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儒家冠冕禮儀
九月二十八日,孔子的誕辰,也即台灣教師節。馬英九在當天公佈了自己在台北,與一群身著儒服的小學生一起紀念先聖誕辰的照片。並在附錄的facebook博文日記中指明要發揚孔孟之道中那些放之百世、四海皆準的寶貴理念。台灣作為自上世紀中後期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據地,一直都很莊重地祭奠孔子,蔚然成俗,深值贊佩。
轉而將目光投至大陸。多少年來對傳統文化的摧殘與蔑視把百姓搞得麻木無知,漸以為常。借用明末清初先賢“夷夏之辯”的精闢觀點,現在這個時代的國人多半空有中國之名,而不具中國之實、質。處在物質豐富,精神空虛的困境中。說到底,外華而內夷而已。
不過,十足慶幸的是中國政府在新一屆領導人的帶領下似乎認識到了此問題的嚴重性。大陸媒體報出,在同一天,為了紀念孔子誕辰,南京夫子廟舉行了很盛大莊嚴的祭孔儀式。服冠禮儀全擬古代,讓人再次窺見華夏文明的餘影。在筆者看來,是振奮人心的。冥冥中有種預感,習近平的政府似乎正試圖恢復中華之正統。當天的報導也指出,習近平意識到國人道德觀的貧瘠,意欲從儒釋道中重尋經典,以正風俗人心,並堅信此一舉措實乃根治貪腐奢靡的社會之風的唯一有效途徑。
此消息一出,毋寧諱言,贊同者與批評者兼有。而從國內民眾到外國觀察者,多持狐疑態度。有網友說此乃國家為收買人心所用之權術,其意在使民眾更加安順。在他們看來,儒乃帝王之學,佛道則多勸人安寧向善。這樣的學說有裨益於國家統治。外國的觀察家也很快做出反應,他們將習近平的新政策視為中國政府對宗教的開放,而開放到何種程度有待商榷。且不說將儒道二家定義為宗教乃西人數百年來荒誕不經之陳詞濫調,即大陸民眾之見解亦體現出其本身對傳統文化的無知,更由無知而生抗拒。
僅以一例說明。前日筆者在博文寫道:大成至聖孔子先師誕辰,一切當莊嚴肅穆。不久即收到一位國內多年朋友的留言,其以質問之語氣謂“孔子在中國文化中算老幾”?其所持之觀點,大率與民國以來的憤青近似。謂是孔子之說,亦孟荀之說。商家逐利,所尊鬼谷孫武。為官之道在於老莊韓非。近世國人之智,多出乎明末清初實學一派。最後加以孔子思想少辯證,故曰孔子算老幾?
筆者覽此一論,深有感慨。遂自感情、理性兩方面與之作答。就感情而言,我輩離鄉千萬里,於傳統文化之依戀囧非國人所能理解。現實也好,想像也罷,國人之所能立身之本,正在於強大國家文化,如此才能夠找到自身的定義。近世以來,國人以追逐德俄所棄之馬列為務,甘為洋子洋孫,早已淪落到是非黑白悉皆顛倒的地步。而日韓歐美之人對我國家文明之崇羨日益增強,其人有口言身行皆乃我先聖賢之學者,能不使吾輩羞慚無地?
於理而言,百代以來,豈有脫於孔子之道而善終之人事政權?學者日讀一頁《論語》,即少卻一分戾氣,多少糊塗懵懂霎時間朗明如鏡。數十年來責難孔教誤國者,不知誤國非孔子,實乃尊孔之人徒要虛名而不行其實;朝廷之政固於時利之故也。
明清之實學,乃為明中期大行其道之心學之反思,論到底,是陽明先生的學生錯用其學,消磨心智導致的惡果。所謂實學,仍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而實學所囊括之範疇廣大深遠,波及於清代方方面面,甚至錢穀幕友之流,縣官紳士之類,如黃六鴻,無不以實學自詡。總而言之,乃因其時政治風向麻木不仁,使得下層文士重讀圣學,重尋思路。但雖變而不離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宗。孟荀所生之世,距聖人已有數代之隔,國家日益紛亂,故因時勢之便而闡發聖學,這本身也是孔子思想。孔聖人深通易道,於變通之法得其出神入化之妙,此理於儒經中處處體現,無需贅述。而儒家之正道,用於商業逐利,更勝於鬼谷詐詭之學遠甚。韓非之學本於道家,為一時權變之法,做不得百代不易之基。我中華聖人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集其大成,承其餘烈,所言所行與生民百姓無有須臾相離之處,不道天神鬼怪,最是近人,故我華夏百代以來,世世尊為師表。老幾之名,江湖人所言,與此廟堂聖人有何相關?
末當戲言一句。倘若習近平果能引領風騷,振興國教,發揚聖學,無論其目的如何,其所創建之功德之宏遠,不啻為二百年來第一中興之主也。後人其有論者,能不駸駸然與明祖康乾爭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