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新移民的苦恼?
加拿大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每個人來到這塊被世稱為人間淨土的地方,其遭遇都各有不同;有的人福來運轉,一切順心如意,心想事成,加拿大對他們來講簡直就像天堂一樣,消遙自在,其樂無窮;但亦有不少新移民初來乍到,遭遇到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苦惱和困惑,因此,埋怨親朋好友不該鼓勵他們移民。有的來了以後,因受不了各種挑戰而想回國,但為了下一代子女的教育或其它的原因亦只好無奈地留下來。
本文想以佛法的處世之道,讓飽受移民煎熬的人有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隨遇而安 東山再起
所謂隨遇而安的意思是指適應能力的加強,大部份新移民的第一個大問題是覺得精神空虛,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因為他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覺得沒有歸屬感,而時常喜歡想當年他們在原居地時的風光往事。所謂:「長安雖樂,不如故居」。不過我們既然是選擇了移民,就必須要忘記以前所有的一切而從頭開始,才能去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最後方可解決問題。
佛陀在佛經中教導我們如何解決問題,他用「四聖諦」(即四種真理)來處理問題,所謂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意思是四種面對苦惱的真理。
苦是問題的所在、集是問題的原因、滅是問題的解決、道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新移民者之所以對此地沒有認同感是因沒有在當地有過生活、讀書和事業的經驗,所以在您週遭的人們心目中是零的記錄,唯有從零開始,不斷學習,努力工作,並多關心周圍的人,試與社會互相適應。這樣時長日久,自然而然就會認識到很多朋友,亦能在工作中將平時所學到的知識充份的發揮作用,而融入群體中去。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好的例子,我原是中國廈門閩南佛學院的佛學老師,又是在南普陀寺協助管理三百多位出家人的當家;本來生活都很安定,工作亦頗順利,但為了要到國外繼續深造學習而於1991年決定移民美國,當我與另外一位同學步出紐約甘迺迪機場時,坐進一部老舊的轎車,已經開始知道了美國並不是像我們未出國前想像得那麼完美,所以我深思熟慮了很久,最後決定只有在美國從零開始,才能適應新環境。因此我:
第一.開始學會了買菜、煮飯、清潔房子等家務;
第二.為了進修英文不用繳學費,我花了幾個星期在一間剛開張的語言學校去幫他們油漆教室;
第三.為瞭解決每天上課的交通費用,我只好到街上幫人家發送廣告傳單;
第四.為了上大學,節省時間,我開始學駕車;
在1997年終於如夢以償考上了紐約大學,2001年畢業後,令我終生難忘的是收到了紐約大學研究院的錄取通知單,而讓我有機會在美國進一步深造;更讓我深深地體悟到新移民在美國學會適應的重要性,然後才能有更多機會尋求發展,正如佛經所說:「隨緣無我」才能不斷進步。
堅定信心,刻苦耐勞
很多新移民的第二大問題是自信不足,他們因為語言不通,與當地人溝通受阻;總是覺得低人一等,而每天只能生活在一個不能與主流社會相融和的小小區裡,平常打些小工,維持基本的生活,並未能充份發揮出自已潛在的本能和特長,心裡常有大材小用之感慨,特別是有時在公司或公眾場所親身感受到那種被歧視恥辱時;更是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而自悲、自卑,有的甚至覺得做人沒什麼意思而想了結個人的生命。
其實以佛法來講,人生唯有在逆境磨煉中,其意志力才會更加增堅強,所謂:「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我們作為一個人應該要在險惡的環境中磨煉,才能幹出一番輝煌的事業出來;正如蓮花入污泥而不染,若蓮花不生長在污泥,卻不能綻放出那宜人的芬香;就像唐朝玄奘法師,他若沒有經過九死一生的求法精神,就不能成為一代宗師;所以,我們要時常相信只要刻苦耐勞、認真工作,奮發圖強,百折不磽,以持之以恆,契而不捨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俗語說只知耕耘,不問收穫,最後一定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番景象。
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新移民的第三個問題是墨守成規,夜郎自大而將自己封閉起來。有不少新的移民常常自以為是,總覺得自已的文化是最優良,語言最美,風俗習慣更加有道理;因此而抗拒其它種族的文化價值,這種偏激的思想導致我們僑居異國他鄉,不能與當地文化相融和的主要原因。所謂“入鄉隨俗”,佛教教導我們“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當我們到了一個新環境時要隨順當地的風俗習慣。這樣的話既能很快吸收當地文化的精華,亦更能促進本有文化的發展;所以我們凡到另一個國家,要試著去適應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飲食習慣,更要學習當地的語言以便深入的瞭解其文化內涵,不但要尊重不同文化族裔的人,同時亦要廣交不同族群的朋友,相互交流、共同學習,這樣才能夠博學多聞,集思廣溢,由此可以體悟到佛教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同世界了。
結語
移民是一種動力亦是一種契機,作為新移民的我們,如果能像水一樣有流動的特性,又能滲透到任何地方的本能,那將會變成一種無窮的力量,從移民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明白“無我隨緣,融入本土,立定目標,展現未來”的道理,我相信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我們一定能發揮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驚人業績。