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那些地兒:馬友友的音樂花園
多倫多市中心的Harbourfront有一座不大的街心花園,在街車徐徐游動的鬧市和桅杆如雲的遊艇碼頭間一路狹窄地鋪展。從空中俯視,呈扁平的三角形,猶如碧綠的翡翠,還鑲嵌著各式幾何花紋。雖然地處鬧市,但是又保有著一種寧靜恬淡的獨立氛圍。每當走走聊聊踟躕其間,會有一種遺世獨立,出污泥而不染的境遇感。這就是多倫多的音樂花園。
花園誕生本身就是一個音樂故事,一個音樂貫穿始終的故事,也是承續了兩代音樂大家跨世紀緣分的故事。每當用弓弦演奏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六首” 第一組曲時,馬友友的“心中總是泛起一片湖光水色,彷彿看見一座自然花園”。後來,因緣際會,在和哲學大家史懷哲的討論中受到啟發,他花費五年時間與來自各界的藝術家一起探討巴哈音樂中可能具有的視覺特質。
馬友友寫道:“在第一首組曲中,我邀請到的是園藝設計家茱莉.摩爾.梅瑟薇,我 與她一同探討了大自然為主題的美感經驗。”從而設計了一個折射巴哈音樂思想和美感的花園。有意思的是,隨著劇情的發展,他們漸漸不滿足於紙上談兵,開始把藍圖當作一個實際的項目去推動,以打造一座實體花園。這就是Toronto Music Garden多倫多音樂花園的來由。
走走聊聊曾多次穿行花園,也曾多次漫步花園。每次,都會感受到小花園裡的那種繁複的變化:時而是陽光疏斜的密林,時而是綠草如茵的坡地;一會兒曲徑通幽,一會兒盤旋上升;有時,身旁的植物過人,只見一片天;有時,豁然開朗,波光粼粼的安大略湖一展眼前。看了馬友友的“巴哈靈感”後才明白,這感覺到的變化就是巴哈音樂裡那優美的律動,這花園糅合了音樂,自然和園藝。從此,每當緩步園間,也會浮想聯翩。
花園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並沒有特定的入口。結構巧小而精簡。其基本的設計構想,就是按照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第一組曲(Cello Solo Suites No.1)的六篇樂章,把花園劃成與此相對應的六個主題區域:
Prelude園區,安放著來自加拿大地盾的花崗岩石,代表了河床和慢慢生長著植物的河岸;Allemende園區,是一片步徑蜿蜒的森林;Courante園區,有叢草,石頭,水,野花,在旋迴小徑的制高點,只見高高的五朔節花柱在風中旋轉;Sarabande園區,園區弧形的針葉林裡有一圈圈內旋的小路,猶如薩拉班德舞那緩慢而莊重的宮廷三拍子舞步,花園中央是詩人的角落;Menuett園區,為山坡之上的正式花壇,穹形透空的涼篷是馬友友捐贈的,由純手工製作的裝飾鐵架組成,可以進行小型音樂舞蹈表演;Gigue園區,為花壇下由青草組成的弧形台階,圍繞下部視野中心那蒼翠欲滴的柳樹地下的石頭舞台,給人以輕鬆歡快愉悅的樂感。這裡,正好給舞者以旋轉飄向外面世界的感覺,給觀者的體驗則通過俯視綠色台階外的湖景來實現。
每個區域,都依照地形和佈局,種植了不同的花卉草木,營造了與各樂章的畫面所輝映的河流,湖泊,芳草,鮮花,森林等自然景觀。正是花園的設計源於巴哈音樂的畫面元素,如果置身其間,彷彿來到一座如詩如畫的自然花園。值得一提的是,每個區域還各自安裝了印有相應樂章譜例和說明的銘牌。銘牌的末端,刻有捐贈人的姓名,因為,花園的建設費用,除多倫多市府支持外,還有超過百萬的費用來自私人,Fleck是其中最主要的捐贈籌劃人。
在巴哈大提琴第一組曲中,六個樂章在音樂發展過程中有著內在的聯繫,尤其在旋律的快慢進展上,從而構成了進程不規則但是連貫統一的全部樂曲。當走走聊聊輕步花園,會感受到組曲那抑揚頓挫的旋律,時而有幽谷空竹般的悠揚,時而有行雲流水似的暢快,一會兒有令人沉重的失落,一會兒又有一陣玄妙的輕嘆,似乎巴哈音樂的靈魂已凝固在花園之中。在音樂的無形和花園的有形之互動間,走走聊聊也體會到:音樂已不再是樂譜上乾巴巴的豆芽菜,音樂的質素完全可以借助任何其它的形式來表達,只要全身體驗,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座秘密的音樂花園。(該篇為舊文“馬友友的巴哈靈感:Toronto Music Garden多倫多音樂花園”縮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