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演同戲(42) 德找蔣密談攻印度

龐林專欄

蔣介石留學日本期間,學習過德語,當時是副修。1934至1938共5年,德從華進口的鎢砂(製造槍炮原料)分別是2510、4784、5091、8037和8962噸,從中國進口鎢砂占德國的比例,1934年占57.2%,1937年達70.6%。除了鎢砂,德還從華進口大量的銻、錫等重金屬原料。抗戰前,由於軸心國反共,蔣介石原有附德聯盟之備案,連進口武器,都以從德國優先,德國顧問團在中國10年(1928年11月起),協助中國建立一支德式軍隊裝備、德國裝備師8萬戰士,中國部份裝備師有30個師,士兵有31.5萬是戴德軍相同款式M35鋼盔。1936年德對華出口軍火640.5萬馬克,占德國出口軍火總額28.8%,中國時是德國軍火最大買主。另外,訂貨約定於1937年交付的軍火,有高射炮牽引車、150毫米海岸防衛炮、88毫米海岸防衛炮、水雷、佈雷艇、野戰榴彈炮、砲、彈。當時財務窘困,買的德國款式輜重數量都不多,重點目的是教學課程示範及部署海防為主。
1937年4月,蘇聯駐華大使通知中國政府,願意提供貸款給中國,這是出售飛機和坦克的專款,條件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當時是西安軍變之後,蘇的談判籌碼應該是包括中共紅軍要有自己做主駐地及支援蘇軍自主權;國府知道暗潮洶湧,藉口以開會才能決定答覆。當時軍備有部份師是德國裝備,計劃軍備是決定以德國標準整軍,這個歷史說明委員長在1937年4月,仍以德國為聯盟對象優先選擇,當時希特勒還未殺猶太人。

打美之後德會開戰
日本長期推動德日同盟,推動反共產國際協定;簽署軸心三國條約(1940 11)。1941年2月23日,德國由里賓特洛甫Ribbentrop向駐德大使大島要求日本政府籌劃攻擊英國在東南亞的基地;直到11月28日,里賓特洛甫向大島作納粹承諾:日本若能對美國開戰,德國會隨後參加對美國開戰。二戰將美國拉下,最初是德國想要的戰略;我們由此可看到,日本是死在對於盟友的責任分擔。
歷史有其他資料,史達林曾提議與德國連盟攻打美國,談判時間是1942年2月20日至27日;而希特勒是在1942年1月下旬,派代表楊克到瑞士與桂永清連三天談德中結盟,秘密締結《中德軍事密約》合攻印度;6月初,德才確定東京不會同意,實際上委員長也不會笨到被軸心國牽著走,尤其與宿敵日本同盟?那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1942年1月,希特勒與中國開始談結盟;2月,史達林提議與德連盟打美國;兩邊陣營竟然都曾企圖顛倒乾坤,甚至考慮魔鬼合作,這一定是被某些背景戰況影響,才會如此。我們做分析。納粹是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巴巴羅莎行動,也就是這一天德蘇戰爭爆發。初期納粹較順利,基輔Kiev合圍戰,德軍俘虜蘇聯紅軍66.5萬;同等時刻攻防,維亞斯馬–布良斯克Vyasma—Briansk戰場,紅軍又66.3萬被俘;紅軍含死傷損失約180萬,而德軍代價是戰場陣亡殘廢減員是44萬。但蘇聯補充異常驚人,半年募得530萬,但要時間集訓。11月15日,德軍共計180萬發動颱風作戰行動,攻向莫斯科。這種情況下,可能使蘇、德突然發現,便宜了英美。當然,戰場熾烈,肯定暈頭轉向,但死傷會使人突然醒悟,這是可能的,但為什麼希特勒曾考慮盟中國?事實上這個時間,日本已經拉到偽汪,為何還要強日本之難,要盟蔣?這個節奏過程我們須要再往前看脈搏,筆者以為納粹與日本都希望會師在印度洋陸地戰場,關鍵在蔣委員長已經控制住雲南王龍雲,要龍雲打開昆明關卡,必須老蔣點頭,否則沒機會。也因這個戰略軸心國未突破,否則1942年下半年後,只要一年,軸心國要席捲歐、亞、北非是可能的。
1940年5月,納粹攻打法國,6月22日法國投降;這有德國一戰及昔怨理由,這個時間點,蔣委員長應該仍有盟德備案,問題當在日本已經盟德,蔣最後終是放棄盟德,其他關鍵還有,在希特勒殺猶太人及承認汪精衛偽南京政府,之後德國開始有征服世界野心;但如果在歷史找證據,則關鍵除了雲南,還有滿州,我們研究過程。
40年10月1日,駐德武官桂永清電告蔣;「以得到的情報說明德國斡旋讓中日議和,只要重慶願意承認偽滿州國,日軍即撤退離開華中、華南。之後日本願意與中國經濟合作。」當時重慶許多要員支持此方案,陶希聖、胡適都渴望和平趕快到來,都曾支持;但蔣介石毫不考慮,仍然堅持東北屬於中國。10月6日,納粹戈林在柏林約桂永清密談。戈林說明指出中國軍事已經山窮水盡,日本只要集中全力進攻,中國全部會輸光。桂永清說明中國抗戰一定會勝之理由。戈林說:「日本與德國是同盟國。德、義戰勝英國後,中國會更加困難,打贏的機會幾乎沒有。而日本只是想得到一部分可以屯民的土地(指東北),停止戰爭是中日共同目標。」桂說:「中國現在是為祖宗、歷史、子孫生存而戰,已經找到日本弱點,只等待日本自己陷入崩潰,放棄大陸政策。」戈林說:「中國沒有能力驅除日軍出境。」桂答:「委員長為領導堅強意志的30萬軍官,500萬戰士,不是任何勢力能屈服。」二人對談約兩個多小時,沒有交集;此次談話癥結重點在東北,德國以為老蔣應該會權宜妥協,其判斷基礎應該是國民黨早年口號是驅逐滿清離開中國,而蔣介石的中國是包括滿州。戈林結束談話後只說:希望中日和平。之後,桂向蔣陳報,請求指示對策。蔣11日回示桂:「暫不表示態度。如其不來問,更不必答覆,但可間接告知戈林讓他知道我國底線,例如領土、主權、行政若不能完整,則無任何可談。」由這句話,若用賭注談蔣,就是玩黑傑克玩到底不掀牌,反正你們要抽腿、加注都行,我是嚇不倒的,要提前掀牌,老蔣也是賭最大的押注,全部贏回來。
11月11日,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約重慶駐德大使陳介談話,聲稱;「新內閣急圖解決中日問題,德國擬於近日承認汪精衛南京政府,德與義與日結盟,都將承認,其他國也會跟進,中國必更加困難。」里賓特洛甫再勸說:「閣下若認為有和解可能,請轉告蔣,切勿誤此最後機會」20日,蔣將陳介來電內容電告在美的宋子文和駐美大使胡適,並且增加陳介電文沒有的內容,有:[借里賓特洛甫之口批評英美之援助,口惠而實不符。][德稱:華若與日議和,或加入軸心國,則德國保證,必忠實履行和平條款,決不違約。]蔣增加這些內容,意在通過宋、胡催促美府對華提出的合作方案有逼進的壓力。21日,蔣復電陳介稱:「我國堅決抗戰,實為保持主權之獨立與領土主權之完整。不論國際局勢如何變化,我只求達到抗戰目的。日本果欲言和,應將其侵入我國領土之陸、海、空軍全部撤退。」蔣此時仍希望抓回中德關係,甚至企圖分化日、德聯盟,叮囑陳介轉告德國;「若哪天知道日本控制中國後,這對德國並無利,而且有害;反之,中國之獨立與主權之維持,則有利將來德國對華之經濟與發展。」
德國之會希望中國與日本議和,當然目的是在增加軸心國的戰力。之後德國是1941年7月1日承認汪偽政權。當日,重慶宣佈對德絕交,關閉駐德使館。珍珠港事變後,12月9日,重慶宣佈與德、意兩國處於交戰狀態。
1942年,德國仍希望與中國秘密簽訂《中德軍事密約》合攻印度,1月下旬,德方談判代表是戈林親信楊克,中方代表是前駐德武官桂永清。楊克說明: 中德兩國因地理關係,數百年也不會有軍事衝突可能,應該結盟,建議由中方向德提出,訂立軍事密約。洋克分析如果密約成功,德國會斡旋促成中日簽訂停戰協定,使日本不受牽制,使中國得到援助,共同攻打蘇俄。而且德國若取得直達中國航線,即能援助中國從事建設。桂永清不贊成締結軍事密約。桂永清以為楊克此來,應是得到上級指示,有目的。26日,向蔣介石請示:是否有周旋之必要?期間楊克及其秘書不定期來瑞士伯恩數次。2月12日再次報告蔣介石。楊克與桂此番談話先談三天,持續間斷至2月16日。楊克才稱:來之前,有報備希特勒團隊,如中德能密談有結論,希特勒會派一名將官來瑞士。但,楊克知道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親日,表示,里賓特洛甫沒有介入;16日,桂再電蔣,要求蔣如不便電示,請賀耀祖示意,俾有依據遵循。
這也說明,蔣並無意願結盟納粹,而且秘密形態根本是欺騙自己。這也就是說,希特勒並不持有任何期待,根本只是樂於見到中國困窘掙扎時轉來求盟。但蔣毫無此念頭,希特勒卻不知道;想必希特勒不相信,世界竟然有國土失去一半的人,竟不考慮斷肢求生?但希特勒認為,可能日本還未拿下菲律賓,相信征服東南亞後,就有餘力再猛打重慶,總之,這時候只是幕僚急,希特勒不算急,但可以解釋是守株待兔,等你蔣介石求救再說吧。而實際上,從珍珠港事變,蔣已經轉為實質樂觀,只是有時玩美方戰略不算摸準別人底線,有時索價太高,這是難免的代溝,問題是美國還不算踢到大鐵板,初期對華軍援很小氣,幾乎就是斤斤計較。事實上,丟掉菲律賓(麥克阿瑟是42年3月11日離開菲律賓),對於美國只是沒面子,八月之後的瓜島攻守戰(1942年8月7日至1943年2月9日),才讓美國嚐到難纏苦頭,美國43年才知道這場戰爭需要中國重慶政府配合。
42年3月14日,蔣才復電桂永清,說明二電均閱,以後此類事不可用舊密本發電,以防洩漏。楊克如有具體辦法,可由其先提出,今後可以私人關係與之保持連絡,不必拒絕。蔣並說明此後通電之代名詞;若是[可進行],代名詞為[不可];[不可進行],代名詞為[切不可];[從長計議]的代名詞,為[勿談]。當時,蔣已另派軍委會秘書齊焌赴歐,用更秘密方式交代桂永清,仍不清楚德國意圖,要桂永清具體瞭解德方底蘊。蔣特別叮囑:密碼本有10種編號,電密碼是單獨特別任務,每本密碼只用一次,即作廢。
6月9日,楊克與桂永清會談三小時。桂要求楊克提出具體辦法,蔣只能用此作為討論基礎。楊克說法,會密報戈林,有結果後在書面答覆。楊克這個時間點談到兩個困難;1.東京密令,日本有生存立場,絕不可使希特勒與蔣建立合作關係,若有,應破壞;2.日本在太平洋軍事成果,對德無益;德所需者乃日本北上攻俄,但日俄關係目前算友善,德方如再提中日停戰,恐中國不能諒解。
之後,楊克才具體提出:「中方突攻印度,與德合作。」蔣何時回電,資料未公布,但6月18日日記寫可以查出電文底蘊:「對德國路線,勿再探索為宜,以桂永清非長於此,不如嚴令拒絕之。」之後,蔣命陳佈雷以佈雷名義覆桂電,文:「此事切勿繼續偵察,如前途再有任何提案,只將其內容記取後即可,以兄本人之意,當面婉辭謝絕,以為此種提案,決不可能,亦難轉達其意,覆絕為要,但對楊個人之感情,仍可聯絡也。若其不再來談更好,切勿由我方再去探索。佳電所用密本與底稿一併毀滅,切勿再用。布。」蔣會直截了當快刀斬亂麻,有兩因素:1.日本攻擊登陸中途島海戰失利,日本此戰損失四艘航空母艦;2.42年2月,蔣與夫人訪印,勸印度與英化解矛盾,共同合作反法西斯戰爭。在德要中背盟,突攻印度,蔣若聯德,無法向國人交代。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