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查哨 (4)

作者:刘作义

 

 

上任人马执“回避”肃静”仪仗宣示,清街。

安全而又风风光光的抵达江宁府衙。

随即鞭炮锣鼓齐鸣。

欢迎圣命新知府上任。

柳名誉少不了犒劳,说“惊动有劳各位了”。

还对信沆说:“这一路你是最操心,辛苦的了”。

柳信沆这一辈男女共7人。

女的7姑娘待字闺中。

男的一人过继钟家外婆。

除了柳信沆、柳宇外,馀下的都出自柳名誉。

柳名誉府衙的师爷都与柳信沆交好,吃喝玩乐不论,互相倚重。

江宁气势雄伟,龙蟠虎踞。是朱明王朝开国的京都。

太平天国时称天京。

现在是大清两江总督驻地。

钟山、玄武湖、秦淮河诸多名胜柳名誉都还来不及细细观赏。却碰到了十多年不遇的大旱。

柳名誉心头焦急,就是要赶紧解除旱象。可是柳信沆则忙于应酬交往,笙歌酒宴不绝。有时还不在柳名誉身边,沾花惹草,无心灾情。自然柳名誉不像以前那么看重。似乎可有可无。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也是柳名誉的信条。

现在竟然动摇了。

裁定:遵例。

沐浴、斋戒、敬香,带领大小官员,穿大街走小巷,到夫子庙求上天降下甘霖。

两江总督刘大帅传话嘉奖。

称柳心诚,全程徒步,在大太阳下大汗淋漓奔走,都未坐轿。

这时京城传来好消息。

大概来自顾命大臣府邸。

这就与徐桐和其子有关了。

两江总督刘大帅身旁的师爷,也漏出风声,传上海道出缺,江宁现任知府受到总督保荐高升。

府衙一片欢腾,人人脸上都有藏不住的高兴。

眼尖的的师爷觉得有一些日子不见柳信沆了。

据说柳名誉打发他回桂垣办事。

是否如此?

还是别有隐情?

此处暂且不表。

这时在家乡的巨富,通兑18省钱庄的罗家,将从福建连城老家送侄男、女来与柳家完婚。

罗亲家翁原是衡阳县衙外福建人开的店铺伙计。此店专营汇兑。

此人负责帮在外地的福建人把钱送回乡养家糊口。

署理县太爷的侄公子扬州人张联桂因避洪杨之乱寄寓县衙,喜欢到此清谈议论,品色香味俱佳的福建乌龙茶。

此茶县衙里一时难寻。味道纯正。堪称上品。来自产地龙岩。

陪张公子的就是这罗伙计。

他能说会道,跑南走北,见多识广,十分机灵。

张联桂累试不第,捐官。

多年后任灵川县令,再调桂垣县令。

就修书叙旧。邀罗到此经商并代理县衙钱粮。

一年漓江大水,灾民蜂拥逃入城内。

人心惶惶。

饥民加剧市井不安。

张联桂开仓济民。

时来运转,灾情不久缓解。

后张因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当机立断,避过民变,获升桂林知府。

罗又代理府衙银钱事务。

罗更建义仓。

经常扶危解困,从疏解小患开始,救济有需求者。

晚清在内忧外患中,桂垣却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升平景象。

这就与张大人点拨有关了。

他还对罗讲:“地方太平才有生意”。

张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尽忠朝廷,地方太平”。

又讲:“地方太平就是尽忠朝廷”。

罗家的这些施惠当然与张大人有关。

在张的奏请下,圣旨立“乐善好施”石牌坊表彰罗。

这就有了罗义仓的美名。

官商互利。

张也累官荣升巡抚。

罗荣华一时,代理广西藩司财务。

罗府座落在偏辕巷的南口。

离巡抚署东辕门很近。

张有时也信步微服到罗府小坐。

依然是品龙岩乌龙茶。

罗细声在耳边对张说:“梧州货船云集。满载生漆、桐油。说是要下广州。转海路经天津运京”。

张哈哈一笑,说:“这正是为老佛爷修的颐和园运的原料。该想想恭寿了”。

不错,张就是为慈禧60大寿来罗府商议的。

张回到抚衙住处。

张夫人的绿泥大轿也从罗府喜滋滋的回来了。

原来她到内屋上房挑选刚从福建来的几个14、5岁的小姑孃。

个个秀气,大眼睛,一看就让人喜欢。

她拉了两人的手,说:“选个黄道吉日,就坐轿到张大人家”。歇了一会又说:“我们是姐妹了。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罗府内眷说:“夫人放心。黄道吉日会送到大人府上。”

张罗两家内眷依依不舍。

临走,张夫人还盯了一眼:这两个小女孩能生孩子吗?不会太小吧?毕竟张大人还没有后人啊!张夫人十分焦急。

在罗的筹措下,拿出银子,就派人去合浦寻珠了。

喜出望外。寻得颗粒饱满,又大又圆,罕见的珍珠。

经能工巧匠加工,更是锦上添花。

这是祝福大寿星太后60华诞的厚礼。

慈禧见了一眼就高兴,写下“寿”字赐张。

张刻石于独秀峰南麓。十分显眼。好不风光。

这时罗府娶柳府七姑娘,柳府二少爷娶罗府之女。这叫换门亲。

罗亲家翁的后台是张巡抚。

柳的大儿岳父是梧州关大人。也是同年进士、翰林。现任厘金总监。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