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查哨(2)
际遇坎坷 风云突变 国难家仇 人祸接连
——题记
作者:刘作义
二 故事
具体讲桂垣轶事:慈禧太后查哨。
故事还有一个名字:一行白鹭上青天。
从明、清以至民国,桂垣都是广西省会。
旧时讲受宠信的人叫红人。如今说就是社会上受重视有影响的人。
那时岑春煊可谓慈禧红人。
这就与太后查哨有关了。
这得从其父讲起。
故事里讲了三家人:柳、岑和罗。
前两家人都蒙慈禧太后宠信,罗家的后台更获慈禧赐御书“寿”字嘉勉。
有凭有据。
就刻石在独秀峰南麓。
那年,也就是柳名誉中举后近20年,岑春煊中举了。
他以荫生晋见帝、后。
经策对,授广东布政使。
3月后改任甘肃按察使。
慈禧太后慧眼识人。
密旨岑春煊轻骑勤王。
由此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一生。
其父就是中法之战挂帅出征,大获全胜的云贵总督岑毓英。
再说柳家。
来桂垣最早。是清初时。
最晚的是罗家。在张联桂捐官后任临桂县令时。
罗由代管一县钱粮,直至成为代管全省财务的通汇18省钱庄的巨富。
这里讲的还是社会大变动下的三个家族故事,也是婚丧嫁娶,悲欢离合的故事。
太后查哨就在下面讲的故事中。
大概就是历史飘飞的落花吧。
从柳、岑两家相识说起。
那年,杜文秀响应太平军聚众出云南,直逼贵州晴隆州。
柳知州与钟守备日夜坚守。
岑毓英平定乱事。
柳率汉、苗一众,鼓乐齐鸣,牵牛宰羊祝捷劳军。
此是岑柳初识。
竟是广西同乡。
当年柳、钟黔地同患难,坚守晴隆州城。生死与共。
如今分手在即。
钟奉命回京。
兵部另有任用。
不仅与亲人团聚,而且有望高升。
柳知州设宴送行。
宴毕,柳请钟带一竹篓包装好的几瓶茅台酒和一点牛肉干巴至京。
钟一看地址,笑着说:‘“这胡同我熟”。指竹篓上红纸写的“钟府”两字说:“恐怕我们还是家门呢”。
原来这是带去孝敬岳母表心意的。
这时通汇18省钱庄的桂垣罗府富甲天下。
柳府、岑府银票往来少不了与钱庄打交道。
这三家也就彼此相熟,礼尚往来。
岑毓英卸任福建巡抚。
定居的府第也可从独秀峰南的东巷里面进去。
当地称水东门岑家。
此处北向王城墙垣。
这里是岑家房屋后面。岑家大房子在东巷南边。向北的门是后门。
因这才是坐北朝南。
事关风水。
据抗战时进入过的柳家姻亲说,确实如此,是南北好朝向。
大门前是水东门大街。
人来轿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十分热闹。
应强调的是,亲历者说,并列的是双大门。
西是襄勤公大儿几房分有的产业,显然是原有。
东是三房独有。即岑春煊独有,看来是扩建的。
这从他是荫生,继承人的代表。或许就是光前裕后吧。
从人称岑西林就可完全明白了。
西林是其父出生的县,由他来代表。可见显赫、超越父辈前人。更简单的说法就是都称呼水东门岑家。而非东巷岑家。
据说扩建是在勤王后岑春煊升任两广总督的时候。
因岑春煊出类拔萃,较两位兄长突出,所以他得到了荫生的恩宠。于是才能奉慈禧密旨勤王。也才有了近代史上有关记载。
他兄弟辈当总督的见诸史料的有三位。但名望最大就是他了。
相传的慈禧查哨就与他有关。
其实是问“谁在值守”?
这是在慈禧仪驾西行半夜途中。
烽烟四起。马嘶骡鸣。
慈禧固然是出自个人安危,但能说与社稷江山无关么?德、英、法、日等的8国列强已陷北京。慈禧正仓促西行。
行程中,慈禧特别提到要防蓝眼珠、高鼻樑的外国人,还有教匪、里通外国的人。
再说到岑春煊。
他是老桂系之首。陆荣廷归顺就是他招安来的。陆原是清军,在水口杀了一名法军。随即上山逃避。后聚众盘踞大清与安南交界一带征收过境费用。
后为岑春煊所用。陆清代就升至广西提督。
袁世凯任总统时是两广最高军事统帅。
1924年才由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的新桂系取代。
后来黄旭初换了原先的同姓者。仍称李白黄。
岑府里收藏有缴获的不少法兰西战旗、军服、枪支、指挥刀等。
那是在安南大败法军浴血奋战换来的。
这些战利品记载了岑毓英的赫赫战功。
此时李鸿章签下马关条约(1895年)。
不是适得其反么?
一个在中法之战打了胜仗的国家竟然与日本签下屈辱割地赔款条约,只能是积弱之身腐朽之躯。
这该怪李鸿章的主子,与慈禧脱不了关系
难怪清王朝快要灭亡了。
加速其亡的就是慈禧利用了义和团扶清灭洋。
所谓“义和团起山东,3个月红满天”。不正是义和团在慈禧首肯下如此快速发展的证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