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生活中的主人

人們現處於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時代,享受諸多物質生活;比如說人可以乘上飛機暢遊世界、坐在家中通過計算機或網絡可以知道天下事。衣、食、住、行樣樣都是十分考究,雖然人們有這麼多豐富的物質享受,但生活是真的快樂嗎?有心情來體驗生活的情趣嗎?

根據筆者的觀察,現代的人雖然物質生活改善了,但精神壓力沒有減輕,反而加重,生活並沒有真正幸福,反而痛苦增多,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不明白生活的真諦,而捨本求末。

從佛法的原理來講,首先,要知道人在生活中應扮演一個什麼的角色;其次,要瞭解生活環境的變遷;第三,要深明人的喜、怒、哀、樂是從那裡而來;第四,如何找到心、物的平衡點。唯有能夠清楚明白以上四點,人們才能找到幸福快樂的生活,今略述如下:

一﹒什麼才叫生活中的主人?

凡物皆有主,做任何事情亦離不開一個主管人;人在生活中亦想扮演一個主導者。但怎麼樣做才是生活中的主人呢?

釋迦牟尼佛說:「順逆不違、苦樂不二、心物一體」。如果人能做到這種境界,才能稱得上是生活中的主人。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在生活中不是順境就是逆境;一般凡人,順時心中喜樂、逆境來時,心生厭悲苦惱。如果人能超越於生活中順時之樂與逆時之苦,證悟到心物皆無實體,本來是空。之所以有好有壞、有喜有悲,那只是外在的一種假相,如果能透過事物外在的假相去體悟事物的本質,便可知道凡有來去、生滅及常斷的東西,都不是諸法的實相。外在的花開花落以及內在的傷感與喜悅都是一念無明 ( 沒有智慧 ) 的生起。不因一時的成敗得失而妄自菲薄,而是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禪宗六祖大師亦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古德又云:「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作為生活中的主人,只要心念清淨,剛正不阿;不管外在如何變化,但最重要的是人心不要變。所謂以不變應萬變,當一個人立下了人生目標,就應持之以恆、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堅持到底,這才是生活中的主人。並且在變化中的生活享受變遷之美,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一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二﹒生活環境變化無窮

佛教對宇宙萬物的看法,認為世間所有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成的。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物與物之間都有一種內在的聯繫,既有相生的作用,亦有相剋的能力,比如說加強環境保護,這樣才能有利於地球的正常運轉,破壞生態,意謂著後患無窮。

在中國大陸有一年,人們認為小麻雀是屬於有害的動物。故下令全國滅雀運動,結果很快帶來了蟲害之苦,由此可見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是多麼重要啊!

除了大自然環境在變化之外,還有世界在變、國家在變、社會在變以及家庭亦在變、人際關係亦因時空的不同而改變。人應明白,凡是事物沒有一成不變,因為彼此是相依相成的。人們只要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就能扭轉乾坤,改變世界,不然的話,就會帶來天災人禍,而使人變成更加被動的狀況。

三﹒人心的喜、怒、哀、樂亦在改變

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凡是人皆有七情六慾,正因為人有情慾之感,所以,人亦在不同的環境,心裡產生不同的反應,而有喜、怒、哀、樂的感受,本來這些都是人的特性,是無可異議。

但是人對於外境的感受常是苦多樂少。因此,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時常內省自心,觀察自性,去體悟喜、怒、哀、樂的本質是什麼?當你的眼睛看到一朵美麗的鮮花時,心裡產生喜悅的感受;這種心情能維持多久,喜悅過後,心情又是如何?另外,當你聽到有人在誹謗你的時候,你心裡忿怒不己。生氣後,心裡又作何感想,你是否發覺到無論是心情喜悅,或是難受,到最後還是要回歸於平靜。在這種觀察的過程當中,你是否明白到原來喜與怒只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客體而不是永遠佔據我們的心,只是因境而起,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平靜才是我們每個人真實的心。

四﹒找到心、物的平衡點

幸福快樂的人生只靠物質是不能圓滿,但完全離開物質亦不究竟,因為我們還是人。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每天必備的養生資糧。 釋迦牟尼佛講到人生的道理時說:「人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藴組成的。色是代表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方面;代表著人對外在的各種感受和思想行為形成的過程。

佛教認為心與物兩者,是互動的關係,但二者是一體的。正如《心經》所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又所謂:「種子 ( 因 ) 生現行 ( 果 ) ,現行又熏種子」。現行與種子不一亦不異;果由因生,因又果成,因果不二。人們若能明白了這種心、物互動的關係以後,就知道人的內心需要般若 ( 智慧 ) 觀照,外在的物質才能應心起妙用。心淨國土方能清淨,反過來說,因為有清淨莊嚴的國土,心中自然安順、平靜。心與物兩者互照互融,合二為一,這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結論

成為生活中的真正主人,首先要做到人在變遷的環境中,如如不動,豁然開朗的心態,堅立信心,找到自我。在喜、怒、哀、樂的情感中覺悟到心、性本一如,之所以有悲喜之別,均是心念迷悟的關係,如果掌握到事物變遷的規律和物、我互融的道理,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希望身處於瞬間萬變的現代人,早日找到人生的歸途。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