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文化现象与经济效应

前言 :
博客是“网络日志”的意思,来源于英文Weblog,简称blog ,通过文字、音乐、图片展现个人思想空间.文字的自由表达,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即时简单的操作手法,在博客模式中信息的发布权掌握在自己手中。blog是一种交流、信息交换的平台,同时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大众化媒体传播方式。不仅个人、公司、政府也在运用这种网络工具,传播资讯、商务操作、创造经济效应。文化与时尚的潮流,你准备好了拥有一个自己的博客吗?
《纽约时报》via sonia
如果blog只有一个人看,就是在写日记;如果有几十个人看,就是和朋友在一起交流;如果有几百个人看,就是有影响力的一种势力和权力;如果有几千个人看,就是一个商业,一个媒体。


Roy

就职公司: blue Tech Enterprise
职务: ceo

BLOG 的冲击力

2003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的博客网站也正式开通。一些个人的BLOG也在与华盛顿大牌记者抗衡。Blog的初始来源于美国,商业、媒体、blog之间的碰撞带来了不小的文化冲击。

Blog在潜移默化影响美国大选,揭示丑闻,推广公司,宣传个人……扮演着各种角色,平民化的定位产生重要的价值。Blog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以往单一的交流转向于双向的交流。它的出现给大家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交流的模式将进一步影响到信息共享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原有模式。
对于使用者成本为零,任何人都可以在10分钟之内注册成为一个blogger。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权决定在编辑手中,而现在,优秀的blog也可以拥有大量的读者。

Blog并没有进入主流,只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现象。它的传播和影响力如一股暗流穿透于新闻资讯和文字写作者之间。也代表了美国强势文化的入侵,对保持现有的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威胁,同时对各种语言文字精湛表达有很大的影响,不论是英文或中文,网络语言的出现都降低了文字的要求。

博客找到了文化和经济并存的渠道,现阶段博客还处在概念推广和商业盈利探索期,但是全球的互联网巨头看好这个经济立足点,加强在BLOG各项商业运作的投入。在网络与媒体,大众与权威,这个世界评论新闻工作者成功的标准,并不是谁的文字功底专业,而是营造更好的对话空间,读者的心灵能为你打开吗?

在博客未来发展道路上必将走入每个人,在你的名片上不仅拥有电话和电子邮箱,还将拥有个人博客。这种模式将伴随你的生活和工作。

Kevin
就职公司:CIBC
职务: Investment Analyst

BLOG 是风险投资的“新宠儿”

去年9月,两大风险投资公司Granite Global Ventures (GGV) 与Mobius Venture Capital先后投资于中国网络行业,软银亚洲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也随及加入,软银亚洲用不到100万美元获得盛大集团的10%的股权。博客网站受到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
博客的盛行,也比标志着WEB2.0技术的商业化帷幕拉开。中国博客网动用几百万美元进行收购,通过收购小博客网站加大规模快速扩张。新浪网站利用名人博客在两个月内增加注册用户200万。搜狐、QQ、天涯、猫扑、和讯都在细分市场占有额。博客网站的产品开发、服务质量保证、市场运作能力以及技术创新都需要大量新的资金再一次投入。
预计2006中国博客用户要达到1520万,市场潜力还很大。因此各大博客网站发起第二轮融资的计划。快速抢占市场,并购重组是今年网络市场的重头戏。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商家也在看好博客的经济价值。个人可以利用博客交友、沟通;提供商可以提供一些增值收费服务,巨大人气可以增加广告收益和网站的浏览量,博客社区可以稳定小额定向广告和互动营销服务;各大企业可以利用博客进行网络传播和公关。这是一个多方受益的网络营销模式。
Blog成功的运作最大受益者,不是个人或明星,而是企业及享有高额利润的风险投资公司。每一位blog的使用者都在参与这个商业运作过程,只是最大的经济效益获利者不是你。
风险投资公司对一个企业的盈利预期一般是在3到5年,进入中国最早、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商IDG(国际数据集团)从中国互联网市场上已经赚回了平均5倍的盈利,投资回报约10亿美元。近期,IDG又将在中国设立了两笔总金额约为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
Blog是个人文科技的产品,它也是商家、企业、风险投资公司谋取利益的工具。网络时代“新宠儿”的价值最终还是由市场决定它的生死权,能否继续成为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热点?拭目以待。


非主流空间

Keso
职业:Donews 总编辑,IT界著名评论家

最近一段时间在blog世界洋溢着的要打败传统媒体的乐观情绪,美国《The American Spectator》资深记者Lawrence Henry提出尖锐的观点: 有些事儿是blog做不了的。尽管很多人都认为,互联网大卫正在杀死媒体歌利亚,穿睡衣的人正在把穿裤子的人踢出CBS新闻……但Henry说:Blog能做报纸、电视和广播新闻所做的事吗?如果主流媒体,一夜之间都消失了,blogger们接下来该干吗?最初的热情过后,他们在哪里去捕捉新闻?继续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这篇文章极为刻薄,但也不无道理。blog在与真实世界的衔接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公众需要正常地了解某些事情:飓风从哪儿来?学校是开学还是放假?棒球赛什么时候开始?候选人在哪儿?伊拉克正在发生什么?各地方、州、国家政府有什么政策,等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翻阅报纸,一大早在车上打开收音机,收听“早安美国”或在孩子们吃早餐时偷闲在厨房收看新闻节目。
新闻是一种产品,像任何别的产品一样,它不断地寻求扩大它的特定需求者。它通过传递信息给读者,出卖广告来养活自己,新闻的价值和媒体的出路不都是这样子吗?主流媒体的地位是不可替代和颠覆的,那么blogger们、网迷们,能把互联网信息变成公众每日新闻的真正替代品吗?
清醒地看待网络文化,面对blog现象,应该做的三件事。第一件,实现真正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网络世界。第二件,放下虚妄进入真实世界,寻找事件和消息源。第三件,放弃对blog乏味写作的痴迷鼓噪,这种自恋就像长号的音调一样让人烦。
有没有试过在blog中找回几周前的新闻事件?过时的blog,让你很快去忘记。动手写一些专业的、有价值的新闻或文字优美的好文章吧。没人在乎你那该死的日记。
作为一种新的产品,我们怎么知道blog世界什么时候有所突破并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当blog开始卖广告,盈利价值完全实现之前,blog还只是个跑龙套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