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演同戲(37) 前三巨頭戰略聯盟
龐林專欄
公元前53年克拉蘇軍團在土耳其東南方遇到阿薩克斯族(Arsakes)強烈抵抗;阿薩族當時有秘密戰鬥新武器–響箭,弓由彈簧獸角加上韌性極好皮筋共五種零件製成,弓短但有力,撥弓滑聲,中箭必死;克拉蘇不察即冒然進攻,有一個兒子帕布洛先陣亡。卡萊(Carrhae)戰役中途敵方怕羅馬援軍加入戰場,詐和,暗中部署重兵側方圍堵後談判,克拉蘇傷亡慘重下,同意和談,隨即中計被俘,敵方盟軍帕提亞民族報復克拉蘇上回擄掠黃金,以熔金灌喉而死,羅馬士兵戰場戰鬥軍團組織整個崩潰。
《萬夫莫敵》史巴達克斯的故事,電影將古羅馬悲壯史詩,以一流演員雲集詮釋真實故事歷史。片中有奴隸軍及羅馬軍戰鬥對決,戰爭高潮戲外景在西班牙死亡谷拍攝。當時最主要考量是在臨時演員成本,一萬餘名演員都是西班牙當時現役軍人,震撼悲壯動人的氣勢同時在一個鏡頭出現,很不簡單。一名古羅馬奴隸之子史巴達克斯,被商人買去訓練成競技場上的鬥士,抗拒暴虐,因殘酷決鬥使其起身反抗,帶領74名奴隸夥伴叛變揭竿起義,造成對抗羅馬之有組織力量,後來由於沒有經驗,沒有足夠班底,沒有能力成立政權,更要命的是,沒有船隻運載離開羅馬,奴隸軍在凱撒及龐貝軍團之鎮壓下,6千名投降,被羅馬士兵沿著阿匹安(Appian)大道以十字架釘死在兩旁。歷史上史巴達克斯出來爭取奴隸解放,就是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所平定。
中國史冊千軍萬馬
很多電影,其故事本身並不偉大,但電影銀幕可以使它很偉大,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美麗辭彙改編的劇本及展現出來的「千軍萬馬」。有限記載之偉大文史,改編加入文學是可以結合拍成電影的。考據歷史正面部份,故事處理文學化,然後進入畫面動態,逼真的音響效果使你如同時光隧道進入古代身歷其境,一起參加戰鬥。電影製作用壯麗的布景、用新世紀美感戲服代入戲中,有龐大的演員陣容襯托,技巧宣傳使影片增加吸引力。現在電影可用技術使臨時演員幾十名就能變成幾萬名同時出現在銀幕,中國大陸在拍千軍萬馬大場面電影,臨時演員用電腦特效技術可以轉變成數萬大軍,但技術上純熟度逼真鏡頭仍還無法與好萊塢比較。中國的戰爭歷史史冊很多頁篇都是千軍萬馬大場面;現在電影有許多,大場面很壯觀,但電影故事情節多數是虛構的;連希臘特洛依城故事–木馬屠城記,若用理論來看,一排士兵能做多少事?虛構成份較大。但中國古代各朝代興亡,有真實的大場面題材,可以重現歷史壯觀鏡頭,改編大時代小故事,拍成片子是很好的題材,現在文明人反對歌頌「戰鬥」,但後代不應忽略祖先曾有的奮鬥闢疆血淚史。
李隆基在公元712年8月3日登基,次年第一次閱兵,10月在驪山校閱部眾20萬,旌旗飄揚50餘里路。由於場面過大,騎兵隊失控脫序,李隆基要殺兵部尚書(相當國防部長),經朝廷大臣請命後,改判謫戍偏僻邊疆;李隆基仍然堅持要殺閱兵指揮官,這是中國唐朝歷史。我們可以想像,廿世紀希特勒最大的閱兵雖然震撼西方各國,但也只不過是在一個鏡頭可以攝完全景。唐朝20萬的受校隊伍,旌旗飄揚五十餘里路,場面之壯大可想而知,怪不得西域各小國願意臣服唐室。不過大家可以有意見說,唐玄宗閱兵是1300年前的事,太遠了。史冊記載,明成祖朱棣,永樂18年(1420年)11月20日,在北京皇宮接見來自20個國家各國使臣600人,使臣皆行叩拜禮,唯蒙古第二帝國帖木兒國特使是帖木兒帝國宰相阿爾都沙,副使是帖木兒的大將蓋蘇耶丁,以無此風俗推開,只行鞠躬禮,朱棣不在意。帖木兒軍隊曾經在公元1400年攻到於闐等地;1404年帖木兒親自帶20萬大軍,要討伐明室,這次是討伐中國之征服戰,朱棣運氣不錯,伊犁河附近,帖木兒身先未捷身先死,可能是飲食超量烈酒。之後永樂19年3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舉行,有軍隊10萬操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合擊等項目,史冊軍容齊整、兵甲鮮豔,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神機營火器操練,展示虎威炮、騎兵專用火龍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火焰噴射器等當時高科技武器,各國使節大開眼界。狩獵活動持續一個月。閱兵各站皆結束後,朱棣在土木堡行營接見參閱使節;這次,帖木兒國使臣不顧其國無此風俗,帶頭下跪觸地磕頭。帖木兒使臣還奉承,此次進獻的名馬,是當年帖木兒國王的父親生前南征北戰專用的御用坐騎,贈給中國皇帝,是表達最崇高敬意。(此節摘自《南京日報》)
1572年山東蓬萊人戚繼光,在浙江用農民礦工抗倭,鎮守薊州時曾投下十餘萬部隊大規模軍事演習,當時的閱兵氣派也可想像得知。這個中國抗倭名將鎮清沿海治安,用敢死隊窮追不捨,揚言肅清一切入侵為寇之海盜根據地,聲名遠傳倭國,逼到日本幕府後來鎖國。戚繼光在擔任薊州總兵時,防區為北京及周邊東北地一帶,曾經在聆聽朝廷督導官訓話時,一場大雨,其他隊伍全部自行解散找遮蔽物躲雨,只有戚家軍三千名,屹立不動數個小時,直到戚將軍下令解散。後來戚將軍擔任薊州總兵長達15年,正好是前面10任總兵的合計時間。
美國沒有古老歷史,幾乎連騎兵隊之光榮歷史,都沒有幾個,例如騎兵隊、鄧迪少校,軍隊都是連級居多。除了林肯南北內戰,一個戰場通常是幾百人參戰,就已是大型戰爭。美國能壯盛富國,是憑藉地利之優勢,300年歷史除了內戰,都是民族醜態伐誅,並無壯觀史。中國會形成大國家,實際是文化加入戰鬥侵略整合的結果,我們不是歌頌戰爭,我們是紀念他們的奮鬥史。
寇克道格拉斯演《萬夫莫敵》史巴達克斯角色,是羅馬史詩經典作品,雖然重拍多次,並未超越,最難的部份是演員,像珍西蒙思有靈氣演員難找,片中寇克道格拉斯、湯尼寇蒂斯、勞倫斯奧利佛、彼德尤斯汀諾夫角色均無人能取代。彼得尤斯汀諾夫(Ustinov)是演員、劇作家、電影劇本作者、小說家,他有一本遺作《小心偏見》在台灣由左岸文化出版,有他精彩人生之縮影。彼德一生成就很了不起,還能當導演演歌劇,但多數早年影迷只知道他是拿過兩次奧斯卡金像獎演員;1951年《暴君焚城錄》演的暴君尼祿,1961年《萬夫莫敵》演奴隸販子,讓影迷記憶永遠深刻。偉大的演員是無可取代的,克拉克蓋博演《亂世佳人》;勞倫斯奧利佛演《咆哮山莊》;彼德尤斯汀諾夫演《暴君焚城錄》;維多麥丘演《聖袍千秋》;葛里哥萊畢克演《大白鯨》;尤伯連納、卻爾登希斯頓演《十戒》。
史巴達克斯(Spartacus)歷史上有這個人,他死於公元前71年,起義部眾由他領導,最多時曾有部眾9萬餘人,含法國高盧人、日耳曼人,各民族自組成一隻部隊,是不同民族部落聯軍,多數成員為被強徵之羅馬正規軍開小差逃兵,也有被征服國家擄掠後驅使為苦勞僕役。
史巴達克斯在卡普亞角鬥學校密謀逃亡奴隸起義,一路號召艱困農民聚集成勢力,組成部眾縱橫義大利南部,知道羅馬已派軍隊圍剿後,計畫帶領部眾過了阿爾卑斯山脈,就解散隊伍,各自返鄉,惜羅馬戰鬥指揮官克拉蘇率隊阻擋,奴隸族群各自散開,之後被迫聚集整合迎戰失利,活口剩6千,被俘者全部釘死在十字架。
《萬夫莫敵》片子內勞倫斯奧利佛演克拉蘇(Marcus Licinius Crassus),克拉蘇是征服者,歷史上被『熔金灌喉而死』。銀幕下他曾是費雯麗的先生,當亂世佳人開拍後,先拍無女主角演出的戲,時製片及導演還在為女主角找了3年,尚無著落而著急發愁,勞倫斯帶費雯麗試鏡,才解決這個問題,事後證明勞倫斯有眼光。
《萬夫莫敵》是杜撰改編敘述形式開闊英雄氣質之史詩改編電影,描述英雄人物反對被迫當奴隸爭取自由事蹟,鬥獸場沒有人性尊嚴、公平與正義全都不存在。電影述史背景是公元前60年「第一次三巨頭政治」,開始羅馬帝國建立霸權之時代。電影用衝突帶入觀眾理解歷史。公元前58年,凱撒赴任法國高盧地區總督,過程中征戰高盧八年,轉戰不列顛,兩次越過萊茵河,擊退日爾曼民族,用血腥鎮壓開始羅馬光輝統治。電影《萬夫莫敵》的歷史是依據公元前73年,史巴達克斯出來抗拒帝國對於民族毀滅性的摧殘;蘇拉兩位部將克拉蘇和龐培平定後成為羅馬新的接班人;之後克拉蘇、龐培與凱撒組「第一次三巨頭政治」,這是秘密的三雄同盟,目的是放下彼此爭執,先分工征服蠻荒、馬其頓、希臘列強;組盟是為團結定局,等穩住天下了,再談誰坐龍頭。凱撒為了結盟還把自己年僅14歲的女兒嫁給龐培。當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共和式理論–元老院,意見太多,已經影響到帝國壯大,不解決,羅馬無法開拓疆域;後來用謀殺、廝殺結束元老院。
羅馬大將軍克拉蘇
凱撒在公元前55年帶羅馬軍隊征討不列顛,因暴風雨罷兵,次年又討伐,因高盧有暴動又停止,時羅馬將領三位執政官之一克拉蘇人駐在敘利亞總督任所。前54年,克拉蘇集結兵力10萬大軍,向波斯帕提亞民族安息帝國侵略進攻,克拉蘇認為在他的軍團面前,這些蠻族都不是對手。羅馬軍隊在作戰時,已發展一種「龜陣戰鬥隊形」。羅馬士兵身上裝備是青銅頭盔,軀幹活動部分著皮革甲胄附鐵甲護套,羅馬軍隊是一個連組一個方陣,步兵6100人組成55個方陣,分十個營,第一營執掌軍團鷹符,通常十個方陣組成,其他的營都只有五個方陣。進攻時有八至十行縱深,行列之間保持一米近距離,當軍隊遇到大量弓箭手的射擊時,指揮者會吹軍號變化收攏隊形,首排士兵以蹲踞姿勢將長方形木制盾牌靠地,盾牌表面有訂住一層牛皮,高一米二,寬七十公分,第二排士兵將盾牌置於前排盾牌之上,第三排將盾牌舉過頭頂,像瓦片相疊一樣。接近敵人時,依命令開始投擲標槍,士兵拔劍從盾牌下用力刺敵人腹部,進攻時是左手持盾,右手持劍。一個密不透風的盾陣,遠望似魚鱗,中國漢書稱為「魚鱗陣」,歐洲稱龜陣(Testudo)。軍團每個營有66人組一個輕便騎兵隊,武器是盾牌、標槍和長劍;一個軍團共有騎兵七百餘人。羅馬騎兵死傷率很高,多數是傭兵或奴隸。羅馬軍隊弓箭手不是正宗戰士,都是新兵或體弱殘兵組成,時已有機械具衝擊力量弓箭座。
第一次三巨頭,克拉蘇死後,三巨頭剩下二巨頭;龐培與元老院勾結,決定除掉凱撒,元老院開會決議,在高盧總督公元前49年2月底任滿後,必須解散軍隊,如果拒絕,他就是祖國之敵,凱撒被迫兵變,帶兵回羅馬,當時軍隊原有戒律,不准進入羅馬,違反者是叛亂罪;凱撒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兵變。龐培被元老院任命為指揮官,圍堵凱撒兵團,但倉促間,無法完成圍堵任務。元老院許多成員怕被凱撒算帳,逃離羅馬,前往希臘。凱撒強勢返羅馬當選為執政官。凱撒必須勦平對手,軍隊帶往希臘與龐培決戰,龐培敗後逃往埃及;凱撒追到埃及。公元前49年,埃及女王派送糧食和士兵支援龐培,次年龐培撐不下去,前48年9月28日,女王弟弟是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三世身份,命令砍下龐培頭顱,交給凱撒。凱撒則是結束4年內戰後,帶著女王以及一歲小凱撒回到羅馬,成為羅馬惟一統治者。之後凱撒計畫討伐克拉蘇出征失利的帕提亞(公元前53年);元老院在他準備出發之前三天,前44年3月15日,邀請凱撒到元老院報告,23名兇手行刺,各刺一刀。至此,三巨頭都告別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