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声教: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诗人外交家”
“潮来万马风雷变,潮返空留素练痕。几度浮沉天地阔,江山代有弄潮人。”——厉声教《观潮有感》
他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曾获得周恩来总理的赏识与点名肯定,在外交、国际法、教育、文史、诗词、国际传播等多个领域均成就卓著,被官方誉为“身兼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外交家”。
他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位巨擘。
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他就是素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当代文化泰斗厉声教。
诗书传家的学子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书香名门厉氏家族。浙江厉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世家,唐、宋年间,出现过“厉氏两都督”、“婿翁状元”、“父子进士”、“三兄弟进士”、“两代五人登进士”、连续四代的“祖孙进士”等中国历史上极为罕有的奇异现象,诞生过无数贤臣墨客。迁居杭州的这一支自清康乾年间大文豪厉鹗始,世代均为饱学之士,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在保存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厉麟似、厉良玉、厉绥之、厉尔康、施承志、周恩来、钱学森、蒋百里、任伯年、金庸、徐志摩、沈钧儒、范长江……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均直接出自这个家族,或与这个家族有着亲族关系。
图为厉声教(中)与父亲厉麟似和母亲唐丽玲
他的父亲便是被钱学森称之为“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德高望重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民国西学泰斗厉麟似,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母亲唐丽玲也是学养深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任教于国立浙江大学。
其祖父厉良玉是晚清官员,也是近代的一位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篆刻大师。他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融合皖浙两派的大师”,与吴昌硕、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他对日本近现代印学和书法影响颇深,作品在日本备受推崇,是中日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的先驱。而其先祖厉鹗名声更大,是清代文坛独树一帜的宗师,浙派的灵魂人物。
得益于历代书香积淀和父亲厉麟似的深厚西学造诣,厉声教从小便受到中西文化精粹的熏陶和洗礼。而天资过人的他自幼便显露出了惊人的文学和语言天赋。他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十几岁时已能用中、英双语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讲得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
厉声教还只是市西中学的一名中学生时,在整个上海市就已小有名气。考入南京大学后,他迅速成为了年级学霸和学校的明星人物,还被同时选拔为南京市足球队队员与南京市篮球队队员。期间,他写出了一部中篇自传体英文小说《Shanghai Memories》,同时完成了对其先祖厉鹗名篇佳句的英文翻译。毕业时在离别母校之际,他写下了著名的《满江红·浩浩长江》。
满江红·浩浩长江
浩浩长江,万里浪,挽澜击楫。同坐望,北楼钟鼓,哪堪别离。踏遍三山程门雪,勘明四海达摩壁。溯万象,何事主沉浮,观王气。
听晚唱,迎朝日。惜少壮,博奇志。叹青春豪放,笔端星驰。誉满六朝金粉地,此去天下谁相知?入梦里,明月照秦淮,长相思。
厉声教21岁时写下的这阙满江红,处处激扬着风华正茂的书生意气,抒写了大时代里有为青年的爱国热忱和报国理想,富有教育意义。整阙词大气洒脱又不失细腻工整,意象超然,用典巧妙,铺排抑扬有致,情感收放自如,兼顾对仗、音韵、节奏,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充满艺术美感,堪称不可多得的长调佳作,值得后人品读、学习。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是厉声教中学的同班同学,她在回忆厉声教时称:“声教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家庭,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成长过程中除学业外,还兴趣广泛,球类、音乐都是他的爱好。我印象中市西中学的厉声教同学,不多言语,身手敏捷,善打篮球。”
据厉声教大学同班同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回忆:“当年,政治辅导员李乾亨老师认为厉声教同学是可造之才,对他多有关照。他人非常挺秀,篮球打得特别好,是南京大学篮球校队的主力队员。他学习成绩优异,英语也非常好,是品学兼优,诗书传家的学子。”
从外交学院到外交部
才华出众的厉声教不仅被南京大学教授们一致认为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也获得了正在物色人才的外交部领导们的关注。在他尚未毕业前,外交部就专门派员去南京大学挑选毕业生,并向南京大学方面指名一定要厉声教毕业后来外交部工作。
不想南京大学最后安排了一位学生干部去外交部工作,而厉声教则被分配到了外交学院,被安排在世界经济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厉声教欣然接受。外交部发现来人不是厉声教,就把南京大学安排的那位同学分配到了云南外事处。外交部旋即询问南京大学厉声教去了何处。南京大学方面答复称他被分去了外交学院。于是外交部就派员来到外交学院,专程邀请厉声教去外交部工作。而厉声教本人当时志在科教兴国,更倾向于留在外交学院从事国际经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没想到外交部竟三次派遣人事司国内干部科科长吴化远前去外交学院邀请厉声教去外交部工作,同时外交部的各级领导也逐个出面,耐心地给厉声教做思想工作。
图为1957年,外交部街24号北楼前,外交部条约法律司部分人员合影(后排左二为厉声教)
经过再三邀请,厉声教被外交部领导们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拳拳之心所感动,最终于1956年11月正式调入外交部,在当时外交部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条约委员会(后改称条约法律司)被作为老专家刘泽荣的接班人加以重点培养和锻炼。年仅21岁的厉声教成为当时外交部所有地区和业务司中最年轻的干部。当时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外交部重视青年人才,尊重知识分子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受到周总理高度重视的学者型外交官
厉声教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型外交官,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方面的顶尖专家。他的研究成果曾在外交系统内引起广泛影响,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代表新中国参与了多个建国初期的重要边界谈判,包括新中国与邻国的首个领土协议——中国与缅甸边境协议的谈判等。该协议成为之后我国领土谈判和协议的范例。他也是地位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他还参与了我国领海宽度的确定。
图为1973年10月2日,周恩来总理就领海问题在厉声教材料上的批示
厉声教1973年10月就中国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建言,获得了周总理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中国坚持了12海里领海宽度的主张,并最终于1982年以既定12海里领海宽度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该公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过参与国际法的立法活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利益,在中国国际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中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保证管辖海域得到有效控制和充分开发利用以及解决南海问题等影响深远。
厉声教外交部前同事,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唐闻生曾回忆称:“声教同志英语很好,是一位钻研业务的学者型干部。”
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
1996年2月,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厉声教(中)出席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云南赈灾活动(1996年2月14日《星岛日报》,记者张士雄摄)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作为增进民众情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国与国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厉声教就是一位文化外交方面的先行者、践行者与推动者。在半个多世纪的外交生涯中,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的厉声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贡献良多。1995年9月,加拿大政府特向厉声教颁发奖状,向他为中加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作之贡献致敬。官方曾评价称:“厉声教在推动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向加拿大主流社会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厉声教也是首位受邀在西方多家知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外交家,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位代表性人物。
潜心文史的诗人外交家
在繁忙的外交工作之余,厉声教也曾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被公认为当代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的《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观潮有感》等诗词名作,以及已界耄耋之年的他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世纪》杂志之邀所撰写的《春风化雨刘泽荣》、《寂寞黄昏 梅香如故》等文史作品。
对此,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期刊《征途》曾撰文评价道:“晚年的厉声教虽已老迈,但从他的文字当中仍能感受到他的大师风范以及他深厚的国学功底。”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是厉声教于1976年所作的哀悼周恩来总理的一阙词,为悼念周总理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该词仅用寥寥数笔即勾勒出周恩来波澜壮阔的一生,既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敬仰、爱戴与深切怀念之情,又对周总理的一生是一个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理性的概括。作者曾获得周恩来的赏识与肯定,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走上外交战线,并自始至终追随周恩来总理。作者出身杭州厉家,与周恩来家是世交,两家还有亲戚关系。故作者对周恩来其人有着自己切身而独到的理解。整阙词哀而不伤,虚与实,放与收,意象与用典,抒情与叙事均结合巧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周恩来总理的景仰、哀悼和思念。个别处似乎虚多实少,典故较多,实则是作者用语谨慎,以避人耳目。但在那个年代,已属惊人之语,足见作者对于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已超越了对其个人安危的顾忌。
《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是厉声教于1994年在驻加拿大多伦多时所创作的一首词作。这阙词抒写了厉声教夏夜梦回杭州,泛舟西湖,夜观曲院风荷时的感受,表现了作为外交官的厉声教虽身在异国,仍心系故乡杭州的思乡情怀。词作上半阙以夜泛西湖开头,却不先铺排景致,而是先声夺人,以一曲菱歌引人入胜,令读者瞬间身临其境,如置身湖中,耳边是歌声伴着船桨划水的声音,眼前是碧波沉沉,月照荷花的景色。在作者笔下,荷花不是以通常晴空烈日下红花绿叶的艳丽形象出场,而是在如银月色映照下,褪去鲜艳,展现出别样的清幽,颇有水墨画的味道,这在西湖歌咏中是比较少见的。而空庭之中,只有月光盈门,也是闲云野鹤之境,这同样多少体现出作者不求富贵,洁身自好的追求和返璞归真,远离烦嚣的渴望。下半阙写景之中融入了触及灵魂的情感表达,流光谁吊问,何处不销魂,两处疑问的答案耐人追寻,颇有东坡诗“人生到处知何似”一句的味道。末句才点破此乃梦境,出人意表。梦境中折射的是作者思念祖国和家乡的心境。好梦不长,如斯良辰美景不可多得;游宦异国,自是梦萦魂牵故乡山水。整阙词清丽流畅,洒脱自然,立意新颖,不落窠臼。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如歌如画,亦真亦幻。自古至今,歌咏西湖、荷花的诗词歌赋何其多矣,却鲜有这样别致而有意趣的。
《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是厉声教于2011年初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拜谒厉杭二公祠,同时寻访其先祖厉鹗墓时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体现了作为诗人的厉声教将凭吊先人的思古幽情寄托于杭州山水之间的超逸情怀。作者此诗,看似信手拈来,流畅清新,不落窠臼,实则构思精妙,深沉蕴藉,意在言外,对仗工整而无雕琢之匠气,立意深远兼具天然之气韵,用典与写景浑然一体,古人与今人共此幽情,为不可多得之作。首句以绿树掩映幽径的景色,寥寥几个字就将全诗的画面感、幽远的意境一下子展现出来。末尾一个“寻”字,突出“寻访”之本格,却又用“何处寻”问句结尾,带有悬念,暗示求之不得,又似有所期待,耐人寻味。可谓于平淡中见不凡。颔联为罕见的妙对,对仗工整,意蕴丰富,令人称奇。“祠畔”句,本来纯系眼前实景,然用“西溪水”三字,既给出地点,又引人入胜,西溪之美,人尽皆知,只闻“西溪”二字,便可联想到无数风光,令人极易与作者共感,描绘的是一脉流淌不绝的碧水,引发的是无限追慕遥想,如此名胜之地,此情此景,谁曾与共?而“檐下”句,由古及今,现出前来凭吊的作者真身。该下联别出心裁,初读看似用“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的常言为典,诉说作者这在北平多年游宦之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怀,再读悟出其一语双关,实际巧妙描摹了自北平归来西溪之人,在祠堂外屋檐之下默立之态:后世子孙来吊先人,仰慕先贤,实在不可不低头。表面的自伤之语,竟是抒发对先人的无限景仰崇敬的佳句。且“西溪”对“北平”,二者皆为地名,“西溪水”对“北平人”,二者皆为令人生出无限遐想的事物,大有趣味,读来不忍释卷。颈联两句工整之余,含义深刻。厉鹗一生贫寒不仕,命途多舛,无缘富贵,但在清代词坛独树一帜,才华卓绝,著作甚丰,后世名垂不朽。“好静”、“安贫”二句,看似怀念先人的清高博学、安贫乐道、著述丰富,实则也是对作者自身继承发扬前人之风骨标格的理想追求的一种表达,今人古人,一心同理。尾联又回到眼前景物,将读者从无限感怀之中带回现实,收束得当。“清风吹绿蜡”一句用了“冷烛无烟绿蜡干”的旧典,却显清新,盖因祠堂前常年种植芭蕉,新绿当春萌发,作者以眼前所见入诗,故不造作。且有“惊觉已黄昏”之句在后,点出天色将晚。既已傍晚,想到点蜡烛也是自然而然,而新长出的芭蕉嫩叶,正如绿蜡,如此而已。此外“清风”句,静的是芭蕉,动的是风,静中有动,颇有禅意,与“惊觉”句相得益彰。“惊觉”句又是双关,既写出作者耽于凭吊,思绪万千而忘记了时间流逝的情景,又仿佛是身已暮年的作者惊叹年华易逝的感慨,红尘中人,莫不如此,这静谧之中的“惊”字,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惊”字,各臻其妙,大有警醒世人之意。自来吊古咏怀之作,多有作者自伤身世,怀才不遇之慨叹,如杜工部吊蜀相祠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等,但作者此诗,匠心独运,虽有淡淡伤感却无悲戚酸苦之局促。不事雕琢而意境高远,正大端方却妙趣横生,值得反复吟咏,堪称当代吊古咏怀诗之杰作。
《观潮有感》是厉声教于1998年观钱江潮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字字精炼,虽用熟习旧典,却极为贴切自然,与描摹眼前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观和感慨作者个人的人生历程巧妙地融为一体,兼之立意新颖,借写观钱江潮,把作者亲身经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祖国数次历史性的变革用寥寥数语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正如潮水的势不可挡一样,社会发展进步的浪潮是不可阻挡的,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代代都有高瞻远瞩的革命者、改革家们,他们无惧个人际遇顺逆,无畏前路波涛汹涌,像弄潮儿一样,踏浪而行,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他们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此诗最大特点是把钱塘江潮和改革创新这一对本体和喻体进行了水乳交融的刻画。作者在其中展现了不落窠臼的巧妙构思,堪称“教科书式”的用典方式,以及完美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通篇不见深奥晦涩或浓妆艳饰之处,而自大气磅礴,意境深远。其锤炼文字之功,值得研究揣摩。如“潮来万马风雷变”一句,一改龚自珍诗中的万马齐喑那晦暗颓废的色调,反而转用万马奔腾之状来描绘潮水来势汹汹,而末尾的“变”字,明似写潮水气势如风雷且瞬息万变,却又暗示了社会发展,改革创新所带来的大潮一样翻天覆地的巨变,可谓一字千钧。再如“几度浮沉天地阔”一句,既是写实,描绘潮涨潮落,天地开阔的景象,又是写虚,抒发作者在人生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终于放开怀抱,顿感海阔天空,豁然开朗的心情。末句“江山代有弄潮人”,既是写因观潮而联想到的改革浪潮和改革者们,又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后继有人的欣喜之情,既传达了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又体现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读来令人心折。
《采桑子·西湖四咏》是厉声教创作的一组描写当代杭州西湖四季美景的词作。《采桑子·谁家庭院春光好》是一阙描写西湖美好春光的小令,动中有静,情景结合,清新自然,引人入胜。《采桑子·芙蓉出水连天远》是一阙描写西湖夏日风光的词。词作如油画般色调浓艳,气势不凡,却又不乏活泼与灵动,读来令人两腋生风,清香满颊,心旷神怡。《采桑子·西湖秋水平如镜》描写的是西湖秋色。作者在诸多永恒的秋日意象中融入了发自肺腑的乡愁别绪,意境高远,音韵和谐,文笔俊逸,情感真挚,堪称佳作。《采桑子·西风凋尽西湖柳》写的是西湖冬日之美。用典精妙,意境幽远,文辞清丽,韵脚自然,情感真挚。最精彩之处是词作的内在的节奏音韵如旋律悠扬,沁人心脾,充分体现了作者将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精巧结合的高超手法,颇足一观。这阙如歌如泣的词,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其所承载的思念之情,令人感动;那哀艳婉转的画面与音韵之美,更令人击节。这四阙词,用典与写实俱臻妙境,用工整严谨的韵文,自然流畅地写尽了西湖四时风物的精彩,写活了西湖四季美景的精魂,表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描绘了杭州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的水乳交融,且能兼顾音韵之美与画面之美,可谓字字珠玑,读来朗朗上口,令人不忍释卷,无愧于当代吟咏杭州西湖诗词中的杰作。
《断桥春草》是厉声教1997年春节自北京回杭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作清新隽永,音韵优美,自然流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景与凭吊相结合,既抒发对先人的深切缅怀,又表达了对其高洁品格的追思和敬慕之情。诗作通篇看似在歌咏经冬不凋的江南劲草,小草看似荏弱,但却坚韧顽强,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终于在早春的细雨中,绿了江南岸,迎来了无限春波的季节。实际上,作者之父即是鼎鼎有名的厉麟似先生。作者的原注中点出诗作是以品格刚毅的断桥春草来比喻虽为书生,却能坚守文人气节和民族大义,不畏强暴,坚持与日军抗争到底的先人。故人已杳,但他的思想与精神,正如这年年萌发的春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乾坤正气,万古流芳。作者在这首绝句中展现了高超的创作技巧和不落窠臼的立意,看似形象写实的表述,实际是对古往今来歌咏芳草的名篇典故的巧妙运用。春草是文人墨客表达希望与寄托的重要意象,也是不亚于松竹的品格标志,而能够经冬不凋的劲草,更是象征了作者在新中国的春天里,继承先人遗志,追随先人足迹的决心和信心。长安流水繁华尽一句,进一步剖明心迹,体现出作者的淡泊名利与睿智豁达。末尾的一段孤芳万古恒,既是对先人的追慕景仰,也是作者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理想。这首绝句,似写景而又超越了写景,以眼前实景抒发了无限怀念,宣扬了浩然正气;似凭吊又超越了凭吊,以丰富的情感视角来审视年复一年的春草,睹物思人,江南名胜,杭州美景,成为了作者追随先人,汲取无限精神力量的源泉。与此同理,古往今来,风景名胜一旦与烈士名人的忠魂英名相得益彰,往往更添传奇色彩。作者此诗,堪称佳作。
《西泠怀远》是厉声教1956年休假回杭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作颇得古人怀远诗的精髓,然立意精巧方面似有过之而无不及。诗作开头取景在杨柳依依的西泠桥畔,颇有深意。杨柳,自古是送别诗的头号客串角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风吹柳花满店香,胡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正如这些千古名句一样,作者只用了“垂柳依依”四字,既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景致,又令全诗充满了被杨柳的意象固化的离愁别绪,如千丝万缕的柳枝柔条,动人心弦。除了杨柳,作者又以“小小家”寥寥三字,让西泠下苏小小埋骨的香冢进入画面,同时,又含蓄地把多情的苏小小与无情的离人进行了对比。接下来第二句既交待了再次离乡远行的背景,又恰当地接着前面的杨柳推出了离别的主题。第三句更巧妙地把近在咫尺的人与远在天边的月进行比较,还在末句含蓄地表达了离别的哀伤。伤离人之无情,如同非要照出落花的月光。黛玉葬花,是不忍美丽的落花陷于污淖,不忍花一般的美人遭遇不幸;作者怕见落花,则是不忍那相聚的短暂和分别的残酷,犹如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看似伤春,实是惜别。然而,自古“多情总被无情恼”,无情之人,无情之月,全不在乎作者伤春惜别的情愫,花落春残,行将远别,却只有作者一人黯然神伤。这一去,又是远赴异国他乡,真是断肠人在天涯。全诗明是写景,实是抒情,构思精妙但又感情自然真挚,写景清新脱俗,同样是写离人,写落花,却没有局限于离人与落花本身。结合作者身为外交官,常年客居异国,远别亲人的人生经历,此诗所展现的,不再是通常文人的伤春悲秋的感性,而是作者先国家大事而后个人情感,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真实情感经历,更能感动读者。作者也正是因为有着更高的追求和觉悟,所以并未过度沉湎于儿女情长,而是运用新鲜的比喻和巧妙的对比,让别离的场面不再死气沉沉,在淡淡的哀愁之外,有了一种与美景融合的鲜活的生命力,令人耳目一新。(孙静 李明亮 吴小林 陈权 王煜)
王煜供稿(文章源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