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電子廠”現象之痛
作 者:黃春暉
無數的新移民為生計不得不從事又累又低薪的體力勞動,這樣一個群體到底是怎麼樣的現狀?可以講,身體條件先天欠缺,辛苦勞作效果卻差強人意。
多倫多一家電子廠招聘生產線工人,竟吸引了2000人披星戴月,徹夜排隊等候領號,以求得一個面試機會。在這求職大軍裡面絶大部分就是咱們的同胞。據說,良好的背景,流利的英語加上有效力的推薦信,然後在五條大漢的面前完成面試,才可能造就出一個幸運兒。比起當初為留學移民,苦候在外國駐華使(領)館前面的虔誠勁頭一點也不遜色,只是時過境遷,追求的目標大大地物化了,純屬屋簷下低頭的無奈之舉。
在找工作的諮詢電話裡時常有人問:“有沒有電子廠的工作”有些更是言真意切,非它莫屬。讓我們看看一份電子廠的工作其吸引力究竟在哪裡:時薪加夜班津貼,並沒有過人之處,很多公司與之相比並不遜色;講母語比講英語的機會要多得多,語言環境也不優越;公司位置處於西邊角,搭公交車頗費周折,交通沒有多少便利之處;最明顯的特點在於,這是一份可以坐著幹活的工作,現對於絶大部分考驗「站功」的差事,它的舒服無與倫比,故招聘信息一經貼出,立刻在同胞圈子廣為傳播,轟動效應一時無雙,也才有了Yorkdale的小商小販眉開眼笑,公司人事部全體動員加班加點,挑花了老眼。
以我看來,打過或尚未打過工的眾多求職者,對在其他地方的體力工作已經非常不適應不滿意才人心思動,渴望得到改變,滿足一個難於言傳的要求。這種狀況的影響力有多大恐怕很多人無暇細想。找到高新工作希望渺茫,一份餬口的工打得苦不堪言,相比其他人種我們的身體劣勢是明擺動著的,生存空間天生就比白人黑人五湖四海兄弟姐妹要小,哪怕早年來加拿大的老移民,在這方面的適應能力也要比近年的新移民強。
“電子廠”現象只能說明沒機會跳越龍門的千千萬萬新移民,生存環境已被壓縮得越來越小,一方面是社會的原因,另一方面卻是自身的原因,南轅北轍,以己之短擊人之長。像這種極不和諧的招聘盛事,此類僱主哪怕以時薪或更低的薪酬,也會滿載而歸。到那時如果發覺工越打口袋越縮水,理想的彼岸若即若離,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一個群體的勞動力貶值就是這樣造成的。供求規律太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