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Sibbald Point緊緊抓住夏日的尾巴
本報特約作者:走走聊聊
在“Lake Simcoe,曾經的多倫多湖”裡,走走聊聊曾說起移居楓葉國後到訪的第一個安大略省立公園是Simcoe湖南岸的Sibbald Point省立公園。更有意思的是,買了一輛二手車後的第一次Day Trip目的地也是它。記得那天新手上路後不免一路緊張。行駛在限速80公里的48號公路上時,油門總是不敢踩下去,車速只是70,卻依舊感到像風一樣疾馳。毫無疑問,前面的車子無蹤無影,後面的車子恍如游龍。心急得跟不住的,會一一搶檔超車,一溜煙跑開。
初次見面,印象挺不錯的。藍天白雲,面朝大湖;坐擁沙灘,周環翠綠。真是愜意極了。精力太旺,划船;無聊了,釣魚;吃飽了,打球;打熱了,下水;累了,打盹;醒來,健步去……好不快樂。就是健步小道的樹林裡的蚊子太多,長袖長褲,驅蚊水和防蚊帽都不管用。搞得自己滿身都癢。可以講,這是第一次瞭解和體驗北美人度過燦爛夏日週末的主要形式:兩三知己,或者幾個大家庭,聚在一起,投身自然,吃吃聊聊。真是一幅北美人慵懶或者沒有野心的休閒生活寫照。以後,走走聊聊也慢慢順應了這種消夏方式。
公園也許是大多倫多附近百公里內最熱門的省立公園。一到夏天,這裡人滿為患。後來知道,之所以吸引GTA的居民,原因有幾:方便抵達,取道48號公路,即Markham路,就可到達;距離近,不到一百公里;水體小於安大略湖,所以水更暖和;水質比安大略湖更清更淨。因此很多人每年要來一次。 不過公園究竟有什麼特色?再跑了一些其它省立公園,就覺得沒有什麼特別記憶,似乎都是一個模子裡批量生產的:湖塘溪水,沙灘樹林,一條條步道,一個個野營地,外加野生生物。但這似乎已不再重要,因為遊客的目的只是:逃離天天看厭的蝸居,避開久居的喧鬧都市,躺在自然的懷抱裡,重拾簡單而愉悅的心境。
不過,有些特別的是,Sibbald Point是難得擁有博物館的省立公園。博物館位於公園西側的一座老宅。這是當地最早的建築物之一,最初為Regency式樣的小度假屋,由早期定居者William Kingdom Rains始建於1830年。大約在1835年,蘇珊(Susan Mein Sibbald,1783-1866)購得此屋,並用她那蘇格蘭家鄉名之為Eildon Hall,隨後便將其擴建為宏大的鄉村別墅。蘇珊是當地最早的拓荒者,有回憶錄在死後於1926年出版。該屋是她在加拿大的第一個居所。此後,Sibbald家族在此生息繁衍達近120年,直至1952年前。
省立公園建立後,老宅得以改建裝修,規模也變小。接著就設立名為Sibbald Memorial Museum的博物館,這不僅是因為老宅原屬該家族,而且該家族是該地區最早的定居者之一,可上溯至拓荒時代,至今乃為 Simcoe湖南岸Georgia地區的名門望族,這可從地名Sibbald Point和省立公園名一窺其影響,甚至圖書館也毫無例外地刻有其印跡。Sibbald家族的成員目前也仍生活舊居周邊地區。如今,在恢復了十九世紀模樣的老宅裡,按照Sibbald家族生活時的樣子佈置傢俱和陳設,展列著許多古董收藏,珍貴藝術品,史前古器物,有的還是蘇珊兒子購自世界各地。
如果有人文情懷,走出博物館後,應該沿著湖畔小道繼續西行。跨過公園西門,馬上就可見一座漂亮的石砌教堂。這就是St. George’s Anglican Church。說起教堂,它還是和Sibbald家族脫不了干係。最早這是當地居民捐錢用木材和灰泥建造的簡易小教堂,約在1839年。後來,蘇珊號召建造更大更堅固的教堂,並和鄰居John Comer捐贈了地塊。許多居民也參加了營建工作,比如設計和鋸木,蘇珊的兒子則包攬了手工切石。教堂在1877年落成。
臨湖的教堂墓園裡有Sibbald家族墓。走走聊聊曾在“艷陽小鎮Orillia”一文中提到過的,有“加拿大馬克吐溫”之譽的世界著名幽默作家Stephen Leacock也長眠於此。還有一位作家也安息在此,她的名字也許不太為人所知,但是其作品熱度卻經年不退,這就是以“Whiteoaks白橡家族”系列小說及以此改編的戲劇影視聞名於世的Mazo de la Roche,“旅遊讀史系列”之“從奇遇到尋訪:加拿大同性戀女作家羅琦”寫的就是她。
兩位世界級作家之所以至死留戀於此,是因為Sibbald Point的安靜和美麗。要知道,他們生前的度假屋就在墓園附近。其實,在石砌教堂建造時,鐵路就鋪軌至此,使得Simcoe湖流域的消夏訪客劇增,南岸沿線迅速搭建了一溜度假屋,成為了“Ontario’s First Cottage Country”。讀到這裡,秋天正小跑著離去。如果想緊緊抓住夏日的尾巴,快點去Sibbald Point省立公園吧,這定當是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