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声教:备受敬重与爱戴的一代外交家
作者:張人傑
8月6日对于加拿大华人界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两年前的8月6日,在北美华人圈备受敬重与爱戴的中国著名外交家厉声教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2岁。
在厉声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香港《南华早报》刊发题为《Chinese diplomat who helped shape Law of Sea remembered》的文章,对他表示缅怀。新华社《参考消息》在头条位置刊发文章《中国著名外交家厉声教传奇一生回顾》。《中国日报》、《工人日报》、《上海日报》、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凤凰网、澎湃新闻等大量中国主流媒体纷纷刊发纪念文章。厉声教先生逝世一周年及其所留下的研究遗产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厉声教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曾任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副总领事。他在任期间在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受广大华侨华人们的景仰和爱戴。
此外,他在推动中加文化交流方面也贡献良多。中国官方评价称:“厉声教在推动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向加拿大主流社会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5年9月,加拿大政府特向厉声教先生颁发奖状,向厉声教先生为中加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作之贡献致敬。
加拿大国会议员余欣龙和现加拿大华人自由党协会主席郭伟光等曾联名致函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函中写道:“厉声教副总领事,为人善良,多才多艺,建树良多。为中国和加拿大的邦交,建立更好的发展机会,又关心华人社区繁荣安定和团结,更促进中加人民友谊的发展,实为外交使节的模范。”
加拿大10余个最有影响力的华侨团体负责人曾联名致函外交部、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和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函中写道:“由于我们的总部都是设在多伦多,所以在和总领事馆的长期联系过程中,厉声教副总领事的谦谨、儒雅的学者风度,和工作认真及负责的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处事诚恳,即使意见不同,也能给我们愉快地解决问题,实在难能可贵。最近传闻,厉副总领事即将调回祖国,我们各侨团深感不安,我们代表各自组织所有的会员诚恳地向贵部、大使先生及总领事先生提出不情之请,希望能挽留厉副总领事,和我们共同工作多一段时间。我们对他的敬业精神十分敬佩,除上班时间外,他总是尽量安排时间出席侨社的各种活动直到深夜,并为侨社的团结及和平相处做了很多实事。”
在另一封“加拿大多伦多各界华人”致外交部和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总领馆的联名函件中,加拿大各华人社团代表联名写道:“我们从工作的接触及日常的交往中,认识到厉声教副总领事是一位才德兼备的中国外交家,深受多伦多各界华人的敬重。他为多伦多华人、华侨做了很多有益的事,特别是促进华人社团间的团结合作与沟通对中国的了解及热爱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我们感到,正当厉声教副总领事对多市华界能做出更大贡献的时候,即要被调离回国,乃是多市华人及驻多总领馆的巨大损失,令人深感遗憾。为此,我们愿不怕冒昧,特联名呈函阁下,祈望能让厉声教副总领事在多伦多继续工作一段较长的时间,则是多伦多各界华人之幸也。”
大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伍卓生和秘书长林君在致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的函件中写道:“记得去年十一月间侨办副主任张伟超先生访问多伦多时,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些社团人士谈及总领馆人手不足(侨务方面),十分希望主持侨务工作的厉声教副总领事能有机会留任多些日子。大家都觉得厉副总要被调回国,实令人感到惋惜,也是总领馆及侨界的损失。本会注意到,厉声教先生来多伦多任职以来,对侨务工作热忱投入,工作出色,深受侨社的好评。本会对此深表认同。为此特冒昧致函阁下,并请代转达中国外交部,对本会及一些社团朋友的上述意见给予考虑。”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回忆:“我是1979年由教育部派往加拿大首批留学的三位学者之一,1980与1990年代,与加拿大海洋研究与教育部门多次合作,常赴加拿大工作。当时,厉声教同学任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我们有机会在多伦多市会面。我在加拿大的小女儿朱耕亦在多伦多市参与华人活动,深知在多伦多聚集的华人很多,无论来自大陆或台湾的华侨均为厉声教热心支持华侨活动而竖大拇指,众口皆碑地钦佩。他在多伦多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他对华侨十分关心,为他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在多伦多华侨中很有口碑。作为外交官,他宣扬了国家,团结了人民。”
▲七世祖厉鹗、祖父厉良玉、父亲厉麟似、厉声教
厉声教1935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书香世家。浙江厉氏家族是历史上有名的世家,唐、宋年间,出现过“厉氏两都督”、“婿翁状元”、“父子进士”、“三兄弟进士”、“两代五人登进士”、连续四代的“祖孙进士”等中国历史上极为罕有的奇异现象,诞生过无数贤臣墨客。而中国近代史上的很多著名人物也均出自这个家族,包括清代大文豪厉鹗、晚清篆刻大师厉良玉、民国西学泰斗厉麟似、中国西医学教育先驱厉绥之、著名军事教育家厉尔康等。
才华出众的厉声教年纪轻轻便已声名远播。为了能得到这一人才,外交部三次派遣人事司科长前去邀请他入部。
厉声教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型外交官。他的研究成果曾在外交系统内引起广泛影响,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的高度重视。他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方面的顶尖专家。
20世纪60年代,厉声教作为中国驻缅甸大使助理全程参与了中国与缅甸边境协议的谈判。该协议是中国与邻国第一个领土协议,并成为之后领土谈判和协议的范例。此后,他还参与了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
1972年3月到1982年12月,厉声教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参加了长达十年历期的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和随后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并参与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
▲1973年周恩来总理就领海问题在厉声教材料上的批示
厉声教1973年10月就中国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的重要建言,获得了周恩来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中国坚持了12海里领海宽度的主张,并最终于1982年以既定12海里领海宽度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该公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过参与国际法的立法活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利益,在中国国际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中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保证管辖海域得到有效控制和充分开发利用以及解决南海问题等影响深远。
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厉声教在西学与国学方面均有精深造诣,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凤凰网评价其为“当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影响深远,《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观潮有感》等均被公认为当代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1957年,外交部篮球队合影(后排左一为队长兼教练厉声教)
厉声教年轻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运动员,在南京大学就读期间,被同时选拔为南京市足球队队员和南京市篮球队队员,代表南京市参加了多个国家级体育赛事。进入外交部后,他成为外交部篮球队教练,中年以后改打乒乓球,曾获外交部乒乓球比赛冠军。
此外,厉声教也是首位在美国《赫芬顿邮报》等多家西方知名媒体上拥有个人专栏的中国外交家。
去世前,厉声教留下三大遗愿:第一,身后事一切从简,不给国家和亲友增加负担;第二,遗体捐出,用于医学研究;第三,丧葬费用全部捐出,一部分用于老年疾病的研究,帮助更多老年人,另一部分捐给母校南京大学和上海市西中学。
厉声教逝世后被评为2017年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
(以上图片来源均为互联网,资料综合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华早报》、《上海日报》、《工人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