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要義(七)
智者大師主張的天台宗教,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是從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眾生的形式方法分為頓、漸、祕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教);又依適應眾生根機而教導之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以上這些概括起來,就是「五時八教」。
為了便於記憶,有人做了一個偈語,把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不同的時期講不同的經典簡明扼要地羅列出來。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
意思是說,華嚴經最初講三七二十一天,阿含經講了十二年,方等經講了八年,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一共四十九年。其中講般若經用了二十二年時間,由此見般若思想在佛教裏面的地位非常重要。佛說地藏經是在妙法蓮華經之後,在大般涅槃經之前,這個時間非常的微妙,我們要用心體會。在五時是最後一時,是無上醍醐,它具足無上的妙味。《地藏經》為什麼在佛教的地位那麼高,它就在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八年最後八年的時候說的法,是無上之妙法。
下面解釋一下八教。八教裏面分為兩類。一類叫化法四教,一類叫化儀四教,加起來就是八教。化儀四教是指:
- 頓教,佛陀最初將自內證之方法直接教示眾生;相當於華嚴經之所說。 二、漸教,教化之內容由淺而漸深之教法;相當於阿含(初)、方等(中)、般若(末)三時所說。
- 祕密教,佛陀應眾生之不同根機能力因材施教,施予個別教化,而彼此互不相知。
四、不定教,各種根機之眾生雖同坐一席,然隨各人之能力,所體悟之教法不一定。
化法四教:
- 三藏教,略稱藏教。即小乘教。即為三乘人說阿含經,以明但空(僅知空之一面,而不知同時有不空之面)之理,並由析空觀(分析之觀空,又作拙度觀)而入無餘涅槃之教。該教之菩薩已制伏見思二惑,惟未斷盡煩惱,為教化眾生,經三阿僧祇劫至證悟之長期間實踐因行,故稱伏惑行因。
- 通教,「通」有通同、通入與共通等三義。以該教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通之大乘初門教,故稱通教。即由如幻即空(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成立,故為如幻之空假)之理,觀體空觀(觀全體本來畢竟空,又作巧度觀)之教。此教菩薩中之鈍根者,僅能理解較淺之教理,與藏教之菩薩同證菩提果(通同);勝根菩薩則能領悟教中所含深奧之中道妙理,最後入別圓二教(通入)。如此由通教轉進別教者,稱為別接通(或別入通),由通教轉進圓教者,稱為圓接通(或圓入通)。同時,通教之菩薩為學習別教之教,而以別教修行之名目來表示通教之位次,此稱為名別義通。
- 別教,別,有不共與歷別二義。即不共二乘而獨為菩薩說,此點別於其他三教,又由差別面觀察諸法,故稱別教。此教次第觀空、假、中三諦而悟中道之理,但因其中道別於空、假,故稱但中(觀空、假之外另有獨立之中)之理;其觀法為次第三觀,又稱隔歷三觀。別教之菩薩,至初地後悟中道之理,與圓教之人相同,但在初地以前從但中之理體悟其中所含之不但中(空、假不離中)之理,即自十住至十迴向之間,有從別教轉進圓教者,此稱圓接別(或稱圓入別)。前述別接通、圓接通及圓接別,合稱三被接。
- 圓教,圓,意即不偏、圓融、互備。即不論迷悟,在本質上並無區別,此為真實之理,亦為佛所覺悟之理,故圓教在顯示佛之所悟,亦即為明示佛陀自內證之教。此教觀空、假、中三諦之理在一諦中互具其他二諦,故此中道之理稱為不但中之理。圓教之菩薩以一心觀空、假、中三觀,故此三觀稱為一心三觀,或稱不次第三觀、圓融三觀。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說地藏經?第一是報答母恩,從人間到天上為他母親說法,所以到了忉利天宮,為母說法。第二是以身行孝道,激勵後世四眾弟子要報這個父母恩。第三顯揚佛法廣度眾生的大孝。第四就是讚揚地藏菩薩的慈悲精神。第五於滅度前,囑託地藏菩薩要繼承佛滅以後的重大責任,要度化六道罪苦眾生,等待彌勒下生,希望所有眾生皆共成佛道。第六佛陀臨涅槃,慰別天神。感念它們的護法之恩,並囑咐未來世的比丘,遠離魔事,成就道業。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地藏經》的六種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