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文教學研討會在多城舉辦 學者呼籲努力將華文教育本土化
本報記者馬克報導
加拿大有近130萬人在家使用漢語,普通話超過粵語成為了這裡的第三大語言。漢語在加拿大的發展前景將如何?在日前由加拿大華文教育學會在多倫多主辦的第五屆國際中文教學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呼籲:需要本地政府大力扶持、學生家長重視子女的中文學習、努力將華文教育本土化,共同將方興末艾的“中文熱” 推向新的高潮。
這場以“怎麼把中華文化融入中文教學中”為主題的五屆國際中文教學研討會,8月5日多倫多大學內安省教育學院(OISE)舉行。來自加拿大、美國和中國的約100名華文教育工作者及專家參加,就中文教育與教學法研究、中華文化與語言的融合、移民社會雙語併進課程、國際華文教學管理模式、網絡資源開發的針對性等議題開展研討,並收到一批學術論文。隨後安排了三場的中文教學培訓,由暨南大學教授宗世海等知名漢語教育專家,為本地中文學校教師作“海外華文教學的質量及其控制”、“針對海外華裔學生的教學設計”等講座,開闊了本地中文教育工作者的視野。
主辦方加拿大華文教育學會會長任燕紅認為:“今年研討主題的一個特點,是關注怎麼把中華文化融入中文教學中”。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中表示,這個毎兩年一屆的中文教學研討會,之前四屆場在多倫多的約克大學舉辦,今年特地首次安排在多倫多大學進行,因為多倫多大學在國際上有很高知名度,有許多中文教育老師,出席研討會的學者成為歷屆最高,收到了預定的效果,並引起世界中文教育界的關注,將來會成為國際中文教育交流的盛亊。她透露,除了正在舉辦的“熊貓杯”中文演講比賽、與中國領事館合作的“漢語橋”中文比賽外,學會還在組織中文教師資格認證,計劃與暨南大學商討在加拿大推出漢語教育頒士課程。
任燕紅認為,中文教育經過20多年發展,已經在加拿大全面開花,中文學校、中文課程越開越多,中文教師水平不斷進步,安省也已經將中文引入學校的選修目錄,越來越多非華裔孩子在學習中文,還有非華裔爭取參加中文教師資格認證,這是可喜的現象。面對的主要問題包括:除安省外,加拿大其它省區還沒有將中學課程計入學生學分中,這影響到學生選修學習中文的積極性;由於擔心會影響到英文語言水平的提高,一些華人家長對子女學習漢語不太重視,甚至在家中也不用中文進行交流。任燕紅表示,由於語言特點,學習韓國語一般只需2年、日本語大致需要1年時間就可以達到掌握,英文也僅20多字母,但中文有3000多漢字,詞彙量很大,困難更多,需要長年累月不間斷地去學習。這一方面需要教師水平的不斷提高,另方面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將中華文化元素加入到中文教育中,讓課程更生動、有趣味,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暨南大學漢語國際推廣中心主任、華文學院副院長曾毅平教授在研討會上所作的“海外華文教育的生態倫理”主旨演講中認為,華語教學應因地制宜,教學理念、教學大綱、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教育風格等,都要適應當地的自然、人文、語言生態。“華文教育的本土化,就是對當地生態環境的適應。”他對本報記者表示,由國內出版供海外中文教育中使用的教材有很高質量,要加以運用好。現在有許多是未經過正規中文專業學習的其他學科老師,或者英文水平高但漢語水平還較底的老師在從事中文教育,這自然會限制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水平,因此,應儘快進行中文教師資格的認證,提高本地中文教師的專業水平。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教授蔡麗也認為,目前海外中文教學主要使用兩個版本教材,其中暨南大學編寫的課本最適合華人小孩使用,國務院僑辦編寫的課本則適合於非華裔人士學習使用,希望本地漢語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使用好。
任燕紅表示,怎樣把中文教好是今後的問題,“同時,當地政府對中文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要進一步提高。”她希望,借助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更好地利用當地資源,開發適合本地教學的教材、課件,並提高師資水平,讓華文教育更上一層樓。
中國駐多倫多總領事館教育參贊張益群在研討賀信中指出:當前,中加關係進入黃金時代,中加教育交流蓬勃發展,加拿大中文教育規模也與日俱增。他希望是次研討會能為中加雙語教師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溝通的平台,促進本地乃至國際漢語教學水平的提升,推動中加教育、語言和文化交流。
▲ 曾毅平教授在研討會上作主旨演講。
▲ 與會學者進行學術演講交流。
▲ 學者們在中文教學研討會上細心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