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查哨 (5)
作者:刘作义
柳的三儿已定亲,岳父进士出身,是大理寺正卿灵川周大人,广西老乡。
签押房里的重要公私文书柳名誉都不假手他人处置。最多也是让柳信沆看后禀告。
此次罗府电报说来完婚,由闽经沪抵江宁,显然就是由柳信沆传出去的。
柳名誉本要训斥他一顿。
柳信沆说:“这是天大喜事,福星高照,弟、妹大婚,双喜临门,正大光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
柳名誉想了一想也是。
他告诫自己,喜怒不形于色。宰相肚里好撑船。
此事已经传出,就由它好了。息事宁人方是上策。
后来师爷又建言不如就在沪迎亲时办理二少爷婚事。
一是省事,毕竟是要来上海履新的。无需再往返了。二是先声夺人,敲锣打鼓,以壮赴任行色,看看 上海官场的动静。
柳信沆满口赞成。是最主张此议的。
柳名誉权衡轻重,考虑再三采纳了。
于是江宁府士绅,也就顺理成章在沪张灯结彩迎候英国轮船。
罗府兄妹乘英轮由厦门从海路抵沪上岸。
偏偏这时在沪、宁都看不见柳信沆的影子。
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难道还恋在新认识的那姑娘书寓里?
他上哪里去了?
看来是意外,但必有原因。
多亏另一蹊跷事转移了视线。
就是罗家兄妹俩都是大脚。
对男性说很正常。
对女性而言,在官宦人家眼里就不成体统,有失大家闺秀身份:少了三寸金莲!
现在赴沪就任道尹家的二少爷,与罗府千金,要喜结良缘了。新娘却是出人意外的一双普普通通的大脚。
好事者就要瞧瞧这对引人注意的大脚。
但婚礼还是办得十分得体热闹。
柳名誉仕途毕竟看好。
宁、沪官场大都有贺礼。
哈同花园的主人犹太人都少不了送礼。说:“我们西方人听到了都很高兴。这是大上海这个大都会的喜庆。”
这应该说是柳名誉生涯的锦上添花。
是福禄寿结合的高峰。而非官阶最高。
钦差都当过,即任主考。后世的《清代将军大臣年表》就是佐证。
婚礼定于光绪戊申(1908年)的一天。这是个吉日。
同年另一个吉日。
桂垣罗家钱庄,大摆宴席,满堂彩礼,一片吉祥。
来自闽西南汀州府连城县小山村的罗家侄男与柳家七姑娘成婚。
新娘是大家闺秀。亭亭玉立。
新郎纯朴拘谨。体格魁梧、硕壮。
两广总督岑春煊送来贺礼。
广西巡抚张大人的贺礼十分厚重。
原因是刚收了两位不花钱白送过来的福建女子,就借此还礼了。
以后就是如夫人了。
她们都认罗家为娘家。
罗柳联姻喜事十分像样。
柳名誉仿佛也回到桂垣,亲临主婚。其实身在江宁。
当然家宴还是少不了的。
宴前焚香上告祖先。
默默祝愿新人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徐桐大人府邸采买途经江宁,要返回京城。
柳名誉听到消息,赶忙派人联络。
又立刻追回,加了些银子,交代一定挽留,看看风景名胜,再走。
同时又派出得力师爷带人采买苏州香茗和绣品、南京咸水鸭、金华火腿和笋干等土仪。
买回后经夫人看过,确是上品。再用油纸妥为包好。
柳名誉修书一封呈上。
除了问候并请为慈母题写碑文。
此时柳名誉忽然想到要是柳信沆在身边多好!可随同进京到徐府。徐大人交代一句就可取回史馆内寄放的如意等物。因自己已是外放了。
处理柳信沆,没有章法。先是放任,没有限定用度。失之监督。后是不教而诛。过于严苛。柳心情十分沉重。一眼都可以看出来。
半月后,柳名誉收到了徐桐的墨宝。
立刻派人送回桂垣,并交代转告信沆大少爷什么时候都可回到自己任上。但是信沆并未回到桂垣,却在中途有了去处。
柳名誉收了退回来的银子。原来是给大少爷的路费。现在大少爷没来自然就退回了。
倒是徐桐在桂垣留下了石刻。
后来信沆中学这四个字就是从石刻的碑上集录的。
这似乎叙述了柳名誉19岁开始的腾飞。
当然也是从高峰滑落的开始。
接下来柳名誉为祖上修墓。
明末清初以来,湖南到广西宦游者渐多。
柳氏是其中一姓。
浏阳永安柳氏更是柳姓的局部
死者散葬近郊越城岭山系余脉。坟茔大多失修。
又参与购置义地。供无地者下葬。
修祖坟“‘慎终追远”,世代传续,为子孙立下榜样。
一晚他梦回故里,看见新立的徐桐题写的碑,又高又大,庄严肃穆。好像完成了大事。
后来闻到檀香方知在床上。
柳名誉立即修书通知桂垣家人。
徐桐写的碑文已刻成石碑,将永垂千秋万世。
旨在强调慈母养育之恩、教诲之爱。说白了即完美无缺不可替代之真情实爱。
应尽忠尽孝。
国之根本。
家国兴旺。
推己及人。
义不容辞。
这像春风吹过桂垣。
一时传为佳话。
几成了街谈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