動全球;委員長頒發四等雲麾勛章,羅斯福授予豐功勛章;英王喬治六世授予帝國司令勛章,立人是第一位獲英這勛章的外籍將領;這一年孫少將41歲,他的戰場長官是羅卓英、杜聿明、美將史迪威、英將亞歷山大。
這個勝利給仍無戰功的史迪威帶來一點安慰和振奮,當時緬甸戰場只有中英部隊在抗日。4月20日中午,曼德勒正面防線的英軍在沒有通知中國友軍的情況下開始撤退。蔣委員長當晚從重慶發來急電,命令遠征軍改為〝縱深防禦〞,禦敵於國門之外;華軍固守國門,英軍西逃印度。20日,西路日軍第33師團向喬克巴當作試探性進攻,遭到新38師反擊。英緬軍繼續撤退。21日,中路日軍兩個師團在上百架飛機掩護下進攻曼德勒外圍央米丁。同日,與曼德勒相距1千公里的東線樂可陷落,守軍第6軍所屬55師全線敗退,致使東部陣地出現一個大缺口。22日,史迪威才得知這個消息,頓感事態嚴重連夜驅車趕到第6軍臘戌司令部。臘戌不僅是重要的軍火基地和中轉站,而且是滇緬公路的門戶和遠征軍回國的唯一通道。委員長再三指示〝確保臘戌〞。史迪威抵達臘戌意外發現第6軍軍長甘麗初將軍不在司令部,甘軍長甚至連55師已經丟了東線樂可城也不知道。還看到有將軍在打麻將,史迪威令羅卓英查辦將55師師長陳吾勉,交軍事法庭,震怒下,建議槍決;這個命令調查後,栽培人才不容易,重慶叫停,軍長甘麗初受了申斥,陳吾勉被責,戴罪立功,必須奪回陣地(野史說法)。
4月28日,新戰況傳來,全體緬境盟軍面面相覷。臘戌北部20公里的南泡山谷發現日軍第56師團主力,日軍全力反撲。命令轉進後,蠻荒脊地跋涉,5月底,立人率新38師抵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立人軍隊留下重武器後才進入營房,立人下令部隊準備戰鬥。此時新38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軍第一師師長聞知情況後,告訴英駐印邊防軍將領:『這支中國軍很能打仗的,解救過英國師,不可如此,你可以去看看再說吧!』
英軍將領來新38師營地,立人以儀隊迎接。儀隊前頭,擺著兩門小鋼炮,四挺重機槍。英軍將領很詫異,他見過從緬甸敗退的英軍,槍砲不見了,只穿著身上軍服逃回來,而華軍鋼炮和重機槍都居然用落伍人力小推車扛了過來,很不可思議。武器是士兵的生命,你要繳他的砲,可能嗎?第二天,新38師全副武裝開進印度,改由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砲歡迎。
1945年1月20日密支那至騰衝段公路全部通行掌握。28日運輸物質大隊,是三年來公路首次進入中國。3月8日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被日俘刺於駐地。7月,立人率新一軍返抵廣西南寧,准備攻向廣州。同月,應艾森豪之邀,赴歐考察戰場。8月15日,日降。9月7日,立人率新一軍齊步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23軍投降,當時先頭部隊由副軍長賈幼慧領軍,規定進城部隊一律穿皮鞋呢綁腿以連縱隊齊步進城,非常神氣,伙伕炊事兵只能搭汽車,避免妨害軍容。
凱旋歸國的英雄,嘹亮的歌聲,嚓嚓的皮靴聲,人民舞動國旗佇立觀賞,敲鑼打鼓放鞭炮歡迎,國軍旺盛氣魄,感人場面民族情感愛國心展現,歡呼聲響徹雲霄,是廣州市民僅存的迴響。如果蔣主席是派新一軍來台接受日軍投降,進台北城、台中、台南,先頭部隊一律穿皮鞋綁呢綁腿以連縱隊齊步進城……?多麼雄壯,唉!
9月底,美請蔣派出一支五萬人軍隊,協助盟國占領日本維持秩序,並特別指出希望派遣立人的新一軍去;但蔣怕蘇也比照進兵日本,婉拒;蘇軍進入柏林造成慘無人道悲劇能避開,日應該感謝老蔣。1946年1月,立人赴美參加聯合參謀會議。3月下旬,新一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陸。4月初,新一軍、71軍在梁華盛指揮下,向四平林彪部隊進攻。4月8日,天下第一軍首遭重創,新38師遭到林彪軍隊伏擊,損失一千多人。
蘇繼續增加國府壓力,1946年4月3日,幕後支持承德成立偽「內蒙古自治委員會」。4月中旬受命攻佔四平,久攻不下,5月15日,蔣召回在美開會的立人,18日夜間,立人趕到前線重新指揮新一軍。林彪知道立人回到戰場,於當夜摸黑逃竄,紅軍撤出四平。19日清晨,立人親自駕駛一輛坦克,衝入市區看空城;22日林彪共軍全面退出長春,事後查俘有30名是韓共李紅光支援林彪之朝鮮籍軍人。
杜聿明先發表廖耀湘為長春警備司令,但立人有意見。8月,立人被任命為東北綏靖副司令兼新一軍軍長及長春警備司令,率部扼守長春以北、松花江以南各要點。孫立人時在東北,率新38師守四平,林彪帶紅軍,以「人海戰術」攻四平,用連為單位,組營縱隊隊形,以師級人員編制列團整師一起進攻。
立人被林彪圍點,打五次四平戰役吃掉三個團,立人遇到無法面對的人海戰術,看到友軍88師在金家屯被孤立吃掉,有半個師已棄甲失聯,師長找不到自己的部隊,回到指揮部還不知道情況之發展,當時聯絡斷線。71軍在46年4月上旬被「人海戰術」(依老兵述:也有集體用棉被護身散步快速前進者)吃掉;是紅軍第一次運用於戰史,被指定的連單位,服從是戰死,擅自後退則是殺排、連長,無論死多少人,都要往前衝,手上拿著槍,能走到碉堡的,則丟顆手榴彈(多數文章指出共軍人海戰術較有組織規模是1948年3月運用)。
蘇軍撤走後之次年,林彪三次越過松花江打國軍。1947年4月,立人在東北與長官杜聿明不睦,新一軍交新50師師長潘裕昆接掌(後於遼瀋戰役被殲)。共軍孟良崮戰役用人海戰術消耗74師彈藥,74師彈盡援絕,1947年5月16日張靈甫命令副官劉立芷向自己射擊,殉國。在東北時,國軍精銳,裝備美國武器之71軍之87師在金山堡被林彪五個師旅切斷聯線,以人海戰術進攻打敗,立人知道這場內戰是人海戰術以生命消耗與新式武器彈藥的戰爭,沒辦法打下去;這種戰術正規軍人不屑使用,只有朱可夫奉命用過;但那是打納粹,而現在是對同胞。
立人有其背負宿命
孫立人是偉大將領,他的部隊面對頑劣日寇,傷亡率最高,抗戰時淞滬戰役立人以稅警支隊少將指揮官受命在最前線,1937年10月,防守蘇州河南岸,曰軍攻下吳淞、大場,就直樸蘇州河,左翼瞬間被敵攻下,堅決防禦,黃杰赴前線告知立人軍隊可轉進(撤出),適仍在持續猛烈戰鬥無法停止,立人領導之下無畏倭奴挺進,傷亡慘鉅,戰力維持不懈,心中只有報國捐軀,1937年11月3日立人率部在一次阻擊戰身先士卒負傷13處,由衛士揹出火線後送送醫治療,宋美齡之幼弟宋子安協助帶到香港療養。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保衛武漢戰,抗戰初期兩次立戰功。
台灣衛戍司令孫立人1949年10月告訴美方,他估測中共可以發動千艘民船,24小時登陸20萬兵力,而他所轄30萬部眾,只有6萬人是戰鬥兵員;這些都不算重點,當時連衛兵警衛連鋼盔都沒有,如何打仗?
美前國務卿魯斯克1990年接受台北中國時報杜念中訪問,證實1950年6月接到立人派人送的密函,信中立人提議領導政變推翻蔣(見時報出版「蔣經國傳」p215),如果是事實,同期間破壞匪諜奏報全功,這可能也是立人6月政變停止行動的原因。(後補述是談到政變的構想)(杜念中訪魯斯克之原文登在1990 09 01至07當期之中國時報週刊p08至p11)
涉及兵變卻毫無證據的孫立人是到1954年6月才被解除兵權出任總統府參軍長,之前國防部將其曾指揮部隊分調,陳誠主導將部份調往澎湖換防,當時只是密切注意,沒有採取換將的行動。
郭廷亮是立人的部屬,被以共諜罪名下獄,立人則是被以未適當防範,監督不周有失查之責,逼其自請處分辭掉參軍長(1955 08 03)開始軟禁,但當初並沒有抗議,元首在時段的處置是穩住軍心的手段,當時軍中存在「黃埔派」與「留美派」的鬥爭,而美國確實曾經介入台灣領導權的換班行動計劃,是是非非蔣介石一面倒被「悲憤難抑者」批評幾十年,這個案子則有冤獄者。少校教官郭廷亮是與江雲錦等以預謀兵諫用共諜罪名被捕,牽連三百餘人起訴,1956年9月29日國防部宣判死刑,褫奪公權終身;同一日,蔣總統發佈赦免命令,減為無期徒刑;而其家屬按月向單位領取新台幣五百元(當時算高薪),維持生活。從事後看,警嚇再發生的目的才是主要。
在1975年減刑後送往綠島管理指揮部圖書館工作、在綠島養鹿,當時領相當於少將之高薪,已是有補償性質;當時是戒嚴時期,時空仍然無法讓「共諜」無罪,兩邊都是時代宿命受害者,但過程卻像演戲,這個案件是否涉有冤獄?申請補償過程很特別,含有政治目的,台北地方法院駁回後,卻被司法院冤獄賠償覆議委員會撤銷原決定(94 05 24台覆字第135號),法院改判政府賠償新台幣762.6萬元。幸運的是由歷史資料此部份並未冤殺一人。而且與牽涉刺蔣陰謀之孫立人被軟禁是兩個有等級差別的事件,不宜混為一談。
我們這麼寫孫立人,並不是代表是孫犯過錯誤,我們要強調時空上,孫應該曾有行動準備,而事過境遷,蔣也有必要處治以防測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