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的華人多數是窮人?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華人也被視為富得流油、到處搶購、暴富得令人眼紅的一群,就連加拿大龍蝦海鮮價格暴升、溫哥華多倫多等大城市房市火爆,中國人和華人也都要被“躺槍”,成為輿論抨擊的對象。來自中國的加拿大華人也很富?最近的一份統計報導,引起了多倫多華人社區的關注及爭議:從1970到2005年的35年間,多倫多低收入居民區從19%增至53%,中等收入居民區從66%減少到29%,而高收入居民區則從15%增加到19%。至目前,多倫多14歲以下兒童中,每4個孩子就有一人處於貧困中,每5個成人就有一人處於貧困。而新移民中46%和33%少數族裔都處於貧窮狀態,華人的貧困狀況甚至超過這個比例,特別是大陸移民。加拿大社會發展理事會的一份報告顯示,移民家庭的收入低於非移民家庭,有色人種的收入低於白人。報告認為,僱主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以及加拿大不承認北美以外的學歷資歷是造成上述情況的最主要原因。面對貧困問題日益突出,戴著世界最宜居城市銜頭的多倫多政府也坐不住了,市長莊德利在8月29日宣佈多倫多市未來20年的減貧大計,致力解決困擾多倫多的貧困與兩極分化頑症;加拿大聯邦科學部長Kirsty Duncan8月31日也在多倫多宣佈聯邦政府推出的新助學優惠;安省政府的家庭年收入5萬元以下全日製學生可費上大學或學院計劃,也開始執行。
選區內華裔移民占二成多的大多倫多地區萬錦市議員向本報記者表示,有關數據不一定很準確,但貧富懸殊與兩極分化問題不容忽視。他認為,中國經濟的崛起,也造就了中國人都非常富有的錯覺,因為中國的山區、農村、城市底層也存在貧困問題,反映在新移民身上,現在的中國新移民與早前的香港移民一樣,也存在很富和很窮両極化現象,包括部分親屬團聚移民和無法重操原有專業的技術移民,被迫投身低收入勞工市場去維生,比如華人超市、餐館中的打工人士大多都是低薪一族,而華人社區安居服務機構如華咨處、多華會、協群中心等的服務對象大多數就正是低收入家庭及其子女。雖然在加拿大三級政府中都有福利救濟機構和制度,特別在省和市級政府中也投入不少資源,比如規定最低工資線、設立福利機構、資助貧困家庭、為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助學金等,但問題還是存在,需要全社會起來共同去應對。
長期關注華人社區亊務的社區聞人林達敏則對多倫多的中國大陸移民貧困率甚高的說法持懷疑態度。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多倫多,一直以來是菲律賓裔及非洲裔移民家庭貧困率最高,一些華人移民抵加初時的經濟水平不一定好,但中國人有刻苦耐勞的傳統,工作不挑肥揀瘦,而且愛工作甚於家庭,一般在若干年後經濟狀況和收入水平都有提高,所以華人的貧困問題不應是很嚴重。約克大學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吿顯示,新移民登陸5年後,一般都能找到穩定工作和有穩定收入,進而融入社會生活。華人移民家庭情況也大多如此。還有一個現象是,華人公司打現金工半現金工情況較普遍,這當然影響到他們申報收入的數字了。他同時認為,對多倫多市生活的華人而言,影響其家庭收入的最主要制約因素有三個方面: 英語水平不高、所學專業不被承認、多倫多的競爭特別激烈,因此,華人要進入高薪行業或公司高層的困難不少。對於政府的扶貧工作,林達敏認為減稅對低收入家庭的作用並不大,提高最低時薪標準往往影響到中小企業的經營承載力,曾一度施行過的對達不到最低收入者發錢的做法又因開支過大難以為繼,而實行通過福利機構對貧困家庭實行收入補貼制度,還是一種可行的辦法,但需要政府加強這方面宣傳。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公佈的2015年標準,像多倫多這樣人口50萬以上的市鎮中,低收入家庭稅前收入為:1人的年收入低於25,563加元,2人的低於31,825加元, 3人的低於39,125加元,4人的低於47,503加元, 5人的低於53,878加元,6人的低於60,764加元, 7人及以上的低於67,651加元。 以此標準去衡量華人家庭,可能問題就來了。來自中國廣州的投資移民李先生向本報記者表示,與十年前相比,現在投資移民已經取代技術移民成為中國移民的主力,他們中大多將家屬放在加拿大,而自己繼續在中國經營生意,家庭報梲是零收入或低收入,享受政府救濟;來自北上深廣等城市移民,由於房價暴升的紅利,隨便賣掉一套房子就能夠來加拿大買豪宅後還有餘錢過上休閒生活。他的圈子裡就有許多人不需去工作,最多做點現金往來小生意,向政府報稅時自然是沒有任何收入或低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