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生活中的主人 ?(一)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人們現處於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時代,享受諸多物質便利。比如說人可以乘上飛機暢遊世界,坐在家中通過電腦或網絡可以知道天下事。衣、食、住、行樣樣都是十分考究,雖然人們有這麽多豐富的物質享受,但生活真的快樂嗎?有心情來體驗生活的情趣嗎?根據筆者的觀察,現代的人雖然物質生活改善了,但精神壓力沒有減輕,反而加重,生活並沒有真正幸福,反而痛苦增多,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不明白生活的真諦,舍本求末。
從佛法的原理來講,首先,要知道人在生活中應扮演一個什麽樣的角色;其次,要了解生活環境的變遷;第三,要深明人的喜、怒、哀、樂是從哪裏而來;第四,如何找到心、物的平衡點。唯有能夠清楚明白以上四點,人們才能找到幸福快樂的生活。今略述如下:
一、什麽才叫生活中的主人?
凡物皆有主,做任何事情亦離不開一個主管人,人在生活中亦想扮演一個主導者。但怎麽樣做才是生活中的主人呢?釋迦牟尼佛說:「順逆不違,苦樂不二,心物一體」。如果人能達到這種境界,才能稱得上是生活中的主人。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在生活中不是順境就是逆境。一般凡人,順時心中喜樂;逆境來時,心生厭悲苦惱。如果人能超越於生活中順時之樂與逆時之苦,那麽就能證悟到心物皆無實體,本來是空。之所以有好有壞、有喜有悲,那只是外在的一種假象,如果能透過事物外在的假相去體悟事物的本質,便可知道凡有來去、生滅及常斷的東西,都不是諸法的實相。外在的花開花落以及內在的傷感與喜悅,都是一念無明(沒有智慧)的生起。因此,不要因一時的成敗得失而忘乎所以或妄自菲薄,而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禪宗六祖大師亦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古德又云:「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作為生活中的主人,只要心念清凈,剛正不阿;不管外在如何變化,但最重要的是心不要變。所謂以不變應萬變,當一個人立下了人生目標,就應持之以恒,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堅持到底,這才是生活中的主人。這種主人翁的意識決定了要在變化的生活中享受變遷之美,即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一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二、生活環境變化無窮
佛教對宇宙萬物的看法,認為世間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成的。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表示物與物之間都有一種內在的聯系,既有相生的作用,亦有相克的能力。比如說加強環境保護,這樣才能有利於地球的正常運轉;破壞生態,意味著後患無窮。有的領導人認為小麻雀是屬於有害的動物,故下令開展全國滅雀運動,結果很快帶來了蟲害之苦。由此可見,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是多麽重要啊!
除了大自然環境在變化,還有世界在變、國家在變、社會在變以及家庭亦在變、人際關系亦因時空的不同而改變。人應明白,凡是事物沒有一成不變的,因為彼此是相依相成的。人們只要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就能扭轉乾坤,改變世界;不然的話,就會帶來天災人禍,而使人處於更加被動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