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生活中的主人 ?(二)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三﹒人心的喜、怒、哀、樂亦在改變
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凡是人皆有七情六欲,正因為人有情欲之感,所以,人在不同的環境,心裏產生不同的反應而有喜、怒、哀、樂的感受,這些本是人的特性,是無可厚非。但是人對於外境的感受常是苦多樂少。因此,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時常內省自心,觀察自性,去體悟喜、怒、哀、樂的本質是什麽?當你的眼睛看到一朵美麗的鮮花時,心裏產生喜悅的感受;這種心情能維持多久,喜悅過後,心情又是如何?另外,當你聽到有人在誹謗你的時候,你心裏忿怒不已;生氣後,心裏又作何感想?你是否發覺到無論是心情喜悅或是難受,到最後還是要回歸於平靜?在這種觀察的過程當中,你是否明白到原來喜與怒只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客體而不是永遠占據我們的心,只是因境而起。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平靜才是我們每個人真實的心。
四﹒找到心、物的平衡點
幸福快樂的人生,只靠物質是不能圓滿的,但完全離開物質亦不究竟。因為我們還是人,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條件,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每天必備的養生資糧。 釋迦牟尼佛講到人生的道理時說:「人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成的。」色是代表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層面,代表著人對外在的各種感受和思想行為的形成過程。佛教認為心與物兩者是互動的關系,但二者又是一體的。正如《心經》所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所謂“種子(因)生現行(果),現行又薰種子”。現行與種子不一亦不異;果由因生,因以果成,因果不二。人們若能明白了這種心、物互動的關系以後,就知道人的內心需要般若(智慧)觀照,外在的物質才能應心起妙用。心凈國土方能清凈,反過來說,因為有清凈莊嚴的國土,心中自然安順、平靜。心與物兩者互照互融,合二為一,這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結 論
成為生活中的真正主人,首先要做到在變遷的環境中,如如不動,堅立信心,找到自我。在喜、怒、哀、樂的情感中覺悟到心、性本一如,之所以有悲喜之別,均是心念迷悟的關系。如果掌握到事物變遷的規律和物、我互融的道理,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希望身處於瞬間萬變的現代人,早日找到人生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