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要義(八)
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即在於「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大願度眾生,所以他結了很多人緣。他到哪里去,那麼好多人都來護持他。所以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來聽佛陀說法。佛以地藏菩薩所度眾生的數量,來說明地藏菩薩大願,度眾生的成就。
在《地藏經》一開始,釋迦牟尼佛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釋迦牟尼佛問文殊師利菩薩,他說你現在看看「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這些人到了忉利天的人有多少?文殊師利菩薩就回答釋迦牟尼佛說,「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文殊師利菩薩本來智慧很高的,但是看到那麼多人集在忉利天,他也不知道是多少。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說:「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釋迦牟尼佛說以我的慧眼來看,這麼多的眾生到忉利天來聽法,我都不知道有多少人。所以你想想,可以感受到那種盛會是非常殊勝的。
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的眾生)。」 讀到神通品第一這一段話,就會很感動。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都是地藏王菩薩多少劫以來,所度的一切眾生,「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的一切眾生,所以地藏王菩薩他不但是在這一生才修行,多生多世以來就開始修行,度化眾生了。
地藏王菩薩獨教一方,叫幽冥教主,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我們現在加拿大有建設加國佛教四大名山,每一個名山是相應地是一位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我們每一個佛教徒都知道的這個,而且內心很敬仰。
地藏王菩薩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這種大願,他這個願力是「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所以他這個願不是這一生這一世發的願,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這個願叫什麼?叫本願。不管在什麼時候,在哪里,他念念不忘初衷,一直在發這個大願,發已發眾生,普度一切眾生的願,所以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雖然稱「菩薩」,但在過去已成佛道。《占察善惡業報經》中,世尊解說地藏菩薩過去已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而示現菩薩之身,在五濁惡世度眾生。「此善男子(指地藏菩薩)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復普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
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示現菩薩身十方應化,在釋迦牟尼佛說法時,受囑咐教化娑婆眾生,直至彌勒菩薩於娑婆世界成佛。信徒稱其「地藏菩薩」,其示現菩薩之身協助釋迦牟尼佛說法,故佛教造像中將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合稱「娑婆三聖」。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佛教寺院中有地藏菩薩,跟我們佛經裏面講的這個地藏王菩薩,在相貌上是有不一樣的。中國寺廟裡的地藏王菩薩,示現比丘相,戴毗盧帽,然後身披袈裟,一個手執這個錫杖,一手持這個寶珠。這個是我們中國的地藏菩薩示相,所以我們常說地藏菩薩「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震開地獄門。」從地藏王菩薩手上的法器,我們可以知道他的法門,他的宏願。手上拿著明珠就代表光明智慧,在地獄裏面,地獄是黑暗的,所以人在眾生道墮到地獄道非常的痛苦,非常難過。像我們在白天被關在沒有窗,沒有燈光的一個小空間裏面一樣。地獄裏面不僅僅是居住的環境不好,同時還受好多罪。所以地藏王菩薩「明珠照徹天堂路」,這個明珠就代表智慧,給它們光明,給它們信心。「金錫震開地獄門」 他拿著個錫杖,就是通過這個錫杖來表法,震開地獄的門,讓它們得到自由解脫,為了能讓眾生深信因果,皈依三寶,所以示現出這個出家相,這位地藏王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既現何身而為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