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查哨 (8)
刘作义 著
蒋桂分裂。
俞作柏李明瑞主桂。
新桂系夺回广西治权。
柳平率部从龙虎关驻地重回梧州防守。出任团长。
调防桂垣。任省会县长。可谓衣锦荣归。
旋升旅长。
开赴上海抗战。
813一役身负重伤。
后读长沙陆军大学将官班。
1938年伤重,乘启明星号广西高层专用飞机赴港伊利莎白医院治疗。后原机返桂不治身亡。
同年柳信沆谢世汉口。
何故会在此故去?
原来他随叔父丁忧后赴江宁上任。
衙门的师爷、衙役都很敬重他。
叔父大人嫌他花天酒地,私自娶了女人,也不禀告。目无尊长。斥回老家。
这就是柳信沆在江宁府衙消失的真实原因,也是缺席堂弟上海婚礼的实情。
他携家带口途经武汉三镇。
在武昌已无路费,只好摆地摊贱卖衣物。
不巧遇到江宁衙门同事旧识。
此人已捐官,是候补道。正在湖广总督张之洞手下当差。
他说:“张大帅礼贤下士,兴办洋务正缺人才,可举荐阁下。大展鸿图”。
柳信沆留了下来。
后来筹办纱厂。
这就是裕华纱厂。
柳信沆任财务主办。
因大火,柳信沆用棉被裹住帐册,额头烧伤,从火海里冒死冲了出来。
张大帅批示“重奖”。
分得股份。
1911年一战。
洋纱无法进口。
裕华盈利,成暴发户。
黄金银圆滚滚而来,大发财。
水涨船高。
柳信沆成了当时全国最大城市武汉一位有头面的绅士、实业家、纺织工业先驱。
从小他就临颜真卿碑帖,写得一手好字。
北伐军打进武汉,他写的欢迎标语由厂里贴到街道,随处可见。
他说:”拥护北伐军,打倒列强,这些字闭上眼睛也不会写错。“
他的儿子将兴办信沆中学。
他说”先筹备,择机再办”
武汉迎来了又一次革命高潮。他这次是在潮头了。
他乔迁新居。
西式洋房带有花园。属汉口公共租界。就是东安门外大街1号。
他生活富裕。
喜好收藏。
藏品的金观音菩萨,约5、6岁童子般高。
还给柳平贺婚礼:那是一对蒜苗般粗金镯头。
柳罗氏的侄女是新娘。
从桂垣来汉口结婚。自然是柳宇撮合的了。陪去的是柳信沆、柳宇兄弟的亲姐。
寄寓在柳信沆的新居。
柳送了这对金镯头贺喜。
来自钱庄的新娘,算是见过世面的了,还是首次见到。
惊讶如此大方、慷概、挥金如土!
乔迁之喜传来桂垣,其弟柳宇兴奋异常。
马上祷告祖先,上坟进香,捡点行李,水旱兼程,专门到汉口贺喜。
听说要办中学,而且还要用大哥的名字,柳宇说可从徐桐的碑文上集成信沆中学4字。这就尊师重道,彰显大哥尊儒崇学之意,也是对徐桐的悼念,必为人重视,大放异彩。
其兄露出赞赏的目光。无疑是对柳宇的肯定。
柳宇觉得新居果然不同凡响,一派崭新气象。
远远超出原先他在广州见过的总督岑春煊的东山别墅。
首先房子大了,房间多了。其次式样新了,方便用了。
兄长毕竟不同凡人。
柳宇在兄长处作客个多月。听说叔父柳名誉要从北平命驾南来,就表示家里还有事不吵扰了,要返回桂垣。以便腾出房间,方便接待。
谁知柳宇过了长江,到了武昌,又返回汉口东安门外大街1号。
柳信沆问道:“怎么回来了?”
“那一担行李不见了”。
原来送柳宇过江的下人连同请的挑伕都不见了。
柳信沆命人查担保人,是谁荐人来的?当然他心中明白,不会查出结果。
不出所料,担保的铺子倒闭了,推荐的人也无影踪。
但还是要查。不能坏了规矩。
同时一面重购物品让柳宇满载而归。一面实话实说,明白无误告诫二弟:“社会复杂,又眼睛高度近视,此后不用来了。需要什么,写信、打电报来。照办”。
果然以后再也没到汉口来。
然而柳信沆逢年过节,生死娶嫁喜庆都有礼仪,少不了寄皮货、银钱回来。在桂垣成为佳话。
似乎还传回老家浏阳永安。
因为族谱上唯有他写明在汉口的住址。
看来他是敞开大门,欢迎宾客的。
柳家是200多年前宦游来的。
是汉武帝册封的广陵王刘荆之后。
由于战乱避祸不断迁徙就改姓柳了。
清代有回避制度。
本地人不能就地做官。
像湖南人要到广西做官,广西人要到贵州做官。就在桂垣定居下来了。
浏阳人带着麻布、爆竹四处推销。
永安到汉口贩卖的族人找到他,柳都接待。安排食宿。还送些钱物。
如果说柳氏是株树,那真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洒满阳光。
最令人瞩目的就是豪放的柳信沆了。
由于武汉三镇是九省通衢,军队调动频繁,商会穷于应付。
柳信沆是商界名流,商会很多事都是他拿主意。多次出钱出力,深获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