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演同戲(43)史達林清共為盟美

龐林

日美開戰後,德找蔣政府企圖結盟,時間是1942年1月,約談三波,6月流產。英是在1941年12月,由外交大臣艾登訪問史達林,當時的準備合作,雙方都有提出條件;英的重點是共產勢力範圍要劃線談好,用以戰後避開互相傾軋。蘇提出戰後要恢復蘇德戰爭前的邊界,而且要以寇松線劃界納入波蘭東部領土,芬蘭和羅馬尼亞是蘇聯勢力範圍;當時蘇戰況並不樂觀,卻已考慮到戰後控制東歐和巴爾幹半島企圖心,艾登認為這些都要條約簽訂才算數。之後,英的態度轉硬,要守住底線,史達林無法在戰後要求新領土,轉而要求在聯盟條約中寫清楚,英與盟軍要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這是形成登陸西西里,也解除莫斯科次度保衛戰危機,還有促成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之內幕。

1942年5月莫洛托夫訪問倫敦,這時間點是史達林曾提議與德連盟打美,而且進入談判之後,蘇德祕密談判時間是1942年2月20日至27日;史達林的態度,從來都是看兩面比價錢,而且兩邊都要求開價,選擇自己的利益;例如史達林協助重慶抗日,但也賣庫頁島汽油擴大開採權給日,玩弄中國非常狡滑。

以九一八前一年來舉例(1930),日本在北庫頁島石油租借地開採19.3萬噸,本州產量是22.5萬噸,北海道7千噸,台灣苗栗生產3.2萬噸。蘇這時候產量是1850萬噸,因此不在乎日在庫頁島開採。七七前兩個月,日燃油儲備有2,960萬桶,北庫頁島俄羅斯租借地及本州產量每年逐漸提升,部份是進口。蘇媒體報導東印度石油較多,1941年啟戰,逐走殖民地政府,次年日在印尼就生產2,590萬桶,43年,產量是4,960萬桶。在日成立滿州國後,蘇把法律上中蘇共有的中東鐵路以1.4億萬日元賣給偽滿洲國(1935 03),這都是減少日戰線往北之戰略動機。

面對軸心國反共聯盟,史達林最高明的招數,1936年出了兩招,一是西安軍變,支持蔣介石領導抗日;二是審判第三國際總書記季諾維耶夫,槍決(1936 08 25),造成的感覺如同史達林在進行清共,有些政治觀察家會臆測這是以行動使西方對於共產第三國際有恐懼感之觀點改變辦法。這個史達林清共,實際在技術運用得非常巧妙,簡直就是1927年蔣介石清共的再版;這些歷史說明,毛澤東富田事件清共,史達林概括三大波徹底清共,都是為奪權,我們看下面資料。

史達林清共,西方稱[蘇聯大清洗],過程擴大整肅有好幾波。蘇在1934年第17屆共黨代表大會選出的139名中央委員中,有98人被捕或槍決。若只以1936年8月第一次公審第三國際總書記起為計算點,兩年時間,史達林三次公審就簽署祕密警察頭子Nikolai Yezhov提交處決令,有名單部份殺了68萬1692人(Yezhov之後也被判殺平民怨);也許史達林要給外國看,你們不用反共,第三國際已經改頭換面可以改造重新出發了。此波重要人物被殺,此處舉幾名重量級人物:

  • 李可夫(蘇联人民委員會主席.1938 03 14槍決)。
  • 加米涅夫(列寧第一副主席.協助史達林驅托洛斯基下台.1936 08 26槍決.生平與鄧小平相似.三上三下)。
  • 季諾維耶夫(第三國際創會主席.後總書記.涉基洛夫案判十年.卻1936 08 25槍決)。
  • 加拉罕(宣布放棄在華特權之外交部長.駐華大使.1937 09 20槍決)。
  • 拉狄克(中山大學校長.1939 05死於監獄)。
  • 米夫(接中山大學校長.1938秘密槍決)。
  • 嘉倫(黃埔軍事顧問.元帥.1938 11軍法槍決)。孫科曾訪蘇,要求借將,史達林說,嘉倫已因涉日本女間諜案被引誘之罪名處決。
  • 達夫強(接替越飛任駐華代表.1938槍決)。
  • 布哈林(第三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委员.1938 03 14槍決),史達林最頭痛政治對手。
  • 图哈切夫斯基(元帥.1937 06 11軍法槍決)前文已述案情有複雜原因。
  • 托洛斯基(托派領導人.1927 11 14被開除黨籍.1940 08 21追殺於墨西哥)。

史達林曾經以俄羅斯困難條件進行農業集體化失敗,還造成嚴重飢荒,與華三年飢荒相似;但實施大規模工業現代化,卻使蘇成為重工業大國也帶動軍事整備與西方抗衡,鋼鐵產量巨幅升高是主要原因。在德蘇戰爭前,蘇製造新坦克數量已有三萬輛,各式各樣火炮生產20萬門,飛機有1.8萬架,已是軍事大國;鋼鐵產源是生產動力。1938年6月,蘇聯遠東地區大整肅負責人蘇聯陸軍上將總政治部保衛局局長留希科夫叛逃至滿洲,提供許多大清洗資訊證明蘇聯沒有戰力,這是日本發動張鼓峰戰役主要促因(1938 07)。留希科夫的情報問題在最重要的蘇聯有製造龐大坦克數量,他的職責卻可能沒有資訊。這個張鼓峰戰役實際是當時史上最大坦克大決戰,蘇方隱匿著坦克,日本就算用上海會戰規模進攻張鼓峰(次年還有諾門坎),也沒有用,補給線太長,日只是提早戰敗罷了,因此史達林用日本消耗華戰力,可以避免或減少蔣介石與納粹結盟的條件。這些分析應該都符合實情,二戰戰略王者,應該是史達林。

蘇聯發展工業成功,實際是鋼鐵豐收開採造成的玄機,當時是國家機密,希特勒不算徹底知道蘇聯詳細戰力,否則不會開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德國輸在蘇聯廣闊防線擺出五千門大炮禦敵。美、英權宜與蘇聯魔鬼聯盟有現實之考量。美選擇盟蘇,供應肉類、糧食、石油,實際是權宜讓蘇打代理戰爭;不過蘇沒有其他選擇,不打贏這場戰爭,則蘇隨即瓦解,美也會很悽慘;納粹戰略總目標是統治世界。

史達林執政32年與毛澤東掌黨政時間相當。如果不談人性應培植厚道,只論氣焰、氣慨、抗爭精神,史達林站的立足點之優勢,基礎實力超越蔣與毛,甚至加上日。史達林逝後第六年,邱吉爾在下議院評價史達林:「史達林擅長於利用自己的敵人消滅自己的另外敵人,他甚至讓被他稱為是帝國主義者的人去和他另外的敵人法西斯集團作戰。」

但如果綜合權術謀略,毛澤東能夠玩弄赫魯雪夫,拉攏尼克森已經證明其權宜技巧也是古今中外無與倫比空前絕後的;可惜的是毛澤東與史達林抗爭精神不算正道,都不適合樣板載於史冊宣傳承襲。由於北京政策轉為重視孔夫子儒家文化傳國,共產鬥爭精神不能合襯標榜,因此共產主義在「歷史傳承」,大概是註定走上悲劇梟雄角色。

日華困鬥有利全拿

蘇同意北庫頁島石油開採權供應日需要,是緩和日北上打蘇的好辦法。史達林目的是讓日軍有能力和國軍長期作戰,兩者糾纏疲憊後,借屍還魂讓毛共藉革命驅逐西方資本主義,最高目標是由共產第三國際支配中國大陸。

蘇在二戰,原是處於東西兩面夾攻,二戰原是各方討伐蘇聯組共產第三國際要赤化世界,當時在西方各行其是的戰略先整合防共的是日、德。先有敵國侵略的是日本侵東北,先有內戰的是西班牙;這段時間,蘇先是反布爾什維克內鬥(Anti-Bolshevik),托派頭子托洛斯基後來逃墨西哥,屬第四國際(中共1930 04開始配合.馮玉祥算暗中配合.富田事件殺托派是1930 10),之後是數波大清洗;其間西方許多政府反共政策形成新變化,最後亞洲爆發七七及歐洲德國攻下半個波蘭,反而都不是日德防共協定的宗旨。

如果用《反共產國際協定》(1936 11 25)來解釋後來軸心國簽三國公約(1940 09 27)進行侵蘇戰爭,軸心國並不矛盾;問題是軸心國都以先進行其他侵略才訴求行動的目標,造成無法理喻。實際上日本發動七七時,德已發現日行動與《反共產國際協定》不吻合,曾抗議;七七後,德態度仍是反對日侵華;7月28日,德外交部訓令駐日大使狄克遜照會日外交部長:日本以中國爲基地對抗共産主義,履行防共協定,此舉德國無法理解。顯然希特勒沒有史達林機靈,德也犯錯誤,反共卻在戰爭爆發初期不打蘇,而且還慫恿日打美,如果開戰就往蘇,英有可能不干預,如果不要日打美,若再加上不要殺猶太人;這場戰爭誰會贏?德是機會較大的。

用德的角度,二戰戰到戰爭最後尾聲,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還發表題目《2000年》談話,曾說:如果德國放下武器,以羅斯福、邱吉爾與史達林之協議,蘇聯人會控制歐洲東部和南部等大部份區域。蘇聯控制大片領土後,鐵幕會降下,鐵幕後面的國家都會被奴隸、屠殺。顯然德國敗在理想與實踐是自己兩種人矛盾爭執未堅持原則。

依照歷史資料,南京淪陷前,37年11月16日,蔣在南京主持國防會議後演講,題目:《國府遷渝與抗戰前途》,此時國府決定遷都重慶。在演講時,蔣委員長說:【現在侵略國家的對面,一定會產生一個英、美、法、蘇的聯合陣線。國際形勢,已被我英勇抗戰改造,如果我們繼續奮鬥抗戰,一定可以達到各國在遠東敵視日本、包圍日本,使日本陷於孤立,這個目的並不遠、是很容易達到的。】【國民政府的外交方針已定了,即跟英、美、法、蘇組成聯合陣線,組成反對日本法西斯的同盟。】歷史資料既然如此,國府也曾經希望德打蘇(由陳立夫代言);其實國際形勢都是利益取向,一廂情願也沒有用,總是隨時有備案較不會臨時變化,造成措手不及。

汪叛蔣後,擔任偽行政院長是1940年3月20日。3月底,美政府向華提供2000萬美元貸款,同時發表不承認汪偽政權聲明。但當時美國國內反對參戰聲浪盛行,羅斯福總統的大選,則以美國和平、中立爭取選民支持。日本偷襲珍珠港基地是1941年12月7日。

紅軍要看蔣笑話,1927年之後即公開存在,8月1日學孫文建軍;抗戰時,是以團結抗戰,擴大軍隊組織;黃橋事件、皖南軍變開始透明反蔣。中國軍人當漢奸偽軍或抗戰搗蛋,是北洋舊部為主體,尤其1928年,北洋亡朝,然後勉強接受指揮,粗估前後有三成力量在抗戰時,找到機會就投偽汪。在七七時,偽軍陣容就很龐大,日軍在七七前,受到西安軍變後,國共都願意不再內戰,槍口朝外。反而是日本基本態度看到華抗日決心,此時是希望避免戰爭,尤其是七七爆發時,日本並無擴大戰場計劃;日本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將此刻重病住院,7月11日東京派香月清司中將接任司令官,田代皖一16日病逝。當時雙方曾協商,9日晨,日開始撤兵,退到豐台,中方撤至盧溝橋以西,之後咬住日纏打,是蔣採戰略,拉日往南,上海戰事屬於侵略,而熱河、北平曾屬於前金,溥儀內閣支持日本代為復疆,日方則是用資金僱用蒙匪為打手,傭兵身份打到長城。嚴格講,老蔣團隊智慧及戰略都是一流,抓住不讓龍雲附汪投日,實際是盟軍戰勢轉順主因,美英戰後是對不起老蔣的,二戰談戰略智慧可以顛覆的歷史還很多。

七七時,日駐軍只有5600多人,是步兵旅團,轄兩個聯隊;但偽組織部隊,包括冀東保安隊、滿蒙征綏聯合軍、蒙漢回自衛軍,偽軍雜牌部隊共6萬。813戰事前,委員長是得到軍委會同意,命令主動攻擊上海陸戰隊司令部。當時趕來支援的皇軍,基層主官就有幾個是中國姓。

在1942年6月時,附汪偽軍已經有100萬以上,日本必須對汪有誠摯合作態度,才能使偽汪在徵糧、印鈔、偽軍再擴充,等等好配合,因此42年6月,東京不同意希特勒與蔣介石聯盟,那是很正常的維護眼前局面姿態。但1941年底,戰略最重要的轉移至雲南,不是華東,這是領導抗戰尚未被挖掘出擴大討論的蔣團隊智慧。

史達林曾提議與德連盟打美,只是逼美表態,你美若不支持蘇1941年6月22日開戰的「衛國戰爭」,我們41年12月5日投入125萬人大反攻,驅退納粹,已經捷報,但輜重、汽油、戰略物質,你美國再慢一些,我史達林會說對不起,只好退出盟軍,轉搭上軸心國征服世界列車。由歷史來看,美是被史達林盟納粹唬住,因此租借法案蘇取得109億美元(蘇統計是98億美元.相當於現在1500億美元),相同援助,華是取得8.45億美元。蘇取得的租借法案,是戰略物資,含飛機14795架、坦克7056輛、吉普車5萬1503輛、卡車37萬5883輛、摩托車35170輛、拖拉機8071輛、火炮8218門、機槍13萬1633挺、炸藥34萬5735噸,機械設備10億7896.5萬美元,火車11155節、火車頭 1981輛、食物、尤其油料267萬噸,等等。因為納粹攔截,運蘇物資,各種車輛大約5千輛、4千架飛機和20萬噸各種物資,沉入大西洋,未到達目的地莫曼斯克。當時,史達林開的清單,美和英都給,但,轟炸機B-26、B-17、B-24、四引擎運輸機與夜間戰鬥機,美不給。但蘇由迫降在東歐或是西伯利亞的盟軍飛機,修復得到B-17,P-38與P-51等機種,是後來其發展新機種的樣品。英也提供2900多架颶風,1300多架噴火,23架翰普敦與14架Albernarle輕轟炸機,有部分也是被攔截報銷。概括來講,援蘇飛機約占其參戰飛機20%。燃料部份,盟軍共運送47.6萬噸辛皖值100航空汽油。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