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 警策世人
現代人處於經濟急促成長,物質文明發達的社會裡,由於功利思想的作祟,道德觀念日益薄弱,人心不古,善良的本性漸漸迷失;往往因被物慾橫流的誘惑,心很容易隨境轉。
心究竟安住何處
我們的心究竟是在身體之內?還是在身體之外?又或者是在內外之間?
我們的心意識雖然沒有安住在確定的場所,然而,以佛教的觀點來看,每個人的心是周 十法界。所謂十法界就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六凡)十種迷悟境界,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覺即聖人;迷、悟與否,就在我們一念之間,也可以說,我們的心,剎那間,忽而上逍遙於天堂,忽而下淪落於地獄。
那一種賊最難捉
明代大儒王陽明先生曾說:「擒山中賊易,捉心中賊難」。
根據佛經上描述,我們的身體好比是一座村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覺器官好比是門戶,而妄想心是這個村莊的盜賊,心中的賊終日汲汲營營,追逐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塵勞,安住在貪、瞋、痴的根本煩惱上,竊取我們積聚的善業,有時更使我們身敗名裂,罪業加重。因此,凡夫俗子若稍一不慎,不能攝持正念,挻而走險,造成了掠劫、犯罪、暴力等行為,為社會帶來諸多撓亂不安的現象。
一念貪慾業因 招感相應苦果
一名獨行賊,前日深夜斗膽從窗口潛入香港大嶼山寶林寺大雄寶殿,疑賊人垂涎千手觀音身上的金器而生起貪念,遂撬開保護佛龕的玻璃箱鎖頭,從一尊千手觀音左手上掠去一條約值一萬元的金手鏈,賊人得逞後,意猶未盡,貪得無厭,再走入一房間搜掠,被一名僧人撞破,雙方糾纏間,僧人左手被打傷,賊人成功逃脫無蹤 … 道生法師事後平靜地表示,不會怪責賊人打傷他,「賊人也很可憐,他偷去佛堂的東西,自會得到報應。」
─(參閲2008年3月26日明報專訊)
賊人能否永遠逃脫無蹤
依據恆古至今存在中國人心中「因果自受,絲亳不爽」的因果觀念,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業報的遲早,正如有一首詩偈:「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隨緣消舊業 切莫造新殃
在佛陀時代,被稱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看到一隻狗被人打斷了腿,倒在地上不能走動,痛苦萬分。原來這隻狗的主人吩咐牠守夜看門口,但牠卻因一時的貪食,便偷吃了主人的食物;主人發覺後很生氣,以木棍打狗,打斷了牠的腳後又把牠拋棄在野外。
正當被棄的狗又饑又餓,面臨垂死邊緣時,舍利弗尊者慈悲帶了食物給牠吃。狗真是感恩不盡,既得到食物充飢,又有機緣聽聞尊者為牠說因果業報的佛法;狗頓時深心覺照到目前的苦果,是自己招來的現報,並以至誠心懺悔往昔諸惡業。狗在命終後,投生為人,出生在舍衛城中婆羅門人家。
眾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來到這個婆羅門家托鉢,看到婆羅門的兒子聰明伶俐,即向婆羅門說:「我沒有沙彌侍者,您能不能把兒子送給我出家當沙彌侍者?」婆羅門非常歡喜的接受了舍利弗尊者的要求,讓他心愛的、剛滿七歲的兒子均提出家為小沙彌。舍利弗尊者帶均提回到只園精舍,替他剃度,併為他講「超脫生死」的佛法大義,具有宿慧的均提沙彌,實時證得神通自在的阿羅漢果。
證果之後的均提沙彌,以他的神通觀察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才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一隻餓狗,曾蒙舍利弗尊者救度牠,今生才轉為人身,並證道果。為了報答師恩,他發願盡此生為舍利弗尊者的使者。
均提沙彌還觀察到自己之所以會出生為狗的原因,是失言造的口業所致。他的過去生是一位出家和尚,常自恃年紀輕,音聲清雅很會唱贊,便驕傲自大,因而輕視不會唱念的比丘們。當時,有一位年老比丘,唸經的音聲滯鈍,不太好聽,均提即生輕慢心,譏笑老比丘說:「老師父唱念的聲音好像狗吠一樣!」已證得阿羅漢聖果的老比丘說:「我雖不會唱念,但我已證到超脫生死輪迴的聖果。」
當時的均提聽了老比丘的話後,心生恐懼,自知失言而感到非常慚愧,急忙求哀懺悔!但口業已成,定受惡果。從此以後的五百世要出生為狗,只為償還一句口業的罪報。
由於五百世以前,均提曾經出家修道,明白口業受苦無窮,隨即「至誠懺悔」;所以在五百世的狗身之後,得蒙舍利弗尊者的救度,才有今生的福德因緣,得度出家。
總括而言,以上的因果報應喻言啟示我們:「業力不失,通於三世;造善惡之業,必招苦樂之果報」。佛教把我們身體、語言、思想的行為,分別稱為身業、口業、意業,稱為三業;就是身所作的殺、盜、淫;口所作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心所起的欲求無厭的貪,迷亂忿怒的瞋,妄想顛倒的痴。故事內容警策世人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意的所作所為,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應當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行,常作自我反省,「善者勉之、惡者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