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人在一起的理由(上)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常有人感同身受地对我说:”不要或少跟中国人在一起,特别是不要和中国人做生意。”说此话的当然是中国人,因为只有中国人才了解自己,我听了觉得怪怪的,搞不清为什么有人会这样讲。一次,到一个华人职业介绍想找工打,不期而遇一位女士,聊熟了以后,她跟我大谈自己的经验,一般新移民来了之后最好先住在中国人聚集的地方以熟悉环境,心理上也有一个缓冲。等一年半载后感到已经适应了加拿大的生活,并且有能力”单挑”了就要赶紧搬到老外聚集的地方住,一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二来可以学习不同国度的文化习俗。尤其让孩子多和外籍人接触利于拓宽思路,改变以往固有的中国式的思维形态和模式,以便更快更好地在加拿大生存和发展。她以自己的孩子为例讲得滔滔不绝,的确说得有理,她说老公在国内,她一个人带着女儿,一开始交了不少中国朋友,也把房子租在中国人多的地段,一年后她们便搬到如今印巴人聚集的地方住了。我问她是否适应,她说很好,印巴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也很重视子女的教育,而且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刚到多伦多的我可谓举目无亲,在这个大都市能遇到自己的同胞,又那么热情地介绍经验自然十分感动。而且觉得她讲的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总感到心里不是个滋味儿,堵得慌。
后来,在多伦多定居下来并开始谋生,越来越感到自己同胞所言被无情的现实不断验证着,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都有中国人如此这般地告诉我如何如何尽快提高英语水准尽量融入西人圈子里,和老外打交道痛快、简单。随着工作的展开我竟发现真是这样,且不说老外怎样怎样,单说中国人圈儿里的确问题不少,言而无信的、不拘小节的、内耗不团结、一个不服一个的、相互不买帐的、不按规矩来的、甚至生活细节上令人看不懂的比比皆是。以本人狭小的目光和短暂的经历都看不懂很多事情,感受特别强烈的是很多中国人吹牛的本事,真是大言不惭”炉火纯青”,华人社区经常举办各种大赛惟独没有吹牛大赛,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不好意思吧?时常接过很多人递过来的名片,看了半天不晓得他到底是干什么的,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头衔,多得无法记住。我真想提醒这些人名片的底下写个”接下页”或印成折叠式名片以便各种头衔分布均匀。什么”总裁”了,”董事长”了,仔细一打听不少都是夫妻店,他是总裁,夫人自然是副总裁了。我去过很多总裁的 Office,总能看见老板夫人的办公桌上放着块”副总裁”的牌子,其实夫人真正的职务是家庭主妇,”日理万机”的地点在家里。这在华人圈里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久而久之大家也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有次我到一个很大的华人 Mall里购物,意外地发现一块门牌上写着”加拿大多元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心想这或许跟我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有关,就走上前去问个究竟,结果看到这里只有几个四五十岁的妇女在制作小手工艺品。我怀疑自己走错了便问这是否就是”中心”,她们温和地说是,我实在说不出话来,只得钦佩这几位妇女同胞的勇气和魄力。心里老觉得怎么中国人到了海外什么都敢做,也什么都敢说呢?当我不解地把所遇到的现象告诉朋友时,他们笑着说:”你老外了不是,这叫自信。”并告诉我这个”土老冒”,在这里找工作别人问你会不会做一定要说会,千万不能说不会,否则别人真的以为你不行了。在加拿大谦虚等于找死,我寻思,那也不能太夸张啊,友人善意地嘲讽我真是少见多怪。
在加拿大日子久了才感觉习惯成自然这个规律,闻久了见久了也就真的是习以为常了,问过许多不喜欢加拿大却又不得不来的中国人,都说国内社会风气不好,人们生活得太浮躁。然而,我们总是看到中国人将美元带进加拿大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把浮躁带了进来。而且浮躁的程度一点不亚于国内的同胞,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甚至搞不懂这是浮躁还是加拿大式的自信,抑或是中加合壁式的风度?我们中国人把事做大之前总爱把话说大,也许这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在国外谋生确实艰辛备至,需要承受很多意想不到的压力和痛楚,代价也是巨大的。然而不要忘了给自己留点余地和空间,也给他人一个舒服的感觉,中国人喜欢热闹,也爱在一起聚会,但是非不小。就拿同乡会这个非赢利的民间组织来说吧,谁当头,谁不当头历来是敏感的话题和是非的根源,尽管大家在西方的土地上也多少学会了些民主的做法,隔段时间改选一次,但在改的过程中便不可避免地陷到人事纠纷的困境中而难以自拔。各个同乡会之间有时也互不买帐,至于其他协会也都大抵如此,没有人能真正逃脱中国式的纠葛与矛盾。所以,中国人不团结也是出了名的,大家都心照不宣,而又都照做不误,这种矛盾不只是个思维误区,也是民族习性。上个世纪大文豪鲁迅就曾对我们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我们民族古老的不良习性,台湾的学者柏扬先生更是以《丑陋的中国人》愤事嫉俗而精辟地指出了中国人的不好之处。揭出伤疤引起疗救,是中国具有良知的先进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表现,历史走到今天,在国外的中国人更要站在世界的高处看待自己的民族和自我,才能清醒奋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