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聯邦大選華裔參選人的低落成績?
作者:馬文廣 (民生促進會)
2019年聯邦大選已塵埃落定,華裔參選人數突破歷屆紀錄,而當選為國會議員的亦創新高,然而有關的資料卻顯示,在過去十二年間,華裔參選者的成績一屆不如一屆。2011年華裔參選者共23人,7位當選,成功率為30.4%;2015年參選人數增至27,但只得6位當選,成功率降為22.2%;去年當選者數微升2人,但參選者卻倍增至40位,因而推低成功率至20%。筆者嘗試在本文探討華裔參選人成績低落的因素,並建議改善的方法。
政治知識與社區服務
從資料分析發現(註一),華裔參選者能否當選與其對政治的認識和對社羣的貢獻有直接關係。近十二年來,共有十六位華裔參選者成功當選(註二),其中十五人擁有大學學位或更高學歷,從事專業、科技、教育、商業、及政府公務等工作,亦曾參與各級議會事務,對政府的運作和一般公共事務有相當認識,而且他們大部分(56.3%)在參政前曾積極推動社區工作,服務不同社羣,貢獻良多。
反觀去年聯邦大選落選的華裔參選者(註三),除了兩位曾分別當選國會和市府議員外,其餘過半數(52%)雖曾接受高等教育,但大部分(64%)都欠缺參政經驗,對公共事務認識有限,而且近半數(48%)從没有參與社區義務工作,影響他們對民情的了解和個人的知名度。
族羣支持度
除了參選者的個人學識、經驗及對社羣的貢獻外,族羣對他們的支持度也是當選的成功要素。資料顯示,九成四上述當選的華裔參選者所得的選票率超過40%,同時,在他們所屬的選區中,大部分都是華人聚居的地方,其中華裔人口密度30 – 59%的約佔五成半,密度20 – 29%的有一成三,而低於20%的約為三成。
落選的華裔參選者剛相反,他們除了兩成在華裔人口密集(35 – 57%)的選區獲較高得票率外(30 – 38%),其餘六成四在非華人聚居的選區只得平均14.3%的選民支持,另外一成六雖處身華裔人口密度高(44 – 51%)的選區,但所獲的得票率奇低(0.2 – 12.6%)。
從這些分析看來,上述參選者能成功當選,華社選民對他們的支持是不可忽視的要素。當同一選區的參選者的學識、經驗及對社羣的貢獻旗鼓相當時,選民往往推選有相同族裔背景的參選人為代言人,為自己和族羣向決策者爭取應得的權益(註四),因而推高他們的得票率。
政黨與無黨派
華裔參選者的政黨背景也會影響他們得票率。在上述十六位成功當選的華裔參選者中,七位代表自由黨、五位保守黨、三位新民主黨、及一位魁人政團;他們的平均得票率分別為44.4%、44.9%、51.2%、及22.0%。在落選者方面,屬於自由黨的有兩位、保守黨十位、新民主黨五位、人民黨三位、共產黨一位、及獨立參選者三位;他們的平均得票率分別為33.3%、25.3%、13.8%、1.9%、0.2%、及0.7%。
以上的數據顯示,無論是當選或落選的,代表三個傳統大黨的參選者的得票率,均遠遠高於隸屬其他政黨或無黨派參選者的得票率。這反映出,除了個人的基本成功條件和族羣的支持外,參選者還須獲取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及智力的協助,才可推行有效的競選工程,此非資源有限的政黨可提供,更遑論無黨派的獨立參選者。
結語
總括而言,若要有效地改善華裔參選者的成績,除了參選者積極增強上述個人的基本條件和獲得資源豐厚的政黨協助外,還需爭取華社選民的鼎力支持。
可是近十餘年來,華裔參政者的人數雖不斷增加,但一般華裔移民的政治意識卻沒有隨時空的轉變而加强,對公共事務依然冷漠,甚至視政治如洪水猛獸,聞「政」色變,避而不談,以致對各級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奇低。
為争取更多議會的席位,我華社必須摒除對政治的錯誤觀念,主動了解和關注與個人及家庭有關的政策和措施,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註五),善用政府賦予的公民權利,發揮選票的力量,推選竭力促進我華社福祉的議會代言人。
附註
(一) 參考資料包括:參選者個人網頁、所屬政黨網頁、加拿大統計局網頁、Wikipedia網頁、及英文報章。
(二) 十六位華裔國會議員依當選年分先後為:莊文浩、Meili Faille、鄒至蕙、黃陳小萍、徐正陶、梁中心、楊蕭慧儀、劉舒雲、陳家諾、陳聖源、關慧貞、譚耕、伍鳯儀、葉嘉麗、董晗鵬、及趙錦榮。
(三) 2019年聯邦大選共有四十位華裔參選者,除了八位當選者在網上或報章載有較詳細的資料外,其餘三十二位落選者中,筆者只搜集得二十五位的零碎不全資料,因此,本文對這些落選者的分析和討論,必有不善之處,敬請讀者見諒及賜教。
(四) 有關小數族羣如何憑長期的努力和羣策羣力成功改變聯邦政府的政策,可參閲馬文廣(2013). [成功改變政府的政策:個案一],民生促進會網站<www.CivicPromoters.com> 內專頁「議論民生」<https://www.civicpromoters.com/?p=211>。
(五) 有關公共事務的定義、層次、及參與的重要性,可參閲馬文廣(2018). [公共事務與你息息相關-修訂篇],民生促進會網站<www.CivicPromoters.com> 內專頁「議論民生」< https://www.civicpromoters.com/?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