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之我要房子

本报专栏作者: 一 楷

为了买到一套房子:任何5美元以上的日用品连看都不带看一眼的。为了买一套房子,养成了逛商场抄号码的习惯,看中什么衣服,写下编号,等品牌一年一度的仓库清仓再出手。为了买房,不买高价果汁之类的奢侈品;外出就餐首选中国餐,因为有免费的汤和甜点,而且正在努力学习烹饪,争取不让我做给男友的便当被同事嘲笑 。为了买房,婚礼的预算不停缩小,直到最后,自己都在犹豫,不该把自己轻易打发了,是否该在买房后休养生息一阵再结婚。

与此同时,与我们同龄的朋友们正过着烈火青春般的日子,他的朋友保罗还没毕业就欠下了一屁股的助学贷款,这不,刚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就盘下了一辆二手小车,日子过的轻松又自在;我的同学安娜和老公刚刚结婚,立马租起了他们市中心的豪华爱巢,一拉开窗帘,安大略湖的美丽夜景尽收眼底。我的留学生朋友更是过的舒服自在,反正留学生都没有用到助学贷款,俗话说,无债一身轻,一有工作银行立即双手奉上没有年费的金卡信用卡。那日子叫一个如鱼得水。

可是,小女八六年生人,肖虎,未婚夫年龄相仿,两个年轻的八十后小生却毅然决定放弃品质的小资生活,早日成为众人口中唯恐避而不及的小”房奴”。

你可能会问,年轻人为什么早早的考虑买房,迫不及待地开始承受”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 ?就请各位看官听我细细评说。

时间一不小心滑入2009年,”八十后”这个词语越来越多的开始浮出水面。曾经被预言”八十后”可能是最娇宠、最稚嫩、最叛逆的一代, 可如今,曾经被七十后嘲笑是”垮掉的一代”八十后,完全没有吸取教训,已经开始嘲笑九十后的”脑残”。我们也在这掸子一挥肩的十年之中, 从祖国花朵,长成了良莠不齐的歪脖子树了。大多数生于80早期的人都已结束了慵懒的大学生活,参与到社会和市场这个人生终极名利角逐场里来,尽管我们面对社会的弱肉强食还是显得那么的茫然和不知所措,浑然不知自己早已成为市场圈定的下一个猎杀对象。那些迫不及待的开发商已经开始下手了,生于80年代的年轻人毫无准备的被卷入了购房的准大军中。

其实,我知道做为刚领上工签的留学生而言,我实在没有什么资格可以抱怨,自己初来乍到的那会儿,梦想着早一天读完书,拿到工作签证那就是菩萨保佑了,后来,加拿大政府一再放宽留学生政策,安省毕业直接发放三年工作签证,在校期间,又机缘巧合认识了未婚夫,毕业以后的工作压力也减小了,可以着手申请移民,宽慰的是,这日子好像越过越稳当了,原来浮躁漂泊的心总算觉得安定了一些。但是,当每个人迎来好日子的时候,总希望向更好的日子奔去。我身份稳定了,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可以与另一半风雨同舟,白手起家,尽早安家立业奔小康。所以,房子是我迈向小康生活的第一步。

就是因为经历过风雨,见到的彩虹才格外珍惜。我十九岁几乎是无奈出国,八十后的孩子是生存压力最大的一代。上学遇上教育扩招,我初中的时候一个年级有十二个班,每个教室都塞了满满五十个人。好不容易从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却背负着高额学费进入大学,可这时候,大学都没人希罕了,只能拜别心爱的大学,出国上了洋学堂。读完了洋学堂,居然发现大批学生本科毕业镀几个月金拿个硕士就又回去了。我要是也回去了,人家还不把我海龟当土鳖看,所以,回国的路基本不通。一路风雨走来,发现还是在加拿大生根发芽吧,可是我总得有个根据地呀,每月收入都进了房租支票里,攒个十年八年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况且国内最令八十后郁闷的事情是,读完大学,毕业就是失业,80后的大学生们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恐怖的就业难题。因此对于80后的年轻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买房问题,而是努力工作,争取向父母蹭到首付后,自己还能供的起贷款。你说谁家孩子愿意”啃老”,那是因为房子和工资实在不成正比,天方夜谭般的首付只能让房子成为八十后的烫手的山芋,买房就如”火中取栗”自找罪受。不买吧,那房假犹如雨后春笋节节高,工资如同早高峰时的公交车,慢上加慢,外加通货膨胀更让业主梦扼杀在摇篮中。我不在国内,日子过的也许不那么热火朝天,可是,反观国内,看着收入和房价如此不成正比,我还是庆幸,至少,在加拿大,只要我们努力干,整套房子不过两人工作头几年辛苦些罢了。但是,如果在国内,我一定会成为一个特别现实的女人,我也许不得不为了让房子委屈了爱情,按世俗的眼光把男人分为三等,有房的,有能力买房的,和压根买不起房的。所以,现在至少我还没有凄惨到为了房子牺牲了我的爱情,我就该以我所能先买了房子再说,免得错过贷款利率历史最低点,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我深思熟虑后决定,自己给自己早早套上房奴沉重的枷锁,我要大声宣誓:”房子,我要你,今后无论生老病死,贫穷富贵,我都供你一辈子。”可我并不供的心甘情愿,因为土地这样的稀缺资源和开发商的层层盘剥,打造了房价大过天的”血酬定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