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做功課
張珮珊
“為甚麼不相信我?”“為甚麼不可以多留意鉛筆註上的(彈奏)指引(pencil markings) ?”
我會跟同學笑說:“請給我面子吧。請看一下我在樂譜上註上的指引吧” 。
問同學:“是否看到 (pencil marking)?”,“看到了以後,會否留意?”,“留意到,是否考慮去做?”,
“是否明白和看得懂?”
有一次,學生還真够胆量,跟我笑說:“看了,但是不管它” 。
我和同學一起研究如何視奏新的樂譜,如何理解和處理樂曲。如何註上特別記號,如何依照劃上的符號來彈奏樂曲。
我會問同學簡單問題,讓他們清楚知道怎樣分析樂句,怎樣看到樂曲的重點,怎樣瞭解樂句的彈奏方法。
一般來說,老學生能够給我明確和清楚的答案。當然,能否付諸行動是另外一個故事。很多時候,要視乎他們是否精神集中,也要視乎他們的心情。
學生提起精神,願意合作,彈奏出來的音樂效果就是不一樣。
在第一次彈奏,也許會視作“熱身”。經過提點,或者是分析思考,第二次的演繹是改頭換面的。
有一些極端例子,更是徹頭徹尾的大躍進,是我所謂的“整容前”和“整容後” 。
在課堂上討論過後,我會讓學生回家“做功課”。經過分析思考,將答案寫在樂譜上。
這個“做功課”的過程是很重要的。看到樂譜上面的標號,我們看得出學生懂得多少,也表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首彈奏過的樂曲,樂譜沒有劃上任何指引。我會認為學生不是練習鋼琴(practise piano),他們祗是在彈奏而已(play piano) 。練習需要認真思考的。
要求學生在彈奏的同時,作出認真思考和分析是不容易的。因此,我要求他們在家中先“做功課”,先在樂譜上劃上彈奏方法和要處理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