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话“死的光荣”

星學

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句話被革命领袖毛澤東引用至其名作“老三篇”之首《爲人民服務》当中,在“祖國山河一片紅”的激情燃烧岁月里傳遍了大江南北、家喻戶曉了十余年。他还在文章中进一步補充解釋道,“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大凡現今稍上點年紀的大陸人,对这些文字都不陌生,虽时隔四五十年了仍余音绕耳。

的確不假,中外古今歷史上有不少的人死得其所,为世人所诵,他们有的是爲了清名而愤死,有的是爲了貞愛与自由而悲殉,也有的爲了各種主義和信念而牺牲,还有的爲了保家衛國和民族不滅而献身,不一而足。这些业绩事跡與亮節,載入了各国的史冊而感人至深,後昆無不緬懷紀念,主旋律辄鼓励群众效仿,他們可謂“死的光榮”。

然而,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樁轰烈之死的因由,并非在上述之列,且於凡思觀念下有些“不可理喻”,那就是真“人类的大救星”—耶穌的死。也即在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黑色星期五”那天,一位叫耶稣的猶太青年從容地走上了其时的死刑具十字架,為了全人類的罪愆慷慨地就義了。他宣稱自己的实际身份是上帝之子,降臨世间是為了作“挽回祭”,这一獻身是甘心情愿的,從而成就人类救贖的大計。這聼起來神話一般的故事,数千年来始终被忠实地传诵着,且超越了世间任何犧牲的動因情由而拔了历史上“死的光榮”頭籌,空前绝后。西方世界的大节日—受难日和复活节就是这么来的。

根據《聖經》記載,耶穌是神的獨子,下凡在世活了三十餘年,後三年中专从事传道,教人悔改認罪灵魂得救,死後可上天堂。不管古今人信与不信,“領情”與否,他是爲这“向死而生”的。這实在太稀罕了,有悖人之常理,但卻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它导致形成了世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延綿至今,极大影響了人類文明進程。

從這點論,耶穌的死委实太偉大光榮,像他自语的“一粒麥子若不是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的子粒來”。超凡的意义在《聖經》本身就有解释,“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不難理解烈士的捨身成仁,高風伟节,流芳百世。而耶穌這义人原係世上仁義道德的完美化身,其死系為天下众生得救,換來凡信他的人成聖永生。不信教的人看來,不乏“荒謬”:無所不能的宇宙之主怎會出此“下策”、用“苦肉计”來救赎人類呢?然這就是上帝的作爲,不按常理出牌。

细想也是,柔可克剛。愛能化解仇恨,“冤冤相報何時了”?惟有愛永不失敗、止息;善能勝惡,感化人心教化靈魂,让世界更美好。

至於耶稣死後三天又復活了,則是不同凡響的另話了。这也是神跡。彻底打破了人類所無法逾越的死亡律,帶給所有信众看得見的幸福蓝圖。既然永生的概念在上帝造人时就安放在人心中,那麽耶穌死裡復活就是实际的预演表示,教世人今生對身后之事有盼望,将来也会复活,現世也就活得心安理得,離世時并不悲恐,因將去樂園開始新生活。这些都拜賜於耶穌的死与復活,故在复活节里人应欢喜快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