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防止疫症第二波並保障全民的健康與壽命

馬文廣 (民生促進會)

近數周來,個別省份的新冠肺炎疫情似乎稍為緩和下來,因而逐步重啟非必要的商業活動和服務。然而不少專家警告,在未能完全控制疫情之前,政府和國民過份鬆懈會引發疫症第二波的危機。

新冠肺炎早期在中國武漢市和公主號郵輪迅速擴散,不少專家認為主要是由於當地醫院和郵輪上的環境太過擠逼之故。然而,加拿大的情況卻截然不同,根據「經合組織」的研究報告(註一),加國是全球生活質素最優良的國家之一,人均居住的空間、房舍的基本衛生設備、空氣質素及水質均名列前茅,而且國民的健康狀況冠蓋全球,高等教育程度亦鶴立羣國,因此,國民對個人健康和公共衛生的認識及防疫的意識應比其他國家高。這一切條件均有助防止疫症的擴散(註二)。

不過,由於加拿大的地域廣闊而生活環境和人口組合不一,所以各省各市的疫症擴散程度亦各異。最近有組織分析相關的數據發現,安省的疫情以多倫多市最為嚴重,因為該市的人口密度是全省之冠,而該市的東北和西北地區包括北士嘉堡、北約克的一部分和北怡陶碧谷等處更是該市的重災區。這幾處與其他地區相比,聚集了更多高人口密度的多層住宅大厦和低收入的居民(註三)。該市的醫療官De Villa指出,家居環境、家庭入息及職業的類別是影響疫症蔓延的主要因素。

較新的資料顯示,除了高人口密度和低收入外,低教育程度與少數族裔背景也是加速疫症傳播的重要因素。具體而言,在多倫多市的各區中,擁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居民愈少、收入愈低、而少數族裔愈多,則疫症確診的病例便愈多(註四)。

另一城市-魁省的滿地可也出現類同的現象。該市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是東北一帶包括Montreal-Nord 和Ahuntsic-Cartierville的鄰舍,那兒聚集了很多人烟稠密和衛生設備不足的多層大厦,居民大多是低學歷(没有中學文憑)、低收入、及經常接觸顧客的工作人員,加上居住空間狹隘,而且須依靠公共交通工具往來,使他們受感染的風險大大提高(註五)。

從上述的分析看來,新冠肺炎疫症的散播與國民的社會經濟狀況有明顯的關係,換言之,國民的社會經濟狀況愈差,受感染的風險便愈高;相反而言,國民的社會經濟狀況愈好,受感染的風險便愈低(註六)。

其實,長久以來,不少國民因制度性障礙而不能獲取所需的生活資產、公共資源和服務,釀成類似上述疫症擴散的「健康不平等」現象,以致社會經濟狀況欠佳的國民比狀況較優的國民病痛多而壽命短(註七),現在因新冠肺炎疫症爆發而突顯出來。如果政府不設法消除這問題的根源,不只會導致疫症的第二波,還會長期影響國民的健康與壽命。

若要有效防止疫症第二波並保障全民的健康與壽命,一方面, 現時政府須嚴格執行防疫措施如全民測試、接觸追蹤、人際距離、居家防疫、集會人數及佩戴口鼻罩等,而國民亦須充分合作,遵守禁令,共抗疫症。另一方面,政府須制定嚴謹法則和長遠計畫來消除「健康不平等」的根源(註八),讓國民各展其才、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徹底改善他們的社會經濟狀況,包括教育、家庭收入、房屋設備、食物營養及家居環境等要素。而更重要的是「自助才有天助」的道理,所以每人都應該善用國民享有的政治資本,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爭取應得的權利、公共資源及服務,為自己和下一代保持可持續的優質生活與健全體魄。

註 釋

一、 有關「經合組織」對優質生活(Better Life)的詳細分析,可參閱OECD (2013). Better Life Index, available at <https://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BLI2013>;OECD (2016). Better Life Index, available at <https://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BLI2016>;OECD (2019). Better Life Index, available at <https://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BLI>.
二、 馬文廣(2-25-2020). [加拿大的「優質生活」有利防止新肺炎疫情擴大],民生促進會網頁< https://www.civicpromoters.com/?p=3051>。
三、 CBC News (May 28, 2020). Toronto breaks down geographic spread of COVID-19, showing local hot spots in detail for first time, available at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toronto-postal-code-covid19-1.5586860>.
四、 Bowden, O. and Cain, P. (June 2, 2020). Black neighbourhoods in Toronto are hit hardest by COVID-19 – and it’s ‘anchored in racism’: experts, Global News, available at <https://globalnews.ca/news/7015522/black-neighbourhoods-toronto-coronavirus-racism/>.
五、 Rocha, Roberto et al. (June 11, 2020). Montreal’s poorest and most racially diverse neighbourhoods hit hardest by COVID-19, data analysis shows, CBC News, available at <https://www.cbc.ca/news/canada/montreal/race-covid-19-montreal-data-census-1.5607123>.
六、 有關新冠肺炎疫症散播與國民社會經濟狀況的關係的討論,可參閱Rollston, R. and Galea, S (May 5, 2020). The Coronavirus Does Discriminate: How Social Conditions are Shap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Center for Primary Car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vailable at <http://info.primarycare.hms.harvard.edu/blog/social-conditions-shape-covid>.
七、 有關產生「健康不平等」現象的因素的討論,可參閱WHO,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retrieved on June 24, 2020 from <https://www.who.int/social_determinants/sdh_definition/en/>;Pickett K. and Wilkinson, R. (March 2015). “Income inequality and health: A causal review,”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 128, pp 316-326.
八、 有關改善加國全民健康的討論,可參閱 Keon, Wilbert Joseph (Oct 2009). A Healthy, Productive Canada: A Determinant of Health Approach, Senate, Standing Committee on Social Affai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committee on Population Health, Canada: Ottaw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